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文化服务一直以来都由政府大包大揽,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政府供给机制的弊端。随着我国政府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必要借鉴公共治理的相关理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协同共治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多中心”治理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构建“多中心”治理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完善“多中心”的供给体系等措施,创新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2.
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可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启示。以美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美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与模式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整体性体系、土著部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以公共图书馆为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社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美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实践基于《农村一代》倡议,以创意为驱动,并依靠于清晰的政府职能设置和基金会的支持。参鉴美国的实践经验,我国亟需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强化政策与职能支持、构建多主体伙伴关系与挖掘潜在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矛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严重地制约了阅读空间高质量建设的转型升级。随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成为新的重要模式,供给者需要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态,依托培育专门阅读空间和移植改造附属阅读空间两个主要路径,赋能阅读空间布局,下沉公共阅读市场,满足垂直市场和水平市场的不同需求,推动阅读空间在新模式下的行业转型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4.
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文化供给,有效缓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困境,成为基层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满足农民分众化、个性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文章从数字技术嵌入并驱动的多元治理、内容偏好、技术接受、网络赋权等维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机制,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现,需进行供给侧的系统性数字化转型,遵循数据要素参与治理、农村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平台赋能协同供给、增强保障机制运转韧性的路径指向,进而推动农村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杨丽新 《图书馆》2023,(8):26-33+90
当前乡村文化供给面临着供需结构性失衡、文化供给形式化以及文化供给碎片化等诸多实践困境,不利于乡村文化的有序稳定发展。四川省彭州市通过整合市场供给端与政府供给端实现了资源的再组织化,通过对内生的文化精英的挖掘与培育实现了文化主体的再组织化,通过文化载体与文化平台的扩展实现了文化空间的再组织化。这种从资源、主体与空间三大维度探索出的乡村文化供给模式,推动了农民“剩余时间”组织化、文化服务的“在地化”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产生出强化个体生活秩序、激活社会关联纽带以及隐形治理资本生产的实践效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以来,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发生巨大变化。乡村交通设施网络完善缩小了文化空间距离,乡村流动社会的文化空间融合,农民混合型家计生活模式的文化需要空间扩展,基层政府政策叠加效应的文化空间元素植入,形塑了乡村文化空间破界融合和共建共享发展格局的新公共文化空间。新公共文化空间的形塑,意味着乡村公共文化供需平衡具备了较大可能性。但在新公共文化空间转型中,农村出现自主供给空间与制度内供给空间的失衡和错位,加上制度内的供给空间悬浮化、不平衡、碎片化等新壁垒样态,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不协调,导致乡村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治理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壁垒,推动新公共文化空间供需平衡,需要逐步适应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转变供给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构建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智惠”供给模式,加大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7.
以交叉共融理论视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第二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交叉学科创新论坛”探析以交叉融合方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绩效评估机制的治理流程上引发创新思考;考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出场的现实语境与发力点,从“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双重维度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是构建多元协同治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涵和基本主张。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法,对英国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的兴起背景、制度安排、承接模式及成效趋势进行梳理,探析实践中存在的政社责任边界模糊、公共文化服务“逆回购”风险、志愿者服务不足及公共目标异化等问题。调查发现,社会组织已成为英国在公共图书馆运营方面的重要力量,该国分权化的政社合作模式是政府财政紧缩背景下英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互融博弈的结果。建议在比较两国社会组织的生发逻辑、政社合作机制以及社会组织文化价值资本等关键差异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英国的经验与教训,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性的稳定,多举措推动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促使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民间资本逐渐介入公共文化服务并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其在拓展自身投资渠道的同时也给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通过引入PPP模式,公共图书馆与社会资本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全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丰富度,优化读者阅读体验。文章对PPP模式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该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基础服务类型的选取与价值延伸,并从框架设计、技术支撑、过程管控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组织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供给对于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消除数字鸿沟和完善政府文化供给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必须要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着力构建政策参与、资源动员、项目合作、志愿服务和社区自助等多种模式。社会组织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约束和自身特点所限,社会组织应该主要提供图书馆基础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这是社会组织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供给的边界和限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深度访谈法,以湖南公共文旅云项目为例,探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职责,提出各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包括:政府保护公共利益与社会资本追求私人利益间的冲突,公共文化机构实现社会效益与社会资本追求经济效益间的冲突,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均等供给与公众差异化需求间的冲突,政府考核、公众监督与社会资本利益间的冲突。化解冲突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条: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齐下,协调政府与社会资本利益;加强公私合作意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需求调研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PPP 项目监督评估机制,强化社会参与。参考文献13。  相似文献   

12.
以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建设为例,构建了图书馆服务供给的合作治理理论。合作治理以政府购买为基础但实现了对政府购买的超越。合作治理作为图书馆服务供给机制主要是通过治理制度创新提升合作治理的水平、通过多元化主体搭建合作治理的伙伴关系、通过明确责任优化合作治理结构、通过激发动力建构合作治理机制、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培育合作治理文化来实现的。最后提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服务供给的合作治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协同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彰显人民主权、谋求善治和累积社会资本的内在诉求和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的现实呼唤.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和推动下的“服务购买”“交流合作”及“个体供给”三大模式来实现.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基本要求和探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参与的机制路径,必须建构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引导机制、任务分解机制、信息联通机制、衔接保障机制和能力提升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协同参与实现科学发展.图1.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14.
王锰  陈雅 《图书馆》2018,(12):67-73
"治理"为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供新思路。文章梳理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及文化治理主题的文献,总结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文章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治理"融合,在适应外部情境的变化、实现多主体协调、促进社会驱动与公众驱动共同发展、理顺服务的多元驱动模式与激励机制的逻辑关系、应用新的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拓展和深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研究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探索,推动我国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我国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主要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含义、原则、意义与面临的问题,分析北京与上海两地的实践探索,指出新时期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划清几条界限。[结论/发现]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所必须,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由政府通过支持公共文化机构或市场主体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强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开创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是重要内容之一。[创新/价值]厘清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概念,提出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陈艳 《图书馆》2023,(8):70-76
文章选取佛山“邻里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引入文化治理理念进行运作的模式和成效,旨在确立一个可推广至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文化治理实践模型。文章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综合档案研究、问卷调查、现场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研究,并对邻里图书馆馆长、邻里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项目中体现的文化治理因素,被调查的群体均表示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其能力得到了提升。由此可知,在公共文化领域引入文化治理理念,不仅能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还可以满足个性化、便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保障公民阅读权益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政府是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主体,引入社会力量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北京市西城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创建公共阅读空间,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雏形,初步探索了一条建设-管理、投资-运营、管理-作业适当分离的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提升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和能力,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根据西城区建设经验提出,应继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体制机制,培育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激励机制,不断规范和完善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监管,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当前我国文化扶贫的重要策略。本研究基于1998—201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公共文化财政资金投入、服务设施规模、公共文化活动供给对我国贫困减缓具有显著正相关;公共文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我国贫困减缓显著负相关。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减贫机理及实证检验结果,建议在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减贫、防贫的独特作用的基础上,采取加大公共文化资金供给、强化设施文化教育作用、实施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策略、转变原有公共文化人力供给模式等措施,以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减贫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有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条款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针政策。这些条款确定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合法性,并在参与模式上给出导向性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实施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参与主体上,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在供给模式上,鼓励多元服务;在服务类型上,推进政府购买;在参与辅助力量上,规范文化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供给主体、供给对象、供给保障、供给机制四个供给要素出发,对安徽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加强社会合作、关注特殊群体、强化供给保障、完善供给机制等对策,以期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均等化、标准化、系统化,增加安徽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