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伊索寓言〉》一文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理解难句含义。其作者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其思想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般人所难企及的。这种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反映到他的文章中又总是用最简约的形式去表述,是真正的“言简意赅”,这样钱钟书先生文章的语言就具有了立体化特征。因此,对其语言的解读也必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下面就《读〈伊索寓言〉》的几句话,试作这方面的解析。1.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解读一:这句话写尽了大作家的悲哀。死后可以养活一大批人的大作家,生前却常常连自己也养活不…  相似文献   

2.
<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读出一个新的《伊索寓言》,或者可以说又创造出一部新寓言——钱钟书寓言。这个新寓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过《伊索寓言》,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并没有否认《伊索寓言》自身的价值。相比较而言,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更贴近我们的时代,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要求,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是《伊索寓言》不能企及的。且不说钱钟书那诙谐机智的语言给人感情上的愉悦,那独到的见解给人  相似文献   

3.
读《伊索寓言》,文豪钱钟书是读出了味道。作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复杂生活的智者的钱钟书,能够对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洞察幽微,用自己独特的“别一只眼”简笔勾勒,撮其要、观其形,使我们看清了镜子背后的是是非非。《读<伊索寓言>》洒脱、幽默,大量使用反讽手法,而这恰恰给我们理解文章带来了难度。现仅就文章的难点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远的妙文。对于《伊索寓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钱氏是“读”或说是“别解”,  相似文献   

6.
冯晴  蒋成瑀 《教学月刊》2005,(12):27-29
今天要上的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以下简称《读》)。睿智的钱钟书先生是以一种全新的理性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的,语言相当含蓄。我估计学生会有很多问题,因此昨天我就布置了预习,请学生先课外自由阅读,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书上圈点并写在纸条上。因为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学生思维中缺陷的暴露,需要教师点拨。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切入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灵智隽永,奇警深刻。他在古希腊寓言的石头墙上,竟然别凿一隙,让一株钟灵毓秀的智慧之树藏根其间而旁逸斜生,"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用"。钱先生读《伊索寓言》,并不止于对其中所寄寓之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的感悟,而是打通古今作出位之思,将那些古老寓言的情节嵌入现代文明的画布背景中作个性化的新解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欣赏钱钟书先生的散文作品,更多的不在于情感上的愉悦,而在于智性上的满足.此言不假.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用的<读<伊索寓言>>,就是一篇启人心智的妙文,妙就妙在全文充满矛盾,又能够和谐统一.<读<伊索寓言>>作为一篇随感,深邃睿智的思想便蕴含在看似矛盾的内容之中,蕴含在那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又形同悖论的议论语言之中.  相似文献   

9.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寓言,儿童不宜. 这是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们这样讲有什么依据呢?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开篇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可以说此文“借《伊索寓言》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连类引申,洞烛世相”,的确“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然而在分析课文第四小节时,我发现教参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一、能够淡看这几次改动吗  钱钟书自命“文改公”,已经发表的作品总是不厌其烦地增删修订,如《管锥编》,增订的文字几近全书的 1/5。《写在人生边上》再版多次,钱钟书也是反复修改,其中《读〈伊索寓言〉》有几处修改,不仅关乎语言运用,而且还可以咀嚼出钱钟书的一些思想。 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在 1984年版的基础上准备简体横排重版《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朋友”之后加“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可以看出,这一改动,…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 《初中生》2009,(3):41-45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为主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的,也寄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狐狸和乌鸦》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小故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很有启发。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就对一些故事作了新的诠释。那么,你在读完《伊索寓言》后又会有些什么新的想法呢?  相似文献   

14.
《读<伊索寓言>》一文可以感受到钱钟书先生人生的智慧,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又可能会把学生引入悲观的误区。本文试图从该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出发,结合文本实际和现实生活,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文本作一个全新的解读,从而使学生真正从中获得一种人生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实在是一篇奇文,读此文,可以引发我们对社会生活作更细致地观察和更深入地思考,而要在学生身上收到同样的效果,应该进行思维训练。于是,第一节里,笔者结合钱先生修改之伊索寓言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去分析,去印证,去对号入座。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给那些笔者没有举出事例的钱先生寓言举出事例加以印证。这其实是在进行正向思维训练。第二节,笔者训练反向思维,并启发学生要能够从看似相同的表象后发现截然不同的本质,增强我们的辨别力,培养我们多向思维的能力,拓展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教材《读〈伊索寓言〉》一文,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39年作者曾为此文集写过序:“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写在书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段文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钱钟书先生这个文集中写的文章是“眉批”式、随感式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正是这种“眉批”式文章。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内容进行教学预…  相似文献   

17.
在新教材选篇中,国学大师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可说是一个另类,这篇被认为是“厚重而奇妙”①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世相人生独特而睿智的见解.不失为一篇启迪心智、从另一个侧面提高我们对人生世相认识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但限于作者的超常思维及超常规的表现手法。人们在理解本文时往往碰到较大的障碍。有专家评曰:“就文章本身而言,思路奇崛,生面别开,借古寓言传新意,化腐朽为神奇;就阅读效果而言,多重意味,似是而非,亦庄亦谐,藏头护尾,把捉不定。”②因此,要较透彻地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似是而非、藏护着的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了解其超常思维及把握其超常规的表现手法就成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于是,有的同学就认为钱钟书也像卢梭一样,反对儿童读寓言。真的吗?小孩子到底该不该读寓言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探究一下钱先生挖掘出的寓言的新意:蝙蝠的故事,揭露的是“变色龙”式生活态度的劣性;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借他人之名为自己张目以至借此谋生的奇怪文学现象;狗和影子的故事,嘲笑的是人没有自知的可悲;天文家的故事,昭示的是人巴结、趋上的弱点;乌鸦的故事,阐释的是皮毛(外表)与内在没有必然联系的客观规律,鞭挞…  相似文献   

19.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以上是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先生就卢梭观点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所作的一番真知灼见。其实每当我考虑到“该不该”这一问题时,总是很矛盾。因为人生中有太多的机缘巧合,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正如钱钟书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但“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也正如我写下这段文字,其实直到我写完上段文字才明…  相似文献   

20.
褚蓓娟 《学语文》2007,(4):35-3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的一篇随笔。文章的妙处在于开启了另一种解读寓言的方式。钱先生认为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发简单,愈发幼稚,教得孩子误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因果报应,也像在禽兽之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卢梭却认为,寓言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