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擅于逻辑思辨的体育哲学研究与擅于以史为鉴的体育史研究既不应也不能区隔而作,思想史的梳理就是兼取两者的一种研究路径。挪威体育学院Gunnar Breivik教授在2018年国际体育哲学年会中所做的主题报告《从“体育哲学”到“体育的哲学”:体育哲学的历史、身份与多样性》(刊于2019年9月出版的《国际体育哲学》),以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推陈出新地启发新时期体育哲学的思考与论证方式。体育哲学是一种学科;“体育哲学”(Philosophy of Sport)是一种抽象式的体育哲学思维方式;“体育的哲学”(Philosophies of Sports),以复数形式表达意指在不同的体育场境下形成的人类思维。  相似文献   

2.
真义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锋 《体育学刊》2004,11(4):7-11
在简要论述“真义体育观”主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从哲学思维层次,全面阐释了这种体育观产生的哲学文化背景。这对引导体育界人士通过对体育概念的争议,进一步认识西方深厚的哲学文化底蕴,吸取精华,加强逻辑思维修养,更好地把握中国体育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归纳法,从哲学的视角透析中西方体育思想的差异,发现中西方体育由于不同地域、历史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杨韵 《体育科学》2011,31(7):92-97
在对当代体育哲学的价值反思的基础上,基于对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思想的探究,沿袭其对于西方传统镜式哲学的批判,对真理观的颠覆与对哲学基础的瓦解,以及后哲学文化的构建这一内在思想逻辑,尝试在体育哲学领域内构建与之相一致的体育后哲学文化,在体育的自身属性、学科环境以及社会实践等主要方面进行剖析,提出新的体育哲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体育与文学的关系谈"体育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历史起源、哲学基础、心理功能三个方面阐释了“体育”与”文 学”的密切联系,并结合“体育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体育文学”的概念及未来“体育文学”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期能以全新 的思维理念引起人们对“体育”与“文学”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考,进一步促进“体育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用哲学方法论,从意义和价值的角度分析LeisureSport的概念内涵。认为社会学角度的“余暇体育”定义末能揭示出概念的深层含义,从其哲学含义上讲,LeisureSport的概念应是一个体育行为方式。同时根据汉语的习惯,在用词上也应以“休闲体育”标记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家—政府—社会—市场—人民”为分析框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逻辑遵循、实践理性与推进路向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应遵循“体育强国梦”的目标逻辑、“中国特色体育道路”的发展逻辑、“和谐与共生”的形成逻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实践理性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撑、政府主导实施提供中观引领、社会基层落实提供实践保障、市场利益驱动提供内生动能、人民广泛参与提供深厚根基。提出:以国家顶层设计为指引,以政府中观引领为支撑,以社会微观支持为关键,以市场利益驱动为动力,以人民广泛参与为根基,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政策保障、坚实基础、多元供给、良好条件的推进路向。  相似文献   

