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强 《高中生》2012,(31):18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指代禽兽)。"这是一首记忆力再差的人也能过目不忘的古歌。砍断竹子,做成弓背;以弦续竹,做成弹弓;拉开弓弦,射出土制的弹丸;电光石火之间,命中正在奔跑的猎物。很显然,诗歌所写的乃是一个制作弹弓,并打猎的动态过程,八个字,四个动宾词组,基本押在同一个韵脚上,读来如飞流直下,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2.
《亚麻色头发少女》(The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一首声乐作品,根据一首名为《苏格兰之歌》的诗作谱写而成。德彪西在歌曲创作方面一向对印象主义诗歌偏爱有加,他创作的所有歌曲都是以这一类的诗歌谱写。德彪西没有采取传统的大旋律线条,而是运用了较为平稳、纯净的旋律来表现,旋律较为零散,由一些较小的音乐动机构成,直观上音乐的旋律性并不特别明显。德彪西在这首作品旋律写作上大量运用了五声音阶、中古调式与全音阶。不只这首作品,这种音乐写作手法在他其他的作品中也广泛应用,同时也是印象主义音乐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德彪西自身具有的极高的钢琴水准使他每首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都堪称精致的钢琴小品,表情记号的运用极为细腻、准确、到位,可以说德彪西将自己所有的音乐要求都清晰无误地进行了标记。德彪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妙的音乐,更重要的是一种锐意创新、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3.
严伯春 《师道》2006,(7):28-28
上课了,我直接点名学生读题《观书有感》。“知道作者吗?”“朱熹。”“还记得‘熹’的意思吗?”“早晨的阳光。”“用‘熹’组词。”“晨光熹微。”———这是刚在前面《游天然动物园》里出现的词。我说:“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心里照得亮堂堂呢,现在我们来读诗。”学生一个个或沉静或略带夸张地朗读起来,在学生们把诗读通顺之后,我和学生交流起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我问学生:“知道诗写了什么吗?”“池塘。”“什么样的池塘?”“是很清澈很可爱的池塘。”“你说得没错。再读读诗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可爱…  相似文献   

4.
宋代以后的学者曾对王安石的诗歌做过不少补遗下作,其中以李壁的搜集为最多。一般认为,比起《临川先生文集》来,李壁搜集到的王安石诗歌要多出七十二首,这自然是件好事情。但实际上其中有一些是误收的,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之。除了学术界已经公认的若干首之外,文中以《全宋诗》为依据,又新发现此书误收有其他三人的诗歌各一首。被误收的三人是:梅尧臣,赵湘,欧阳修。  相似文献   

5.
肖丽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4):119-121
苗族古歌是苗族诗歌的重要内容,是苗族人的一部创世史诗,其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开天辟地》作为苗族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苗族先民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相互协调发展的状况,还显示了诗歌中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对后代苗族人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霍新艳 《课外阅读》2010,(9):129-130
一、“以点带面”读诗歌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诗歌《设计》的文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静玲 《文教资料》2006,18(25):50-51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20世纪最受人们喜爱和尊敬的诗人之一,他的著名短诗《设计》历来备受很多读者的喜爱,并且被人称为他短诗里面最好的作品。《设计》这首诗歌一直备受很多的学者的喜爱,并且很多学者从各自的不同角度也提出了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律和象征主义两个方面分析罗伯特·弗洛斯特的一首很著名的诗——《设计》,以此来探讨英文诗歌的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8.
师: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很古老的诗.诗的作者离我们很久远了。诗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大家看屏幕(放投影),进入诗歌学习的《序曲》,一起读起来。  相似文献   

9.
教师:课前我们欣赏了根据李商隐的诗歌《无题》谱写的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唱三叹的旋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眼含泪水,让我们满怀感伤。  相似文献   

