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中语文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侯赢与公子诀别时说:“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目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待公子至晋鄙军之日,侯生果以自杀之举兑现了他的诺言。很多学生对此不解:“送行的方式有多种,侯生却为何选择自杀的方式?这岂不是太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了吗?”其实,侯生的自杀之举,是他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里略作概述,以解疑窦。  相似文献   

2.
于扬 《现代语文》2007,(9):28-28
侯嬴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抱关者。信陵君屈尊求贤,亲自驾车虚左迎接他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赞宾客,酒酣,为寿侯生前。侯嬴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在  相似文献   

3.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赢为何自刭”这一问题,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侯赢自刭是害怕魏王追究他的责任。因为他所献的盗兵符、椎晋鄙的奇谋,都犯有欺君之罪,公子一走,魏王追究责任,侯赢难逃其咎,因而自杀是他明智的选择。这样的观点,貌似理由充分,但仍没有说到问题的关键上。依笔者愚见,“士为知己者死”这一价值取向,才是侯赢自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侯嬴“北向自刭”为哪般?张雅珩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写道,当侯嬴替信陵君安排妥“窃符救赵”的良谋后,却出人意料地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北向自刭。”侯嬴为什么一定要以死来送信陵君呢?这种死有什么意义呢?许多资料都简括为“士为知己者...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12期载张雅珩先生《候赢“北向自刭”为哪般》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论及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之死,笔者读后存有异议,愿与张雅珩先生商榷。原因一,张文认为侯赢自刭“为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权来却秦救越的信念。”笔者认为此说不能令人信服。此说前提是侯赢忧虑怀疑信陵君的救  相似文献   

6.
侯赢是《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守门者。信陵君屈尊求贤,亲自驾车虚左迎接他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赞宾客,酒酣,到侯生前,举杯为他祝寿。侯赢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在赵国危急求救时,为信陵君出了"窃符救赵"之计。当"窃符"完成,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侯生突然主动提出"自刭"之说,使读者费  相似文献   

7.
文本以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了读者,为古今文章评论家所称道。读罢此文,有一疑问萦绕脑际:侯生,为何在即将功成名就之时却"北向自刭"了呢?相信读罢此文的人都会有此疑问。  相似文献   

8.
一天下午,我正在做作业。六岁的小堂弟正在背《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突然想到,农民为什么要锄禾呢?禾苗不是长在水中吗?为什么要用锄头去除草呢?农民的汗水为什么会滴在  相似文献   

9.
<正>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歌大意泛着苍白光晕的太阳,向着群山的方向缓缓西沉,终于消失在视野中,咆哮着的黄河奔流不息,直到汇入大海的滚滚波涛。如果想要穷尽目力,看到千里之外的风景,那还需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相似文献   

10.
11.
一天早自习,我正在给学生讲习题,一声怯生生的"报告"从教室门口传进来,声音是那么得微弱,那么得无助,以至于喊了好几声我才听到。全班同学的目光也不由地齐刷刷地投向门口,我开了教室门一看,哦!原来是那个穿戴很  相似文献   

12.
七 年级语 文上 册 《教 师教 学用 书 》,为 课 文《 走 一 步 ,再 走 一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研究”: 1. 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 头 一 段 是 说 孩 子 们 怎 么 会想 到爬 悬崖 的 ,写 天 气 闷热 ,就 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 什么 下文 与闷 热 照应 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这种“研究”有些草率。 我们知道,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阅读过程中依据上下语境迅速地领会、判定语句的含义,是高效阅读的水平标志。而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上本科的时候,很向往研究生自由自在的生活:晚上不断电,爱干多晚干多晚,累了往床上一躺,呼呼大睡直到日出三竿……到处查资料,不时通宵达旦做做实验……不时自己可以安排点私事,比如做点兼职什么的,挣点钱也挣点社会经验……然而等我混到研究生的时候,形势却悄悄发生了改变,“某某系某实验室要求学生坐班”的消息不断传来,直让人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学生“尊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已久矣,但那时也仅在于导师老拉着学生干活,学生虽有怨言但自己也能从实战中学到东西,想想也就罢了,只是在茶余饭后发发牢骚而已。曾几何时,…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新的世纪教育的目光转向了“校本”?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5.
政策背景:国务院办公厅目前发出通知,决定对现行行政法规、规章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行法规规章最彻底、力度最大的一次全面清理。整个清理工作将于2007年10月底前完成。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宿州市的谢彬彬问: 今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举国上下都为之骄傲,我也因此更热切地盼望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最近我发现,很多报刊上都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新口号,这是为什么呢?对这个全球的体育盛会,不是应该在经济等各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的吗?  相似文献   

17.
火炮是陆军地面部队的一种常见装备。它以无坚不摧的巨大杀伤破坏力而赢得“战争之神”的美誉。没见过炮的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火炮的炮管内应该是亮堂光滑的,而见过炮的人却发现有的火炮炮管内部并不光滑,里面有一圈圈的“线”。为什么要在炮管里面“画线”呢?  相似文献   

18.
大学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场所,其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发现及知识的应用为本质特征,学术自由是大学的内在要求。科层化是以追求效率、统一性和服从为其基本特征。大学理念和科层化精神存在内在冲突。大学组织目标的多元化、组织内部权力来源的非职位化等特点和科层化的组织设计也存在冲突。大学虽然有科层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其实际上是一个松散耦合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不妨把时针拨到两千多年前,回到那个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不同文明类型破茧而出的时期。苏格拉底用思辨哲学开辟了西方文明,释迦牟尼在冥想中启发了印度文明,而中国的孔子,则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点亮了熠熠生辉的中国星。这颗中国星,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愈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在人类历史上,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断层而保持了连续性,今天的中国人仍能从容阅读孔子留下的文字;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  相似文献   

20.
性学这个词在中国还不太通用,有时候为了让人明白,只好用“性科学”。可是通俗挡不住人傻。迟到1990年,有一份材料中提到“性科学研究”几个字,某位文教界高层人士看后问道:“这里印反了吧?应该是科学性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