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这是早在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就明确提出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不仅对其长大成人后的行事做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前途。作为一名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在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现在的孩子强调个性、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常常有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随心所欲,一切以“我”为中心,心事面前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心中只有“小我”,没有“大家”,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时还有较强的攻击性,以至目空一切。由此笔者觉得有责任呼吁: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关心引导青少年走出“自我”小区。  相似文献   

3.
小李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她兴趣爱好广泛,尤其爱写作,因为有习作在常州日报上发表,所以同学们常围着她讨教……可是,升入六年级后,却发现她常会发呆,走神,出现了好几次“没带”作业现象,看老师的眼神是躲闪的。虽然有时跟同学在一起时显得很开心、很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离开同学们时又显得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比较了《西游记》中五十七、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和《秘密的共同命运者》,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故事虽然一中一西、一古一今,风格大相径庭,但在反映和描写人性的本质上却异曲同工。真假猴王之战实际上是孙悟空心理上代表原始欲望的本我和代表理智节制的自我之间的较量:而《秘密的共同命运者》中船长懦弱逃避的心理也化身为另一个人李格特。在代表人格道德的超我和现实原则的影响及指导下,最终自我战胜了本我,真猴王消灭了假猴王,船长也将李格特放逐于荒岛。  相似文献   

5.
王莉 《培训与研究》2008,25(11):8-10
本文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比较了《西游记》中五十七、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和《秘密的共同命运者》,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故事虽然一中一西、一古一今,风格大相径庭,但在反映和描写人性的本质上却异曲同工。真假猴王之战实际上是孙悟空心理上代表原始欲望的本我和代表理智节制的自我之间的较量:而《秘密的共同命运者》中船长懦弱逃避的心理也化身为另一个人李格特。在代表人格道德的超我和现实原则的影响及指导下,最终自我战胜了本我,真猴王消灭了假猴王,船长也将李格特放逐于荒岛。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美国现代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中蕴涵了19世纪文学作品中朴素的生态思想。其中的名篇《我自己的歌》更是以自然为背景,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兼收并蓄,营造出涵盖人类、自然和神性的不朽"自我"。这种"自我"已经初步透露出20世纪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生态自我"的萌芽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呈现】初一学生小安是大家公认的"宅男",性情孤僻,极少与人来往,但常常语出惊人。有一次遇到烦心事,他居然对同学说:"人生坎坷,倒不如回到娘胎里更快乐。"在老师眼中,小安胆小怕事,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扭扭捏捏,吞吞吐吐,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也会憋得脸红脖子粗。小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是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的一种解构,具有零散性、模糊性和固定本体的缺失等特征,而这种"破碎的自我"形象揭示的是现代人的人文困惑和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9.
《铸剑》是鲁迅笔下并不多见的表现向统治者复仇的作品。他在《铸剑》中通过对眉间尺、黑色人等复仇者与残酷暴君进行的无忌的肉搏的叙述,表达了一种自我超越的复仇理念。  相似文献   

10.
章袭用《女神》众多思想特色中的两点:“自我”形象和“科学”精神。但与以往论述截然不同的是,章认为,郭沫若《女神》诗作中的“自我”为“群体的自我”,“科学”为“感性的科学”。这两组看似悖论而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正构成了郭沫若《女神》诗作的两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1.
布克奖得主安妮·恩莱特的《聚会》以回忆为叙述方式和主体框架内容,其叙述者有着双重自我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叙述者维罗妮卡叙述时的分裂性,也体现在另一人物黎安与叙述者的对照之中。叙述者一方面将过往记忆编织加工,另一方面通过大胆的想象臆造家族成员的个体经验,追溯了一个家族不堪的历史和情感创伤,亦完成了对复杂"自我"的剖析和探寻。  相似文献   

12.
表现主义注重自我的表现,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对主人公异化的表现,明显带有反传统的特点.通过主人公怪异"变形"的生理异化以及周围人与社会异化来表现来表达主观精神,使自我表达达到了新的真实。在看似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描绘中,人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都表现出来。通过人的内在异化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和社会两者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3.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自我”的主题总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曲折呈现,且具有深刻的意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镜像理论”中也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探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昆德拉作品《不朽》中的“自我”主题,探寻在“他者”映照下“自我”的彰显与偏离,为阐释昆德拉的“自我”主题增添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同情伦理学对同情的认识有两种取向,一是将"同情"视为一种自然的天性,二是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或自我反思能力形成的与当事人相类似或一致的心理倾向。同情被认为具有理性较少具备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如此,同情的有效发挥却是有条件限制的。教育直面多样的、具体的生命,这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互动成为必须,同情则可以在其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情伦理学的同情观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体间人格的差异,将主体性推至极端。从同情伦理学中汲取其合理成分,需要基于教育的立场,重新理解同情的内涵,辩证地认识同情的教育意蕴,并帮助教育者拨开同情的迷雾,在实践中展现同情,体验同情带给人的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库斯关于自我图式、可能自我、工作的自我概念等观点形成了自我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图式是个体对源于过去经验的自我的认知类化,能够组织和引导个体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过程。可能自我代表了个体可能成为的、喜欢成为的、担心成为的自我,它具有联系自我认知与动机、与自我情感的重要作用。工作的自我概念是在当前的思维和记忆中处于活跃状态的自我概念。马库斯及其同事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文化与人格是相互建构的。  相似文献   

16.
杨冬 《辽宁教育》2005,(1):53-54
相信许多的教师在从教生涯中最感头痛的既不是成绩低的“笨”学生,也不是纪律差的调皮鬼,而是从不向教师敞开心灵之门的自我封闭或排斥教师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成绩差、纪律糟的后进生;有的是不声不响、默默无闻的中等生;更有成绩拔尖的“优秀”生。他们的共同点是:不配合教师的教育甚至排斥教师的接近,不信任教师的言语。对老师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既可看作是性格不同的四个人物.又可解读为人生旅途的四种态度。这四种态度又可囊括成能够统一在一个生命体上的四个构件。不仅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能够找到这四种类型的人,而且还能在我们自己的心头找到这四种素质。我们有时像唐僧那样坚韧持重.有时像孙悟空那样放达自由.有时像猪八戒那样浮薄庸利.有时像沙僧那样忠厚静穆。这种种素质上的轮换融合.对应着客观行程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走完艰难而壮丽的人生路程。这九九八十一难则是人类自身局限的外化。战胜外在的艰难.就是战胜自我,即自我超越。战胜自我,自我超越.正是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名人传》的主人公纪昌为了成为天下第一射弓名人先后两次拜师分别学习“射之射”与“不射之射”。而下山后的他却又悟出了“射之不射”。这篇作品中蕴含了浓厚的幽默。本论拟通过分析《名人传》中的幽默来阐述其内涵——主人公纪昌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解体。并进一步剖析自我否定与自我解体的内部根源.  相似文献   

19.
《阿凡达》是超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通过现代多维空间场景转换技术,展现了主人公杰克在两种不同社会文化冲突中不断挣扎和自我反省,最终重新确立自己身份的过程,揭示了民族中心主义是文化对立的根源,人类只有正确对待民族中心主义,树立跨文化意识,抛开固有偏见,平等对待"他文化",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多元文化共存。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在探询存在问题过程中,人的自我一直贯穿始终.在昆德拉的小说中,人对自我的把握、追求并不自由,自由选择只是个“浪漫的谎言”,因而总是失败.但只有在失败中人们才会获得“顿悟”,达到真善美圆融交汇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