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远县,清朝时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府。凤阳府地处淮北,定远县在凤阳府东南部。1853年三月,定远县捻党首领陆适龄在他的家乡,定远县城西南七十里处的荒陂(沛)桥旗杆村(现属长丰县沛河乡)举起反清大旗,率领捻众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曾发展到二万人,势力影响到凤阳、颍州二府,给清朝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1853年,由于中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捻党开始脱离地下状态,而采取以武装起义为抗清斗争的主要形式,捻党向捻军转化。陆遐龄起义正处于这一转化时期,是这一时期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捻军起义。这次起义无疑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大规模捻军起义时代的到来。这次起义刚刚失败,著名捻军领袖张乐行等就很快摆脱清政府的节制,走上了坚定的反清道路,无疑也受到这次起义的  相似文献   

2.
一捻军自从1853年起义以来,就一直是太平军在北方作战的友军。在配合太平军作战上起了很大作用。捻军领袖沃王张洛行于雉河集牺牲后,其余众在张宗禹(洛行的姪子)与任化邦、牛宏升等率领下,继续转战于皖、鲁、鄂、苏等省。但由于捻军缺乏明确的斗争目的;又没有完全摆脱“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状态。因此,未能给予清  相似文献   

3.
1868年7月,西捻军在东直战场连战连败,8月,经荏平南镇最后一战全军覆没,捻军领袖张宗禹的生死下落各说不一。一说张宗禹突围后,在徒骇河投河自杀。此说源于李鸿章的《查明张总愚实已投水淹毙直东肃清折》和《张宗禹投水确实并各军裁撤片》,但更多的说法是认为张宗禹没有死。具体说明上又有差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捻军领袖张乐行受招抚与打陆遐龄问题,笔者分别在《张乐行受招抚与打陆遐龄质疑》、《伟大的形象不容辱》(八二年一期和八三年四期《阜阳师院学报》)二文作了阐述。我认为澄清张乐行这两个重大关节问题,涉及到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乐行评传     
<正>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北方淮北平原上,出现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队伍,那就是捻军。他们以涡蒙亳为根据地,转战于河南、江苏、山东、湖北、陕西等十余省,斗争持续十八年之久。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张乐行就是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少史学家研究捻军及捻军史,研究张乐行。笔者采撷史料,兼用若干民间传说以充实之,撰写成评传,以昭揭张乐行生平之行状。  相似文献   

6.
捻军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张乐行的名字和业绩,又贯穿前期捻军十年历史的全部过程.建国以来,对张乐行的评价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赞之为英雄,有的斥之为叛徒、鹰犬.本文想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史学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7.
董福祥其人     
董福祥(1839—1908年),字星五,清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是清代武员大吏中一个比较独特的人物。出身农家,少年读书未竟,长大后却好谈兵法。他身材魁伟,性情强悍。同治初年,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影响下,陕甘一带爆发了回民起义。董福祥为求自保,在安化倡集团练,后为官府所迫起义反清,被官兵捕获,受酷刑几死。获救后,与同乡李双良等人,召集人马数千,再次举旗反清。他们以花马池为根据地,驰骋于陕甘十余县间,与回民起义军并肩抗击清军,到同治五年  相似文献   

8.
清代同治年间西宁回族撒拉族起义,事起教争。从咸丰八年(1858年)冬到同治四年(1865年),丹噶尔、南川、西宁、大通、威远、贵德等地教争叠起,两教回民互相仇杀,最后导致长达十几年的起义。教争的两派,一曰花寺,二曰大会(《丹噶尔厅志》卷一,  相似文献   

9.
从1856年2月雉河集会盟到1857年3月与太平军霍邱会师,为初期捻军战争和淮南时期捻军战争的“交接”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发现,捻军战争的形势跌宕起伏,变化无常。但总趋势是战争主动权得而复失,作战形式不得不由进攻转换为防御,“圩寨战”作为防御战的基本形态,逐渐取代“野战”,开始确立它在捻军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一 1856年4月,袁甲三复出攻捻前,捻军依然保持着雉河集会议前夕蓬勃发展的势头。 1854年11月,张乐行复出反清,与龚德树、苏天福、王贯三捻军合兵,“四出滋扰”,势力迅速壮大,到1855年秋,众至数万,形成捻军反清的一个高潮。为了控制皖北战局,摆脱  相似文献   

10.
清朝统治末年各种弊端暴露,全国各地受压迫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苏天福经常与捻军领袖接触,最终于1852年结捻,正式加入农民反清起义的斗争中,成为捻军中重要领袖,使得捻军阵营不断壮大,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增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清朝政权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1.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倡集团练;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率部反清。期间与各路回民军、西捻军联合作战,共同抗击清军。同时为牵制清军、使西捻军顺利东渡黄河作出过重要贡献。自同治七年十月开始,清军围剿东线西捻军的主力陆续调回陕北,陕北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十月十三日,钦差大臣督办  相似文献   

