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元代河南江北行省人口流动的原因、方式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人口流动的原因包括黄河夺淮入海和元代统治政策两个方面;人口流动的方式包括流民、经商和驻军、官员任免及征发三种方式;人口流动的影响包括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治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山区地势崎岖、地质地貌情况复杂,闭塞的环境导致当地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人口素质偏低,依山靠山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始粗放,从而导致这一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问题多且复杂。文章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山区人口与脆弱、敏感的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解决这一特定区域人口与环境矛盾的方法与措施,以期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现代化与资源、环境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口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人口现代化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文章在云南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省人口现代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丛拟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模式进行系统探讨,这是进行社会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首先提出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三大范畴:广义资源、竞分元与竞分规范.在这基础上,提出了持续发展指标(Ⅰ_s)和社会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的耦合度指标(Ⅰ_O),论述了确定竟分元的合适规模与行为方式的方法,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5.
近年随着安徽经济的加速崛起,人口与经济的分布不一致性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全省经济发展大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部凸起的空间格局。与经济格局相反,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经济发展滞后的皖北地区是全省人口比重最大的地区。改善安徽省人口分布的战略目标就是促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人口分布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重点论述了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人口是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人口数量和人类消费欲望对资源、环境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为实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必须控制人口数量、节制人类消费欲望,以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以往学者对隋代陕西人口数量的估算普遍偏低.本文利用"户口平均密度法",对<隋书·地理志>所载北地、弘化、汉川等兼跨今陕西与邻省之地的各郡户数进行了分割.经估算,大业五年(609年)今陕西境内在籍人口数为378.8万口;如果加上未列入政府版籍的各种人口,当时陕西境内实际人口数约为423.8万人.隋末陕西人口峰值约为435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9.
从东京的城市管理经验看北京的人口调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北京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而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口问题。纵观国外主要大城市人口发展状况,都有一个城市人口过快增长,运用多种手段综合调控人口的过程。东京经验表明,城市管理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人口容量问题,要把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联系起来。通过副都心建设,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通过大都市圈建设,在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同时,达到人口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0.
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体育人口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体育参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体育人口划分标准,皖江城市带主动体育人口占7.4%,经常体育人口占12.8%,偶然体育人口占14.6%,非体育人口占65.2%;不同类型体育人口在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健身认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动体育人口和经常体育人口已经把体育活动作为善度余暇时问的一种方式;家庭收入对体育人口类型的形成影响较大.分析影响不同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提出有针时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对中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并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为: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呈现高、中、低三级阶梯。(2)研究期内,中国各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第一个时期(1982~1997年),人口文化素质提升幅度与初始水平相关;在第二个时期(1997~2005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3)中国31个省份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协调发展型、素质滞后型、经济滞后型和双双滞后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发展中面临的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取得较好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主要人口问题和挑战:人口老龄化比重增加且速度逐渐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且分布不合理;劳动力年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就业压力增加,压迫经济发展。人口和发展是安徽省当前以及未来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综合措施、正确引导才能解决人口主要问题,才能为振兴安徽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巢湖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农民人群体育参与状况进行实证调查.结果表明:依据确定的体育人口划分标准,巢湖周边地区主动体育人口占7.4%,经常体育人口占12.6%,偶然体育人口占14.5%,非体育人口占65.5%;不同类型农民体育人口在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健身认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动体育人口和经常体育人口已经把体育活动作为余暇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农民家庭收入对体育人口类型的形成影响较大.分析影响不同农民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新疆1958—2011年CO2排放量和人口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岭回归模型对新疆人口因素变化与CO2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下.1)在改革开放前,所有人口指标均与CO2排放呈现双向的因果联系;但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消费与CO2排放失去因果关系.2)人口因素对CO2排放的推动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变化较大;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家庭户数与消费逐步取代就业结构和人口总量成为CO2排放最主要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因素和计划生育因素是我国实现人口转变的两大基本因素。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影响是不同的,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合理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推进我国人口的良性转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厦门市体育人口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厦门市18~60岁劳动力人口的抽样调查,进而推论出厦门市体育人口的基数;根据“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不同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准体育人口”的理论设想,并在实施分析与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发展的速度、类型和趋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对贵州省及其周边省份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省内城乡人口结构和分地区年龄构成进行分析,以探索其中的规律特征,试图为贵州省制定中长期人口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口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口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而人口自身的均衡则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的前提.通过人口预测参数设计分别模拟“现状”“由现状逐步调整到理想状态”及“理想状态”三种方案,对中国人口的中长期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生产自身的惯性作用,中国人口在中期(2050年以前)的基本发展态势基本不会受到人口政策或其他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2050-2100年)来看,尽早实现总和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会极大地缓解长期的人口结构压力,尤其是超老龄化压力.要实现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由“单独二孩”向“全面二孩”过渡的人口发展规划应尽早纳入顶层设计,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超老龄化的相关政策也应纳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方法,对辽宁省农村村落体育人口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农村村落体育人口比例为3.92%,大大低于辽宁体育人口的比例;半数以上的农村村落居民为准体育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收入较少、缺少组织指导、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其转化为体育人口的主要原因。依据上述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必然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使生态脆弱和贫困的状况进一步加剧,故必须尽快实施合理的人口战略,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