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写母爱的名篇不乏其例;而咏父爱,朱自清的《背影》堪称绝唱。父子相处数十年,《背影》仅写车站送别一事;写别时的父亲,又不作正面肖像刻画,只写他的背影。然而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爸爸的手     
平日里编辑部常常收到写母爱的稿子,可是同学们在我们歌颂世上最伟大的爱——母爱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冷落了始终站在背后给我们力量教会我们坚强的父亲们。本期特别安排《父爱深深》这个栏目,从父亲的手、父亲的眼神、父亲的背影里解读父亲给我们的爱。  相似文献   

4.
致父亲     
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月台送行,语言朴实,却情深意长。到最后,火车启动,父亲还坚守月台,目送儿子远去。作者胸中涌起无限敬爱之情,可始终没有开口说爱,直到多年以后,酝酿出一篇《背影》。面对父亲无声的爱,不如试试写写信,直抒心臆。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什么时间?传统的说法是1925年10月,我对此却有所怀疑。《背影》在开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了。”假定《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往前推“二年余”即推到1923年10月以前。1923年10月到1925年10月,作者与父亲没见一次面吗?从《朱自清先生传略》中知道,朱自清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到1925午8月都在家乡教书,怎么有可能“二年余”和父亲不相见呢?  相似文献   

6.
含蓄美是中国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人们常说的画外之画,弦外之音就是指艺术作品中蕴藏的这种含蓄美。朱自清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正是努力追求这种含蓄美。《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作者却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文中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通过送行,买桔子等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的。而“我”对父亲的爱却是通过父亲“背影”的重复出现而不断升华的,写得曲折顿挫,十分含蓄。本来《背影》的创作冲动来源于父亲对“我”  相似文献   

7.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8.
<正>通过对《背影》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经典散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何为铺垫、铺垫有何作用、铺垫的常见形式。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铺垫写法。何为铺垫从题目就能看出两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朱自清在散文的开头提到“父亲的背影”,然后用近600字写其他内容,真正写“背影的故事”与末段对“背影”的追忆加起来不过700字;鲁迅用不到1200字写“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之前却用2000字写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9.
《背影》一文中,通篇不见一个“爱”字,却写出了一首圣爱之歌。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四次写自己流泪,写了父亲说的六句话,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真挚地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与怀念。1917年冬天,朱自清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接到噩耗的朱自清与父亲回到扬州奔丧,满目的凄凉使他禁不住潸然泪下:往日家中气派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不见了踪影;花厅墙上零落的挂着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满院的枯枝败叶,一片狼藉,一派凄惨之景。丧事完毕后,朱自清和父亲一起坐火车北上,在南京车站父子别离,于是便有了《背影》中那感人…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早在二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就誉满文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背影》正是朱自清留给后人的绝唱。 《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12.
父爱无声     
提起父亲,便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背影》中的父亲像一杯白开水,初品时平淡无奇,细品却别有一番滋味,其实,天下的父亲都是如此,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4.
在《背影》里,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父亲的肖像,也没有描述他的面部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地写了他的背影。但我们却感到这一形象十分丰满动人,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前不久又有网传说"朱自清《背影》因写父亲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引起一片哗然,后来虽被证实为误传,但也反映出许多人对《背影》的误读。《背影》并非单纯赞颂父爱,在文章中朱自清对父亲违反公德的行为当时其实也是颇尴尬颇无奈颇不满的,这是我们教学  相似文献   

16.
《背影》写于1925年,收在朱自清的第一个散文集《背影》(1928年出版)中。文集以《背影》书名,可见作者对这篇散文的特殊情感。《背影》只记述了一个生活片断——父亲送他从南京渡江到浦口;然后乘火车去北京念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同志的《背影》最突出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情。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奇。一封书信,导出写作缘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相似文献   

18.
紧扣“背影”教《背影》湖南岳阳县教研室陈梦林一、找到背影课文四次写到背影,着重写的是两处:一处是父亲在浦口车站爬月台的时候,一处是父亲从火车上下来往回走的时候。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直接向学生发问:课文所写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这话不错。同是写父亲的文章 ,舒乙的《父子情》和朱自清的《背影》就不相同。我觉得读《背影》时很激动 ,几乎要热泪盈眶 ;而读《父子情》却真悲伤 ,也许会长泪挂腮。那么 ,《父子情》因何而令人如此 ?第一 ,精心选材 ,小事不小。我们看到作者从记事起到父亲去世的 30多年 ,所写的事情都是一些家庭琐事 ,但这些小事却把父子深情表达得很深切。如 ,写父亲加入到抗战洪流中 ,五六年少见 ,一见面“他抬起一只手臂 ,摸摸我的头”,深挚的爱尽在不言中。我们知道老舍先生结婚很晚 (34岁 ) ,一个晚婚晚育的人 ,…  相似文献   

20.
作在1947年7月1日答《艺知识》编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二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