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琳 《四川教育》2013,(4):33-34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论语文课的境界时,提出“人课合一”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创业?这可归结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为了生存,赚钱是为了养家糊口;第二重境界是为赚钱,获取利润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第三重境界是为自我实现,获取利润是为了实现自身更多的社会价值。很多毕业生在最初创业时,往往都有这样一个想法,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做学问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堂教学的提问也恰有这三境界。  相似文献   

4.
东北师范大学王小英教授在一次讲座时提出了教学的三重境界,即“第一重境界:授人以鱼;第二重境界:授人以渔;最高的境界是悟其渔识.”说得更简单、明白一些就是:在教学中,第一境界是教师给“鱼”,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是给“渔”,即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给学生基本的、普遍的、典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内化,形成自己学习的技巧;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领悟出新的“捕鱼方法”及学习的内在涵义,即“悟其渔识”.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描写人生的三个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诸葛梅老师的教育之路,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6.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入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正是一代宗师对做人做事的高度总结。细细想来,班主任老师好像也正经历着不尽相同的三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证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三重境界:自然境界;反省境界;觉醒境界。大部分教师主要停留在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尚未达到第三重境界。而教师实现从第一重、第二重境界向第三重境界的适时过渡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高效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文章从拓展教师理解、认识课程资源的广度;促进教师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深度;调准教师针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评判的精度的角度提出提高境界、改进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风雨》教学为例,对课堂生成的境界与有效路径进行探析.课堂生成的三重境界分别是:第一重境界——全预设;第二重境界——半预设;第三重境界——非预设.促进课堂生成的三条路径分别是:艺术的课堂留白;巧妙的课堂追问;精到的课堂点评.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生的孜孜追求.在过程中需要保持持久的高度自觉状态,这种理性的自觉是主宰和支撑生命价值的灵魂。在教师生涯发展中有效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让三重境界各放异彩,让整个从教生涯完满幸福。  相似文献   

10.
在与王琪校长的谈话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生命。”在他看来,教育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第二重境界是润物无声,教导无痕;最高一重境界则是对生命的了知、洞察、理解和关怀。何以如此看重“生命”二字的分量?何以对教育中“生命感”的遗失和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如此痛心?何以连篇累牍地撰文倡扬“生命教育”的理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与王校长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著名学者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形容:“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  相似文献   

12.
好课的境界     
《广西教育》2011,(7):21-21
2010年2月2日,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其博客上撰文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相似文献   

13.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众里寻她  相似文献   

14.
我国晚清学者王国维曾以借喻的方式表达了做学问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其实,这正是创造思维过程的具体反映,而作文,堪称严格的综合性创造思维体操,同样需要步入以上“三重境界”。一、望尽天涯路:全面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据说,蒲松龄为写《聊斋志异》,常设茶缸在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  相似文献   

15.
习作动机的多重迷失,影响学生写作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应该选择有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力争让儿童与习作知识产生“第三类接触”。习作教学中“第三类接触”,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感受有意思的生活,为“情趣”而写;二是感悟有意义的生活,为“情思”而写;三是追寻有境界的生活,为“情怀”而写。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学生积极习作动机激发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主体育德”是当前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而“主体育德”既有德育的一般规律,也有“主体育德”的特殊规律。从发展的角度看,“主体育德”有唤醒与激活的本源性境界、交流与互动的发展性境界、主体建构的自律性境界,构成“主体育德”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通常反映为三个阶段。但是,它们又经常是交互的与综合的。  相似文献   

17.
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语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我”。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三重境界常被用之于形容读书做学问的程度,即评价学术研究之过程。但评价学术研究之结果,则应是另外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乃求真,代表的是科学性;第二重境界乃求善,代表的是人文性;第三重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中三境,解读了创作过程的玄妙。尽管作文不能等同于创作,而“三境”则是必经之路。简而言之,可理解为:味、趣、劲。  相似文献   

20.
治学有三境界.王国维在从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常为人称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