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开设的课程中,信息技术课与语、数、外等主课学科不同,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后很难通过练习进行考查,所以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就比较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并能加以熟练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细心观察,在玩中大胆动手操作,运用已学知识自主探究新知识”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熟练地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2.
刘盈 《辽宁教育》2022,(3):57-59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体验才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有所认知,最终掌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实践能力。我尝试围绕学科特点,把生活情境作为“大数学课堂”,依据教材各册别、各单元特点,以“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培养数学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将各方面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经过一年来的尝试,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活”字,即处理教材活、课堂形式活、利用资源活、课堂评价活。一、处理教材活处理教材活,即根据本校学生生活背景、时间、空间等特点灵活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可作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包括三个活动主题,即“上学去”“、看看我们的学校”“、在学校的一天”,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新学校,知道在学校里应该怎么做。孩子从幼儿园…  相似文献   

4.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也就是说,语言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真实的语言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习进入到生活场景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将生活融入课堂,同时也将生活变成课堂,使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活化的学习中既掌握知识,也获得技能。  相似文献   

5.
包慧琴 《考试周刊》2012,(91):125-126
课堂教学的源泉是生活,打造“生活化”课堂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具体措施。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体验,把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使所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现象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这是每位品德课教师应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结合《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教学,谈谈打造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6.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许多儿童上学后往往不能有效地学习,是因为“在上学的年代里,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他十分强调创设“大自然课堂”。  相似文献   

7.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英语才是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当下,我们应该让数学课堂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9.
记得有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过,“你们今天来上学,不是来向我学知识的”。我们听了都很诧异,他说:“你们应该学习的是我所教给你们的技能,是学习的技能方法,如果你们仅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那么你们掌握东西将永远是有限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时间上说,学习不分年龄;从空间上说,学习没有范围,将头脑完全禁锢在课堂与书本内,不肯跳出这个圈子,不但不利于自己思维的活跃,反而会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狭隘。这就要求我们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们不能否认,现在高考制度尚存在一些弊端,倘若课本上讲的知识学得不够扎实,是很难通过高…  相似文献   

10.
我在Manorcommunitycol-lege的“留学”生活……2003年9月7日,我随父亲远渡重洋来到英国剑桥。第二天,我们就拿护照等资料到剑桥市政府教育处申请公立中学读书。根据英国的义务教育政策,爸爸是签证一年以上的访问者,我可以享受跟英国小孩一样免费上学待遇。申请递交后,我在家焦急地等待着教育处的答复。十几天过去了,我们终于收到了教育处的来信。我被安排在离家最近的一所公立中学“MANORCOMMUN-ITYCOLLEGE”就读。“MANORCOMMUNITYCOLLEGE坐落于剑桥市北部的“ARBURY”路。为什么这所中学叫做COLLEGE,而不叫做SC-…  相似文献   

11.
我们始终在追求一种生动的教学过程。然而,我们又在为一种枯燥机械的知识灌输所拖累。如何在思想教育中提高实效性,如何更好地体现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天的课堂教学责任重大。我市“21世纪教材”中的小学思品课教学增设“活动实践课”,更加贴近了学生生活,使我们感受到思品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再一次证明了只有实效、创新、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记得在讲小学语文第一册《上学多么好》一文时,我除认真设计了课堂常规的要求外,更注重教师如何处理好活动情景。比如,在课堂教学活动“看看”这一节中,我高兴地带…  相似文献   

12.
特别推荐     
大家都知道,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动脑筋,要调动我们的思维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同学们上学念书好多年,习惯了在学校里、课堂上开动脑筋,学习掌握我们碰到的知识和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时强调实践,处处联系生活,甚至用“生活味”取代了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作为一节数学课,究竟该如何把“生活味”和“数学味”融为一体,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里试图借助两位教师对《认识人民币》一课的不同教学实践,谈一点体…  相似文献   

14.
暑假,我读了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这本书,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主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等九所学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读完后,虽然仍有些理论上的东西让我认识模糊,但却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们几年来一直在模仿着别人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可是,别人的高效模式,到我们这也高效吗?究竟怎样的课堂才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15.
题记: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作为教师,你给学生什么?”这是工作第一天我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从那天起,我不断思考、实践,试图给出一个最完满的回答。不同的阶段,我曾给出过不同的回答。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我给出的回答是:教师要给学生以智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在“做”中学。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使我清醒地意识到:当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时,我们选择的是…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中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知识中融人情境,就像汤中溶人盐味道更鲜美一样,也会给课堂带来活力和美感。但我们在听课中时常发现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下面笔者就一节相同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中两个不同的情境创设导人为例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些理念下新型数学课堂不应当再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技能以及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技能、获得的情感体验比之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更重要、更长远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相似文献   

18.
鲁洁教授曾说过:“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说的是一套,却根本不准备在生活中去实行它,这样的课堂也就脱离了生活。”教师的责任常常使我回昧着这句话,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止于课堂。将课堂教学的效果延伸和扩展到品德与社会课堂之外呢?  相似文献   

19.
第一节课是“生活技巧”第一天正式上学,我拿上女主人为我“特制”的午餐出门了。在车站,我看到了昨天刚认识的澳洲男孩Jim,打过招呼后,我们一起上了巴士前往学校。50分钟后到了学校,Dianne女士带我到ISEC2(英语  相似文献   

20.
按照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数学思想为指导.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直接经验,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落实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使课堂真正“活”起来。现在我结合《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