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技术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保证要有一批高素质、高质量,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入手,结合学校工作实践,阐述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要措施,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双师型”教师内涵,探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培养对策,将有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人文主义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管是时代的需要,还是就教学课程本质来说,人性化教育都应有更深入的发展,而具体到课堂教学来说,则需要将其过程更加人性化,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训练技能更加合理的安排教学,使学生作为主体更多的参与其中,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进而深入“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和促进其提高。  相似文献   

4.
刘宏颖 《知识窗》2023,(5):111-113
“互联网+”时代“双创”理念的广泛普及,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要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产教融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破校际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引进教育企业进校园等创新举措,为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新可能。  相似文献   

5.
杨晓琴 《科教文汇》2012,(31):10-10,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甘南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地缘关系和学缘关系单一、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渠道不畅等问题.甘南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必须解决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职学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快,随着人才观、质量观的改变,为行业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应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因素很多,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一、打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渠道,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学校要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常抓不懈,保证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不断成长和进步,加大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Internet迅速发展,网络教学是Internet应用的一个热门话题。网络教学中的教与学都和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有不同的要求。处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向“导”学生。其教育观念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广大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并以此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8.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链条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培养出一支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干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及提出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包装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学校对该工作重视不够、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呈现退化趋势等问题。采取树立共同的包装专业发展目标和愿景,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合理配备和组合队伍成员等措施是建立包装专业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曹强 《科技风》2023,(25):170-17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短缺日益严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胜任力理论指导下,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创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考评、激励机制,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人文主义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管是时代的需要,还是就教学课程本质来说,人性化教育都应有更深入的发展,而具体到课堂教学来说,则需要将其过程更加人性化,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训练技能更加合理的安排教学,使学生作为主体更多的参与其中,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进而深入“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和促进其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与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显著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所以,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基础工程。但近几年我国在各种体制的交叉改革中,高教领域人员的经济收入一直低于社会上同层次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更为悬殊。高教领域拔尖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为我国办一流大学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加之世纪之交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3.
黄传胜 《科教文汇》2008,(10):17-18
胡锦涛总书记在“8·31”讲话中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托德·威特克尔说:“如果一所学校拥有杰出的教师,这就是一所杰出的学校。没有杰出的教师,这所学校就缺少杰出的关键因素。”这些话语,再次正告我们,创名校,必先育名师。最近几年,我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与全省基础教育一样,  相似文献   

14.
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重大作用.农村中小学要改变优质生源流失的现状,除了要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以满足广大学生学习需求外,还要建立一支教学理念超前、教育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高效课堂”“趣味课堂”取代枯燥无味的“满堂灌”“一言堂”,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现在正在朝着“数字化”时代迈进,关于“数字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它把知识降为信息,把学习降为获取信息的技能,把课程变成程序学习,使教师职业非技能化;也有人宣称“数字化”教学削弱了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联系,扭曲了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想等。那么,“数字化”教育未来发展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磊  鄂继晶 《科教文汇》2009,(21):65-65
随着经济体制、教育模式、生存状态和意识形态的改变,人们对教育、学校、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为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能保留一份生存之本的工作而承受各种压力,加之致力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女教师的生育问题有了自己的潜规则——排队怀孕。对女教师生育问题的思考,不仅是基本人权的维护,更是对教师寄予这个时代应该有的入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田子斌 《科学中国人》2014,(8S):159-159
民族复兴,系于国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学校;学校发展,依托教师队伍的建设;而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本所在就是师德建设.2010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世纪之交,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应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下面谈点个人的初浅体会和设想。  相似文献   

18.
闫永清 《今日科苑》2007,(17):108-108
当今的教育将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为都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教育,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将促使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反过来又将推动教育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而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正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根本,是重中之重。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将如何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如何承担起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就要从思想、手段、角色、基本功、方法等方面有一个转变和提高,就这一问题,笔者谈一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高质量的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园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在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以保证幼儿园工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一、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一点绝对不容忽视.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课程革命.课程改革对于推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一改革必须得到教师的支持,没有教育的支持,课程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个论断,美国有过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