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般教师把科学课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导入活动(5分钟)、主要活动(15~20分钟)、交流研讨(10~15分钟)和整理小结(5分钟)四个环节,其中的"交流研讨"环节是学生探究活动后的信息处理与加工,是一个共享与分析、整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前面的主要活动是为交流研讨做准备的。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往往注重了学生的主要活动,忽略了学生活动后的交流研讨,以至于前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的一般过程分为导入活动、主要活动、交流研讨、补充活动、整理小结五个部分。其中,主要活动与交流研讨是构成课堂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两个主要层面,承担着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但学生探究后交流研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交流研讨"是探究型科学课的重要一环,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在倡导科学课"长时探究"的今天,"交流研讨"环节更受重视,也备受指责。原因既有认识层面的,也有实施层面的。从认识层面看,交流和研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交流层次浅,研讨层次深。交流以事实描述为主,研讨以思维判断为主。交流提供客观依据,研讨更显探究本质。从实施层面看,新科学课程标准对探究活动数据在从交流走向研讨过程中的运作流程作了强调,要求学生"及时、准确地收集数据,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形成一定的解释"。现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及数据研讨的38个探究活动,就是很好的实施媒介。本文从认识层面及实施层面对探究活动数据有效利用的策略进行研究,以寻求探究活动从交流走向研讨的科学举措。  相似文献   

4.
研讨交流是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研讨交流时学生往往参与率不高,这既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使研讨交流有氛围;坚持长期专项训练,使研讨交流有技巧;引领深入有效探究,使研讨交流有内容;引导学生有效质疑与反思,使研讨交流有深度,这样才能提高研讨交流环节学生的参与率。  相似文献   

5.
研讨交流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借助各种可视化的图示记录,能让学生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所思所想,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的科学表达和有效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讨习惯。  相似文献   

6.
针对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随堂研讨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全过程研讨教学模式。随堂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重点和难点为导向,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学生课堂研讨、教师启发讲解等环节,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则是从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发布研讨选题、学生分组探索与研讨、学生汇总与撰写报告、学生汇报与教师评议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索创新、团队协作和写作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既传授了专业知识,同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饶河县小佳河镇中学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以分层教学为突破口,结合名校先进教学改革经验,结合本校实践,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提出了"三学一练一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三学一练一评"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流程为自学一研学一导学一练一评。包括以下几方面:1.自学:课前用10~20分钟时间学生自主学习;2.研学:课堂上安排5~8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3.导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15~20分钟时间进行交流展示;  相似文献   

8.
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是小学科学课的基本特点之一,在交流研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于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基于辩论,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基于事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学研讨活动是引领一线教师关注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方式。研讨即研究讨论,它包括参与者思想交流、探索发现、分享建议等环节与过程,其活动目的是为了关注和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疑难和典型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时,要善于处理好与研讨相关的一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力求让研讨的话题实在、  相似文献   

10.
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段话认为,学生思维类型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是一个需要借助课堂情境,通过思考、表达、交流研讨等环节来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的交流研讨,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使交流研讨能更加深入有效,不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研讨时间,有恰当的交流主题,储备足够的基础知识,鼓励生生交流和相互质疑,善于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2.
大学研讨式教学模式是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由前期准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和总结提升等几个环节构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研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研讨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训练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大学研讨式教学模式,还需精心设计教学的选题环节、研讨环节、课后环节,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3.
阳城县全面推进课改,打造"主体、多元、和谐、生动"型课堂,各校新课改模式百花齐放,我校结合实际,实施"二(三)步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学、展、练"环节已经贯穿整节课之中。经过一周的听评,我校教师全员赛课落下帷幕,此项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推动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交流研讨的平台。同时,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在大家交流研  相似文献   

14.
<正>一、抓好预习环节,提高学生"自主领悟"能力预习数学时,可由教师具体指导学生抓住课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怎样理解数学概念、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与教本、同学、教师交流,从而达到初步"自主领悟",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通过与书本的交流,梳理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整理疑难问题,为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做好装备。为提高预习效果,教师要编制预习提纲。编制数学预习提纲要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邱顺香 《考试周刊》2022,(12):67-70
在核心素养下,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构建“师生+生生”双方互动沟通与交流的全新教学体系,以互动交流研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一个有效手段。文章立足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在明确互动交流研讨模式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在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益方面的应用价值与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江西教育》2016,(Z1):78-79
(2015年1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11月1~6日2015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课例现场展示活动在上饶举行。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亲临现场与教师代表一起听课观摩、研讨交流。11月2日省政协主席黄跃金到江西农业大学调研学校基本建设和科研工作,并看望科技专家。省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14,(9)
正教师创设"有结构"的材料,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交流、争论……这些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可借鉴的。应用这个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教师设计、选择与新授知识相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科学的理论支撑美国兰本达教授曾倡导在自然教学中采用"探究——研讨"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组成。在探究环节,教师主要选择与新授概念相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即各部分联系紧密,通过其相互作用能揭示一系列有关现象的材料),按层  相似文献   

18.
"表述、研讨和提问"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指以学生的课堂表述、研讨和提问为主要外显行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这种以学生为表述、研讨和提问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与教师原来的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实际上是要从原来习惯的"以教论教"进入到"以学定教"的状态,其中充满着教师对自己原有状态的反思与突破,而此过程即教师德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即教师利用教学媒介,使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难以实现。以小学数学为例,以"交流"为主要研究点,对数学课堂中开展"交流"活动的必要性、多种"交流"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开展以及开展数学"交流"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高校中出现的高年级研讨课,是参照欧美教学体系里"研讨课"这一课程类型而设立的。早在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就在研究生课程里加入了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小班化教学模式;20世纪初美国高校也普遍开设针对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小组研讨课",其授课方式是在教授主持下,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讨论与探究。①本世纪初,这一以小班化、研讨型为特点的课程模式,率先被清华大学引入而设立新生研讨课,并很快在各高校中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