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韩东的《山民》全诗虽然只有25行216个字,但行文构思意韵深刻,物象情节震撼人心,艺术语言力透纸背。因此,我们解读这首新诗时要着重品味“三美”。意趣美。“父亲”可谓是一个老山民了,他常用传统的观点给儿子灌输“山外只有山”的思想,让一个求知欲强、向往新生活的小山民从小就接受了“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的教育。“他”逐渐感到希望的渺茫,生活的疲惫。但让人惊喜的是小山民并没有泯灭希翼、恪守成规,“他”却开始思考怎样用愚公精神走出这群山,谒见大海,追求新的生活。结尾一句“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意韵无穷。耐人深思。诗人  相似文献   

3.
山民     
韩东是新生代的代表诗人。他这首早期的诗在高度浓缩、高度单纯中,蕴藏了诗人对稳如顽根的传统化的批判。“山民”,在这里已经消失了它固有的含义,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封建传统化以持重掩饰闭塞、以质朴掩饰保守、以澹泊掩饰愚昧的象征。我们逐节来看:“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这里的他,已经不同于父亲,他提出了具有异质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有意义的。后来,他知道了山那边有海,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这是一种愚昧的“智慧”。传统化就是这样去衡量现实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他也曾想过带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为他生下儿子,到他死时,儿子就长大了……但也只能想想而已,“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这里,他已不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而是更深的“梦醒了又睡去”的悲剧,是一种典型的化积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赖活学!他的疲倦不是鹰隼面对天空的疲倦,而只是家鸡的疲倦。这是一种最可怕的麻木,具有强大的惰力和再殖能力。诗的最后一节,更将这批判的锋芒直插传统意识的核心,“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相似文献   

4.
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书序,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别具一格。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在对该文的主题作分析时有这样的一句:“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是将主题人为拔高,很值得  相似文献   

6.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它笔意清淡,感情细腻深沉,读后令人掩卷思索,情不能已。自问世以来,许多名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它极高的评价。许多版本的中学教材都选有此文,可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相似文献   

8.
9.
古典诗歌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强行的灌输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就相应地失去了更多的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而沉溺于支离零散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语文》第三册古诗单元《氓》的教学中,我从讲台上走下来,让学生充分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最近两周,我们在现当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快…  相似文献   

10.
11.
12.
启功先生曾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启功韵语>)话虽诙谐,语诚允当.古诗"长"到陶渊明,已然根深叶茂,而郁葱之中又自有其复杂.南宋<蔡宽夫诗话>云:"<渊明集>世既多本,校之不胜其异,有一字而数十字不同者,不可概举."尤其是陶诗的语言看似冲淡自然,实则意深旨远.有些语词蕴涵哲理,倘若仅按一般意义理解,必然失之肤浅.人教版教材对<归园田居>的注释,可议之处即不少.  相似文献   

13.
天宝十一年(西元752年),李白自长安放还已逾九载。这一年,李白已五十有二,当他游至嵩山,拜访友人元丹丘,并邀上岑夫子(岑郧),一场狂歌痛饮之余,一首血行阳刚的《将进酒》横空出世。  相似文献   

14.
《四季的脚步》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顺序,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幅神奇迷人、各具特色的四季美景图。语言富有童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光泽的自然美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在这课的教学中,应立足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学习、感悟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语教学之友》2004年第1期中,沈士军老师撰写的《关于(语读本)使用方法的几点看法》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来“集体朗读”《语读本》的好方法,令读颇受启发。但是读后细想,笔还是觉得学生的早读或午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熟读或背诵语课本中的篇目。再说,《语读本》中所有的篇目也并不都适宜“集体朗读”,  相似文献   

16.
《卖油翁》的主旨,一般都认为是“熟能生巧”。浙江省编《教参》也持同样的观点:“说明技有所长,在于熟能生巧,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笔者认为,本文并非说明“熟能生巧”,而是对“自矜”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教学导航 一、课前准备 1.走近作者:(收集文本资料或上网查阅)①了解白居易诗歌风格特点。②了解白居易生平。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年11期,登载了刘国良老师的文章《(泪珠与珍珠)是思乡怀人之作吗?》。文中指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该文的结构、内容及主旨的解读的种种错误,我以为意见是中肯的。在分析中,刘国良老师就文章的结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我以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新教材关于《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一课的学习提示较以往有显著的不同,新教材的学习提示没有了以往政治色彩、阶级斗争色彩浓烈的说法;然而,新的《教师教学用书》却没有相应地修订,以致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偏颇于政治色彩的灌输。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自诞生以来,散文文坛就为之“颇不宁静”。八十多年来,解读者、分析者、质疑者、争辩者热闹非凡,尤其是对《荷》的“不宁静”情愫的探讨,莫衷一是。许多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荷》的真谛,有社会学的,有心理学的,有伦理学的,甚至涉及刮意识和潜意识等问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人们大多部认为《荷》一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几乎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使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也深信不疑,都这么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