12.
1857年张乐行率主力捻军南下淮南,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留守淮北的捻军则以"圩寨"为依托,坚持抗清,逐渐发展壮大,并开辟山东、河南、苏北战场,不仅牵制、消灭大量清军有生力量,而且直接促成了北方民众运动的高涨,对张乐行淮南捻军与太平军的联合作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配合作用,张乐行所以能在淮南坚持5年之久,与淮北捻军的屏障之功是分不开的。1861年底,张乐行率部回归皖北后,淮北捻军重新聚集在他的周围,开始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3.
江地先生新著《捻军人物传》最近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江地教授长期从事捻军史研究,这部书是作者继《捻军史初探》、《捻军史论丛续编》、《初期捻军史论丛》、《捻军史研究调查和研究》之后第五部也是最后一部关于捻军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近20万字,分五个部分:前期捻军领袖传、后期捻军领袖传、地方农民军领袖传、叛徒传和攻捻清军将领传。每一部分又包括传记和附表两个类型,传记记主要人  相似文献   

14.
(一) 江地新著《捻军史研究与调查》即将出版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地同志新著《捻军史研究与调查》一书,即将由山东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关于捻军史研究的第四部专著。本书从横的方面对捻军史有关重大问题,如起义始末、作战方法、人物评价、性质剖析、起义分期、史迹调查等等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书中并附有《涡河北岸初期捻军活动图》和《淮北捻军圩寨战图记》,以及两篇调查记。全书约二十余万字,是关于捻军史研究的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读物。各地新华书店正在征订中。  相似文献   

15.
清代捻军运动持续时间很长,有近一个世纪之久,它始于何时,众说纷纭,笔者曾经撰文作过考释。它终于何时,说法也不一,有些学者称是1868年,也有学者说是1900年。这些见解是否得当,需作推敲,现述浅见,以就正于大家。 先谈1868年之说。持此说的学者都以1868年8月西捻军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边的覆灭,作为捻军运动终结的标志。诚然,西捻军的失败,确实宣告了波澜壮阔的捻军起义的结束,从捻军运动的历史来看,无疑应视这个重大事件为捻军运动起义时期的下  相似文献   

16.
(一) 同治四年(一八六五)的五月下旬,捻军在山东荷泽打死了僧格林沁,消灭了满清王朝的精锐部队——内蒙古马队后,满清朝廷连忙催调曾国藩为钦差大臣来抵御。汉奸刽子手曾国藩,在把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沉没於血泊之中以后,又以其鲜血淋漓的手,来绞杀中国北部的人民起义军了。原在上年十月,当僧格林沁和官文对捻军起义束手无策的时候,满清政府就曾不得不起用湘军,命令曾国藩带兵到皖鄂交界处“督剿”,那时,曾  相似文献   

17.
池子华先生新著《张乐行评传》最近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 11章 ,共 2 2万字。作者试图以人物为主线 ,架构三卷本的《人物捻军史》 ,以再现捻军兴衰的全过程 ,本书即其中的第一卷。通读全书 ,觉得该著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 ,史料丰富、翔实。史料为治史之基础。作者治学严谨 ,勤于史料搜集 ,该著从资料收集到最后成书 ,三易其稿 ,费时十余载。作者遍览了几乎所有可见的捻军史料 ,并耙梳了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不同时期的地方志资料 ,在尽可能地详尽占有各种文献资料的同时 ,作者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张乐行故里进行多次实地调…  相似文献   

18.
张乐行氏族墓碑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研究捻军领袖张乐行等人的史料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值得引起注意:这就是张乐行氏族的墓碑铭文。这些墓碑历经沧桑之变,有的尚为完整,有的仅剩残片断面,还有的已不复存世。但从仅存的墓碑上,仍然能够获得一些珍贵的资料,因为它  相似文献   

19.
任化邦传     
任化邦(1834—1867年),乳名任柱,安徽蒙城坛城集西南小任庄人,是初期捻军领袖任乾的侄子,蓝旗捻军将领、东捻军领袖,曾封为太平天国鲁王。任化邦出身贫苦,幼年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曾给地主家放猪。1852年(咸丰二年),蒙城地方旱灾严重,贫苦农民以草根树皮为食,饿殍载道。任柱便  相似文献   

20.
答:海防筹议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清王朝企图寻求出路的一次大讨论;又是洋务、顽固两派继六十年代因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首次大论战后的第二次大论战。同治年间,清王朝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西北回民大起义,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