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所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过程。一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有效,直接关系到该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以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我国目前的转轨经济阶段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股票市场发展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化,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由于市场规模有限、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因此,应通过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疏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等途径,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同时,应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陈青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0):21-22
货币政策作为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经济目标,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的作用过程。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国家主要的日常货币管理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着特殊的作用,产生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从货币政策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汇率影响效应、财富变动效应、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来分析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货币政策质量效果和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来分析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加入WTO,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加快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及操作手段的改革创新步伐,互相配合,努力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资本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冲击来影响实际经济的变动及其实施影响所依赖的路径(传导渠道),它是货币政策有效运作的基础。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着重分析两种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但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资本市场对实际经济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特别是股票收益、股票价格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越来越深刻,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指标变化的反应变得相当灵敏。资本市场的规模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工具,其发展变化影响着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6.
略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及其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和畅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西方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众多具体的传导机制,这些传导机制中的任何一条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作用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背景,以及金融发展所处的独特阶段,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各个具体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市场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专门研究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三种途径和对应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我国的有效性欠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有关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地区差别的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随后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利率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汇率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较弱。最后建议: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利率传导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代宇 《科技创业月刊》2004,(12):152-153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市场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专门研究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三种途径和对应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我国的有效性欠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如人意,表现出许多非有效性方面的问题。造成这一结果是多方面的,但都与货币政策传导有关。通过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阐述了两者的相关性,指出了我国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与健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如利率和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不畅,金融支持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提出了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存贷款计息方式,协调商业银行与各类利率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留下的空白。以利于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科学有效地确立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各国中央银行的首要课题。新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把稳定币值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实现这一目标,将遇到许多难题,应实施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春  曹佳  叶发强 《软科学》2010,24(3):44-47
采用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中国2002~2008年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发展两方面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稳定物价方面作用较小,并存在减弱趋势;信贷渠道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上升,而货币渠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票据市场传导机制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相量自回归(VAR)、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IRF)等方法,对2000年12月~2008年12月我国货币政策通过票据市场传导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就进一步发挥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魏晓勇 《科学中国人》2007,(11):120-123
股票市场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调整其二者之间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以及各国金融机构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1994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四季度数据,就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作了定量和实证的分析,笔者认为,以股票市值为代表的股票市场的发展与货币供应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其股票市场已经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央银行应尽快将的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因素纳入货币政策的制定之中。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实施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发,对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些建议,以期达到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施加两种约束的SVAR模型来实证分析房地产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实证结果不仅表明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证实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房价短期高涨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指出:房价的过快上涨对我国的消费和非房地产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5,(6):55-59
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研究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结果表明: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均存在风险传导效应,且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高财务杠杆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均强于低杠杆企业,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风险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强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央行在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时应纳入微观企业风险感知及响应的考量,避免企业风险共振而削弱货币政策的理论效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影子银行已经部分取代商业银行,在向企业提供流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由传统的狭义传导转变为广义传导。国内尚缺乏对广义信贷传导渠道的研究,这将导致对货币政策效力估计不足,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层面证明广义信贷传导渠道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路径,并对狭义和广义两种信贷传导渠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时,广义信贷传导渠道相对于狭义信贷传导渠道显著提高了企业外部融资水平。因此,影子银行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力,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需要监测更广义的信贷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电子货币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电子货币的定义和内涵.并分析了它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对货币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它必然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中央银行必须采取对应措施,从而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最优货币区理论两方面出发,分析了西部与东部的相关经济金融差异,得出了货币政策在西部存在区域效应的结论,并就平衡其区域效应提出了一些政策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