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江西南部的赣州专区,迪恩和我采访了时任专员的蒋经国。他是蒋介石的儿子,曾在苏联留学多年。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曾公开谴责他的父亲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反动分子。现在,他同父亲和解了,但仍然谈论并实施某些城市改革,包括在他这个地区支持“工合”运动。不过,没有多久,他就像大多数其他国民党官僚一样,大肆逮捕“工合”运动人士和迫害共产党人。后来我才知道,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小蒋和邓小平曾经是同学。由于他们是班上两个身材最小的人,所以点名的时候,他们俩总是并排站在最后。几十年以后,蒋经国当了台湾政权的“总统”,继承他曾宣布不承认的父亲蒋介石。  相似文献   

2.
日本占领广州后,我第一阶段的战地报道工作画上了一个句号,因为我一到香港,合众社就把我开除了。在香港,我在宋庆龄领导下工作一年多,帮助她宣传并争取全世界支持中国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1938年4月,我从充满乐观气氛的武汉去前线采访,目睹了自抗日战争开始以来中国正规军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使全国振奋,把高昂的情绪推向顶点。台儿庄位于江苏和山东两省交界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作战,而远在北方的共产党游击队则切断日军的交通线,拦阻敌人的增援,这是在统一战线中互相配合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从1940年初到1941年春,我在重庆的这一年中,重庆和整个国民党地区的形势急剧恶化。对日本的抵抗有气无力。压迫和贪污之风加剧。内战的危险日增,从反动派的偶尔挑衅发展为全国性的威胁。甚至国民党政权的宣传官员也满腹牢骚。广播电台英语部的头头彭乐山,曾经当过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他以前毫无怨言地为国民党作宣传,现在却沮丧地对我说:“我厌倦了。1938年我们在电台广播新闻、进行宣传时,我们自己是相信的,并且受到鼓舞。那时我们工作起来,轻松愉快。现在,我们老觉得,我们是在胡说八道。”  相似文献   

5.
我在广州停留期间,具有高度原则性,受人尊敬而又风度高雅的宋庆龄两次来到广州。她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遗孀。她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亲临广州,是有深刻意义的,因为她在中国近两个重要时期都曾在这个城市生活和工作过。一次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以后,继续努力保持革命的势头;另一次是准备进行1924—1927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大革命。  相似文献   

6.
来自浙江省天台县的姚沁,1995年10月参加了美国国际小姐选美大赛,从全世界130个国家、162名佳丽中脱颖而出,戴上国际小姐的“皇冠”,并获最上镜头小姐称号。1998年,姚沁被邀请到北京,《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她是“和平大使”。  相似文献   

7.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的陕派小成本电影,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的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长期取向与放纵四维度着手,宏观上从长晚辈间的代际冲突与磨合过程展现了中美文化下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微观上呈现代表性象征符号、生活习惯、教育方式、语言及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旨在印证文化差异对价值观塑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建构主义的国际形象观认为,一国的国家形象不是该国的固有物,而是该国在国际社会与他国的互动中通过观念共享,凭借观念结构或结构化的观念而"社会地"建构起来的。①当前西方主流媒体在世界各国国家形象的观念共享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聚焦浙江省国际形象,以建构主义的国际形象观为导向,以美国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新闻周刊》官网和《时代》周刊官网对于浙江的报道为样本,审视美国主流媒体构建的浙江省形象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接受和信任。海外华裔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着无法抹去的中华文化烙印,展示着传承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美国华裔文学既有西方文化的元素,更有中华文化的显现,其中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海外华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求和在异域文化下对自身中华文化的自信、坚守和传承。该文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关注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以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中国佬》和《接骨师之女》两部著名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从戏仿的写作方式和“小历史”的叙事手法入手,聚焦文本中的华裔历史重构和中华文化传承,以此建构中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