10.
张世锋  王山 《文教资料》2014,(22):10-12
《枯叟》是艾略特第一首反映现代荒原社会的成功诗作,值得仔细阅读。在这首诗歌中,主人公枯叟眼中的现代文明是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看到的现代人也是一个灵魂空虚、无所寄托的群体。更主要的是,这首诗追溯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本文认为艾略特采用隐喻技巧,掩盖了《枯叟》的历史背景,但是,通过阅读诗歌和相关历史资料,读者能够发现诗歌与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直接联系。理解这些联系有助于正确理解《枯叟》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11.
师:之前给大家布置的预习作业:假如你要参加《朗读者》节目,朗读的篇目是《短歌行》,现在节目的编导要给你配背景音乐,希望你呈现这首诗歌的节奏曲线图。同学们都已经做了,我们来看看大家的作业。同学们画的诗歌情感脉络曲线图各有不同,尤其是对开头情感起伏的节奏,差别很大,有的同学画得很高,有的同学画得很低。诗歌起调的情感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陶丽 《湖南教育》2007,(11):35-35
《再别康桥》轻烟般的离愁别绪,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梦幻旋律,使不同时期的读者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三年前我曾经教过这首诗歌,新学期开始了,新课改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中仍有此篇,看来美文总是能经受住时光的检验。时隔三年我该怎样来教这首诗歌呢?新课标的实施,我该怎样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这首诗歌旋律和美,意境纯美,语言优美,情感至美,极具感染力。教学这首诗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诗歌的隽永之美上。我设定了一个诗歌欣赏节目,主持人提出欣赏方案:从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三个角度自由结合小组,教师作为特邀嘉宾与同学平等交流。一、激情相约主持人:我听说咱班有许多小诗人,真不简单。写诗不容易,欣赏诗歌更不容易。今天,我们全班同学做客“诗歌有约”沙龙,都来做一次小小点评员,看看谁有欣赏眼光,谁最善于发现美。二、相约沙龙1.相约旋律美。主持人:请听特邀嘉宾配乐朗诵《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希望大家体会…  相似文献   

14.
《灰色星期三》发表于1930年,反映了诗人在皈依英国国教后的信仰追求和精神成长,对于理解艾略特后期诗歌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学术界对于这首诗歌的关注程度仍然不够。本人将分析这首诗歌中的宗教元素,特别是英国17世纪大主教兰斯洛特·安德鲁斯布道词对于这首诗歌语言的影响。本文认为,诗人在这首诗歌中继续从宗教传统中寻找诗歌素材和语言元素,融宗教体验于诗歌体验中,创作出一种独特的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5.
赵翼的《瓯北集》中,有十九首诗歌中有“逢场作戏”及相类似意思的语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权力话语的重压、科举场上的挫折、仕途经历的坎坷、青少年时生活的困窘以及独特个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循环再利用     
同学们都熟悉Twinkle, Twinkle,Little Star这首歌曲的旋律吧。那么,我们把歌词换换,来唱下面这首很有意义的环保歌曲。记住了,4月22日是地球日。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  相似文献   

17.
马琳琳 《辅导员》2009,(20):20-22
提起Karen Carpenter,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她在20年前的一首经典英文老歌Yesterday Once more(《昔日重来》或《昨日重现》)。这是理查德·卡朋特和约翰·贝迪斯为回应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怀旧风而创作的歌曲。清晰柔和的嗓音,多愁善感的歌曲内容。清新健康的音乐旋律,亲切自然的演唱再加上凄惨夭折的命运给Karen Carpenter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这首Yesterday Once more深入人心,历久不衰。现在这首歌已成为永恒畅销单曲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重点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把握名句 ,激活想象 ,背诵这五首诗词。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进入中学以来 ,到目前为止 ,我们至少已经学过了 45首诗词 ,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与欣赏诗词作品的方法 ,积累了若干阅读经验 ,这是一个十分可贵的基础。子曰 :“温故而知新。”要学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去解读新的文本。2 .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背诵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的任何一首诗歌作品 ,并简单介绍这几位诗人的情况 ;背诵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 ,简单介绍关于范仲淹的有关情况。完成作家作品新旧知识的对接。3 .布置…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中,《明月三五夜》是莺莺回赠张生的一首关于幽会的诗。这首诗对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对其作正确的分析和理解至关重要。莺莺在此诗中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将在西厢待月上时,打开书斋通往花园的角门,在花园中等待张生前来约会",她在诗中对约会的时间地点和自己及张生应做的事情都做了安排,思维缜密。  相似文献   

20.
鸟叫一两声     
《阳光搜索》2005,(8):20-20
《诗经》开卷第一首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大家想必背得出,此处不念了。现在要问的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