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学吴学谋教授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创立了泛系论。泛系论认为,快鸟瞰、深显微、优扩形、精缩影、巧模拟是五种重要的显生(广义优化、优选、优显、优设、优创、优控等)方式。也是系统显生(优化)的准则。泛系显生(优化)理论对我们改革课堂教学很有启示,课堂教学必须在.“快、深、优、精、巧”上下功夫。借鉴泛系优化理论,我们可构建五步(快鸟瞰、深显微、优扩形、精缩影、巧模拟)阅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题西林壁》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第一次游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题西林壁》的“题”是书写的意思,作题诗解。“西林”,即西林寺,是庐山上的一座庙宇。“题西林壁”,即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全诗四行共两句。第一行:“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即正面看,“岭”,不很高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尖端,形状尖而高。这行诗的意思是:正面看庐山是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大岭,侧面看庐山却成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陡峭高峰。第二行:“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行诗的意思是: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近及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3.
[模式意义]   我国学者吴学谋教授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创立了泛系论.泛系论认为,快鸟瞰、深显微、优扩形、精缩影、巧模拟是五种重要的显生(广义优化、优选、优显、优设、优创、优控等)方式,也是系统显生(优化)的准则.泛系显生(优化)理论对我们改革课堂教学很有启示,课堂教学必须在“快、深、优、精、巧“上下功夫.借鉴泛系优化理论,我们可构建五步(快鸟瞰、深显微、优扩形、精缩影、巧模拟)阅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游庐山,在西林寺壁上题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大意是说,同一座庐山,我们站在东、西、南、北看,站在远、近、高低看,却有种种  相似文献   

5.
追求"唤醒"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努力追求第三个境界:唤醒。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为了激发学生自告奋勇地读课文,这样说:“我课前在家中练习读《庐山的云雾》,当练到第十遍时,我以为不错了,便读给我儿子听,儿子听了后说,不行。于是我又练了五遍,再读给儿子听,儿子说,这回有点像赵本山了。下面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敢与赵本山比一比。”话音刚落,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举手,读的氛围,读的效果不言而知。于老师不仅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读…  相似文献   

6.
高低起伏、逶迤而来的一排山峦,就像由远及近隆隆驶来的一列火车。这种“一排”、“一列”的视觉效果,是我们在山峦、火车的一侧看时形成的;设想如果我们迎着火车头看火车,那火车就不是“一列”了;像迎着火车头看火车那样看山峦,也不是“一排”了,而是拔地而起的“一柱”。这就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观庐山景致时所感受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 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日本创造学家角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看,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苏东坡的名作《题西林壁》是一首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创作这首诗,运用了发散思维。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奇特的风光:正看,高岭横空,侧看,奇峰峻峭。从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庐山的形状,各不相同。它形象地说明,一个对象,可从多个角度发…  相似文献   

8.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是他50岁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相似文献   

9.
左涛 《教育艺术》2003,(8):61-62
当我们一睹新课程教材的庐山真面目时,发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其与旧课程迥然不同的理念、体系、结构及运作呈现在我们面前。课改必将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俗套,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已成为时尚,CAI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便是一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第斯多惠)我在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张勇 《学习之友》2009,(7):45-45
江南有两座名山:一曰井冈,一曰庐山。 这是两座风景名山。更是两座政治名山。 两山相距不远,1998年秋往游,我们乘汽车8小时即达其两端。但用历史的尺子去丈量,有一个政党在两山之间走了几十年。当他们1927年走上并冈山时,这是一个被国民党军追打得东跑西颠的小股武装;当他们1959年走上庐山召开“庐山会议”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1.
“庐山”之最早见于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庐山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徐效钢著《庐山典籍史》第一章和第二章两次引用《史记》此节.徐先生文中说:“司马迁特意指出他是从南面登山的.这说明庐山当时已有了比较方便和固定的登山道路.”这种理解恐怕有误。  相似文献   

12.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随着教师对课程标准学习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当我们喜形于学生“多姿多彩”的“自主学习”:当我们沉醉于学生“变化万千”的“自主探究”时:当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时,是否冷静地想一想:这些“自主学习”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吗?  相似文献   

14.
江美利 《云南教育》2002,(13):32-32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路经九江,登临庐山,庐山胜景令诗人赞叹不已。“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的瑰丽景色触发了诗人的逸兴遐思,写下了若干首庐山纪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道诗寓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给人以启迪,“以筋骨思理见胜”,使形象与哲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庐山峰岭的奇秀风姿。由于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角度,移步换景,感受各异。横观庐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侧观庐山,高峻挺拔,峭壁突兀,可谓多姿多…  相似文献   

15.
五岳之外.黄山、庐山、峨眉山也属于了不得的名山。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际上,无论进入哪座大山,苏东坡在庐山的这等感觉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是谓通感。  相似文献   

16.
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许多教师上了几十年的课、听了几十年的课,可仍然是浮在课堂教学之外?无疑,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进入课堂教学时,一切都在跟着感觉走,跟着习惯走,跟着陈陈相因、代代相袭的套路走。没有理性的思考,没有深入的理论探索,对于教育教学的环节与细节习惯于“视而不见”、“习以为常”,无力发现新问题、新信息,也无力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其实,当我们以研究者的心态浸入课堂教学时,就有可能对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课堂教学生活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陌生感和好奇心。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庐山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博得无数诗人的青睐,络绎而来。苏轼于元丰七年来庐山,写峰岭瀑泉以咏风貌景物,游寺观结交高僧名道,绍圣元年再过庐山。另还题咏庐山物产、庐山历史人物,与庐山有关的唱和诗、赠行诗也时有所用。本文试作归类浅析,并认为这些诗多为精品,随物赋形,形神兼备;纵横议论,无不诙谐,见机锋见睿智见妙趣,旷达情志寓其中,好言理的宋诗特征在诗中表现极为明显。庐山也因其诗而播其声名,并丰富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一个同事在他的《游庐山杂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向庐山进发驱车环山盘道时,迫切需要的是一张景区游览图;当我漫步各个景点欣赏名胜佳处时,最想得到的是导游的指指点点,帮我领略自然与人文的崇高与和谐;当我满载而归歇脚九江饭店时,最开心的是三朋四友欢聚一堂,回味万千气象,畅谈心得感想。那才叫游出了滋味、玩出了境界。”如果当今的课堂教学能像游者玩山一样,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导游,那多爽!注意,同事的话落脚点是三朋四友畅谈感想,都有收获,是一种自主自悟互助拓境模式。由此,我想到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以文会  相似文献   

19.
“感恩谁”是似无异议而实际上存在不同理解的感恩研究问题。人们对感恩的理解有狭义、广义和泛义之别,狭义的感恩观强调感恩施恩者,广义的感恩观主张受恩者除了感恩施恩者还应该广泛施恩于其他人,泛义的感恩观甚至主张感恩故意伤害我们的人。  相似文献   

20.
怎样评价一节课具备了素质教育的特征呢?现谈谈我们初浅的看法:一、教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在评价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看其是否既有完成本学科知识、能力、任务的教学目标,又有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操作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等带有共性特点的教学目标。二看这两个教学目标是否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三看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全面性。二、教学过程应反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看教师是否做到“三主”、“三自”、“三有”。三主:即在构建课堂教学过程时,明确教师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