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学习陶渊明的人非常多,而其中只有苏轼把握得最为透彻。他学陶又不圆于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态度融入学陶当中,从而树立了两个为后人所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及凡物皆有可观、触处生春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诗坛上第一位开始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人,他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随性自由的隐士精神大加推崇,并且在和陶诗中有意模仿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苏轼这种创作态度也同时引发了同时代人的争相效仿,具有典范意义.本文将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背景入手,探讨苏轼的"和陶"诗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和陶诗”是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韵而创作的诗歌,现存124首,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内,主要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完成的。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和陶诗”绝非东坡单纯模拟陶渊明诗风的作品,而是宋以来诗坛主平淡之风的大背景下,苏轼平淡诗论的一种艺术实践,陶渊明的诗歌,符合苏轼的审美理想;尤其重要的是,“和陶诗”的创作是东坡晚年贬谪生涯中,借学陶、和陶来消解胸中抑郁的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它对于我们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全貌和诗人晚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轼诗歌对整个金代文学影响颇深,文人作诗"大旨不出苏黄之外"。金元之际,"遗山接眉山",一代宗匠元好问在肯定苏轼诗歌的卓越成就之余,对其"俳谐怒骂""为风俗所移"之弊进行了指正。他的作品在诗风、诗理、诗句三方面表现出对苏诗的自觉承传,并通过复归传统雅正格调、革新长篇歌行体裁、注入历史反思精神完成对苏诗的发展,从而诠释了《论诗三十首》中雄浑、雅正、自然、创新等诗学主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物化”是《庄子》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视角,历来文人均对之进行了或多或少的继承。苏轼作为宋代的一代大文豪,更是将《庄子》的“物化”视角进行了深刻的继承和丰富的发展,并最终使其成为可以实践的审美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文艺创作上追求达心、适意,主张文章自一家,然而晚年却对和陶这一违反作家创作个性的作诗方法情有独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评价中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文章围绕《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和子瞻归去来词并引》《栾城遗言》等文章,将苏辙之评价与苏轼之创作相互观照,相互印证,表明苏轼和陶之作其实暗合其创作个性与艺术主张,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一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作行为。  相似文献   

7.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由此奠定了中国贬谪文学的传统基调——骚怨。中唐诗人刘禹锡无罪遭贬,远弃蛮荒23年。他在贬谪时期的创作,继承了屈骚精神,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南宋诗人张孝祥是继苏轼之后自觉、积极地学习苏轼词的词家.本文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张孝祥对苏轼词的继承:一是积极抗金的主张与实践,使其词沿着苏轼开创的豪放之路,成为抗战爱国的歌唱;二是主和派的排挤与打击、宦途的坎坷又使其词力求具有苏轼式的旷达.文章还从时代土壤和个人性情方面探讨了张孝祥执意学习苏轼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苏轼晚年有关酒主题"和陶诗"中可以看出他借酒为迹,寄情于酒,用酒自适的人生态度。在酒中,他在消解自己人生的痛苦,同时也在尽情地体味着适意自在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陶渊明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苏轼在时人的感召下,对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感识。他平生尤其是晚年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和陶诗》,源于其与陶渊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两人都曾胸怀大志,关心黎民百姓,希望建功立业;都是感情丰富、注重情趣之人;在挫折中都能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具有真率自然、不拘一格之性格;都具有共同的诗学观点。但苏轼的《和陶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拟,其中既有对陶的认同,也有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1.
从三方面对元白唱和诗与欧梅唱和诗在题材内容上进行了比较。认为欧梅唱和诗与元白唱和诗都有表现现实政治的内容 ,但欧梅唱和诗显得淡漠平和一些 ;在表达友谊方面 ,欧梅唱和诗在以悲情寄怀的一般模式外 ,强化了以文交友的内容 ;在描写世俗方面 ,欧梅唱和诗直接受到元白的启发 ,欧梅对唱和诗社会功能认识的深化 ,也极大地拓展了世俗化题材。欧梅唱和诗在题材内容上对元白的继承、超越和创新 ,反映了唱和诗这一特定文化载体在题材内容上的某种稳定性 ,同时 ,也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及其文人心态对唱和诗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脉相传的科学体系,邓小平不但在“基本理念”和“制度安排”等两个层次上继承了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基本观点,而且还大胆超越,在民主的地位、形式和实践保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柳永词和苏轼词之间的关系,论者多强调二者间的差异却鲜见评说二家之间是否具有因袭继承之关系,评价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时,多倾向于苏轼对柳永的革新。其实,柳永在苏轼之前的创造性开拓,对后起的苏轼有多方面的启发和影响,柳永词无论是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意境或语言风格均对苏轼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苏轼的大力革新,是以柳永的开拓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超然台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明确阐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这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真正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这一思想既是他在朝廷激烈党争中急流勇退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以后战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劫难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苏轼才能始终笑对人生,超越于一切荣辱、祸福和得失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自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和鞭策着无数的中国仁人志士为之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中国梦"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其一是向西方国家学习,以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困境;其二是"走俄国人的路",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其三是在曲折中探索,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四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五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既是对历史上追梦的继承,又是对历史上追梦的超越,并在这种继承与超越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6.
纵观苏轼和魏禧的策论文,魏禧的策论深受苏轼影响,魏禧继承与发展了苏轼的策论特色。苏轼身处宋朝危机四伏之际,魏禧则身陷国亡之期,他们的策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魏禧继承了苏轼策论"文以贯道,经世致用"之目的,据史立论,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文笔纵横恣肆的风格特点。魏禧强调为文要"自成一家"、"识力超越",其爱国感情直露,更富战斗性,而且纵横捭阖,恣肆无忌,句法多奇拗曲折。  相似文献   

17.
唯变所适、兴利除弊、革故鼎新、变法图强是传统改革精神的思想精华。正是改革精神的推动,创造出中华民族举世无双的灿烂文明。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改革精神,他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完善、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等理论,是对中华民族改革精神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诗歌中有一百二十多首有序言,其诗序的实质就是直接以“文”的形式作为“诗”的一部分,就是“以文为诗”。苏轼的诗序内容丰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诗序与诗歌正文在内容、用韵、意蕴、风格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诗歌整体中,超越诗序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意义与审美风格才会呈现出来,诗序只有在诗歌整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功用的最大化。“文”成为“诗”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苏轼就这样以诗序的形式对“以文为诗”作出了发展。而苏轼笔下的诗序之所以有如此风貌,既根源于宋代的文化思潮,也是苏轼精神主体之彰显、内在素质自然流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小说多以家乡为背景,在坚持民间立场和民间话语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叙写中国的乡土人生与乡村习俗,同时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实现了对乡土文学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其重民、利民、裕民、亲民、从民、信民等主张,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光辉。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从古代民本思想中吸取了大量精华,并加以扬弃和综合创新,提出了人民本位论、人民利益论和人民民主论,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使传统民本思想体现出其现代价值,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