8.
从不同视角研究体育,是体育事业幸运的标志。然而,研究体育与哲学方面的文章甚少。在我国,体育与哲学的研究不尽人意,基本上是“两张皮”。体育需要哲学,但体育需要什么哲学?从哲学发展史考察,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都不能成为研究体育的理论依据。体育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体育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认识论。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17,(6):22-26
法国体育哲学有着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与思想历程。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教授、泛法哲学学会主席Bernard Andrieu先生的访谈勾勒出法国体育哲学的基本轮廓:区别于英语世界与国内体育哲学的发展轨迹,法国体育哲学源起于法国体育史的研究,历经了"体育教育史"、"身体史转向"与"现象学化"三个阶段。在其中法国三代体育哲学学者对身体概念的思考与身体历史展开是基本逻辑线索。困于语言与研究理路的差异,法国体育哲学研究与世界体育哲学主流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隔阂。作为第三代法国体育哲学学者代表的Bernard Andrieu教授致力于形成体育哲学研究专门机构与宽泛研究议题下的国际合作研究,试图将法国体育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广,与国际体育哲学展开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高强  程一帆  陈昱彤 《体育科学》2021,(2):88-96,F0003
由于体育哲学诞生以来分析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占据了主导性地位,概念化思维方式影响了当前中西体育哲学研究基本走向与研究内容,从而导致了体育哲学的生发一直处于与二元论的对峙之中。基于科学研究范式理论的视角转换,在现象学范式下二元论转变为积极推进体育哲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反常现象。借助现象学的理论襄助,体育哲学在经过"普通现象学转化"与"普通现象学-知觉现象学""普通现象学-历史现象学"两条前后相继的思想通路后,形成了新式体育哲学研究范式的框架与研究范例,使体育与二元论紧张关系逐渐疏解,并在知觉与记忆两个层面进行重建,形成了体育哲学的现象学范式的理论核心、解释性原则与应用性方法,进而实现体育哲学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上的变革,形成中西交融的体育哲学研究学脉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强 《体育科研》2016,(1):52-56
本文首先概述了茅鹏所提出的体育智慧学说,分析了其对体育运动中“技艺”的智慧禀赋,探讨了“技艺”与“明智”的关联,趋向于“科学化”的过程,以及对“简单论”、“二元论”的批判;再者本文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技艺”学说,在“技艺”概念在体育运动中的适用性和“技艺”、“明智”的辩证关系维度上考量体育智慧说的哲学内涵,发扬体育智慧说对传统认识论的反思和知行观的把握。最后本文引入了“技艺的实践习惯”和“科学的技艺内涵”两个概念,尝试在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智慧说形成补益。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相关方法,从身体哲学的视角分析中、西方体育思想的差异。研究认为:西方对于身体的认识经历了灵肉分离到身体回归的过程,但是始终没有摆脱身心二元的思维惯式;"身心不二"的思维认识,视身如物与贵己重身是中国古代身体观的核心;在中西方不同的身体哲学背景下,衍生了不同的体育思想及表现形式,中西方体育思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本体差异催生了不同运动竞技理论的诞生;(2)强调内敛与倡导张扬的项目表现形式,展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和文化特征;(3)西方体育思想注重微观解构和系统整合,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则注重整体效应;(4)西方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休闲的主要方式,中国体育正经历由政治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体育的哲学面向一直是建构体育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但迄今为止依旧无法阐明体育的实质与本源,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束手无策呢?对体育科学本质的本质之追问与上升到哲学层次的批判也许有助于对体育的理解.以问题-分析-0解答为进路,梳理了体育科学的争议,分析了体育学科的性质,理清了体育相关概念实质,从体育哲学与哲学体育的双重批判出发,系统论述了体育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生活现象与实践的异质性与加速化挑战着体育基本概念的语义和语用范畴,关于“什么是体育”的思考方式为面向未来的体育研究提供不同的逻辑起点与概念“锚定”方案。为更好回应新时代中国“体育”概念的主体性自洽,研究从体育语言游戏的复杂性出发,系统阐释“真义体育”(PE)与“大体育”(sport)作为中文体育概念核心语词在历史演变中呈现出的以人自身之“在”为核心的完整叙事想象,在不断走向国家与个体相联结、跨文化包容的现代化进程中以汇流的方式构成“体育”的新语境,其中“乐趣”(have fun)、“玩”(play)和“游戏”(game)以自在自为的形式内在规定着的“体育”基本元素,并以家族相似性构成更具内涵整体性与外延包容性的“大体育”(sport)概念认知转向——作为回归人类寻求乐趣的本性,以规则化、社会化建构的方式实践生命的意义再创造游戏,“体育”在其所型构的逻辑空间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的想象”。藉由引入意向性建构与语言生活等多元论观点,试图超越人工语言与日常语言分析流派局限,呈现新时代语境下“大体育”(sport)的逻辑生成,渐次完成对“什么是体育”的历史与现实的概...  相似文献   

15.
用哲学方法论 ,从意义和价值的角度分析 L eisure Sport的概念内涵。认为社会学角度的“余暇体育”定义未能揭示出概念的深层含义 ,从其哲学含义上讲 ,L eisure Sport的概念应是一个体育行为方式。同时根据汉语的习惯 ,在用词上也应以“休闲体育”标记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育哲学学科建设首要问题是人才培养;填补体育管理哲学研究空白;开展体育系统哲学问题的研究:把体育战略研究纳入哲学问题;开阔视野,面对当代大体育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和中国体育实施"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项工程计划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儒家人文哲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它与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积极对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仁学"为主导的人文哲学思想将进一步丰富和凸显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应当紧紧围绕服务大众,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最大的"仁"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和合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内涵不仅为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生态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而且为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实现提供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可以衡量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阐释了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揭示了它在哲学研究和体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继而剖析了在当代体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本体论导向"和近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心物二分"理念,认为这两者使体育哲学研究缺失了认识论研究的维度。引入了古代体育的"知识复兴"、现代认识论对近代认识论"心物二分"理念的批判和当代身体研究发展这3个因素,从理论背景和研究导向上给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以此实现体育、身体和知识这三者的会聚,构建"体育知识"何以形成和"体育知识"如何得以认识这两个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的基本问题,从中展示体育哲学认识论对体育与身体、体育与知识这两个基本关系的定位和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递知识这两个过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体育哲学与竞技体操实践的共存机制做出探讨,阐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旨在揭示其内部本质规律,为体育哲学理论的丰富及科学地应用体育哲学解决体操实践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竞技体操价值、意义以及为日后竞技体操教学、训练、比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对当代竞技体育本质反思的基础上,认为人之身体的失落是其本质异化的根源所在。继而引入西方身体哲学中的身体显现、身体认知、身体符号等核心思想,对同样起源于西方且根植于身体活动的竞技体育本质进行与之相应的身体哲学解读。研究认为,在现有竞技体育本质研究背景下,竞技体育中身体存在的唤醒与身体地位的复归是身体之于竞技体育而言的本质所在,且具体体现为身体的释放与生成、身体的认知与超越、身体的社会表征与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