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定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地区.早在80年代中期,嘉定就率先开展了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其确定的目标.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一目标的主题是“普、职、成协调发展.经科教相互结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城乡结台型经济发迭地区体系。”使嘉定区  相似文献   

2.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立足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逐步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是引领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五育”并举中,德育为核心,智育为重心,体育为保障,美育为提升,劳动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班级管理中的“五育”并举,是协助初中生度过青春期的关键教学手段。本文将着重分析“五育”并举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要点,旨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3.
“双新”背景下,科学教育贯彻“五育”融合有着必然逻辑,它是“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是新课程方案的价值旨归,是新课程标准的行动指南。在“双新”酝酿期,科学教育推进“五育”融合存在三种实然状态:“五育”目标不均衡、不全面,五育实践不充分、不完整,五育评价不凸显、不到位。随着“双新”的扎实推进与落地,科学教育“五育”融合的应然路径将会越走越宽广:以“五育”目标统领科学学科教育总目标,以“五育”实践融合科学学科教育全过程,以“五育”并举评促科学学科教育之结果。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强调“五育并举”,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知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一问题,应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相关“五育融合”的重要论述中,主要阐述的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同时也为指导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为价值取向,以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根本要求。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等,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观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五育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中小学校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践行国家意志,构建“五育”融通课程体系,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协同多元育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五育融合”的教育环境,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充分、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而这一目标又是通过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教育来实现的.正确的"五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必须将"五育"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8.
“五育融合”的目的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是说“五育融合”就是将“五育”简单相加。实际上,“五育融合”是以“五育独立”为基本前提的;没有“五育独立”,也就无所谓“五育融合”。现有的德智体美劳各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其育人本性,因而“五育融合”必须以各育育人本性的恢复为基本条件。因此,学校教育的学科边界必须以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来实现新的边界跨越,学校需要在生活化的教育逻辑下重构育人生态,从而真正实现“五育融合”。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德育,与其它各育相比较,是核心,居首位,并对其它各育具有“统摄”作用。德育这一重要地位,决定德育工作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德育的目标、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转变,实施德育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海泉 《云南教育》2001,(17):8-9
陆良县文化小学有着四百多年悠久的办学历史,是陆良县惟一的云南省一级二等示范小学。多年来,学校始终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首位”,做到“五育并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红旗大队、省“文明单位”、省“文明学校”等光荣称号。最近几年,学校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狠抓深入,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以德育为首位,抓“做人”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已成…  相似文献   

11.
<正>“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提出的观点,也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相比“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不仅强调“五育”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五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在鼓励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完整的人”的培育。[1]鉴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五育”失衡现象,“五育融合”教育的提出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又是对回归教育初心的呼唤。近年来,5G、大数据、  相似文献   

12.
杨青桦 《考试周刊》2022,(50):34-37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把“五育”并举思想与办学特色“自我发展教育”有机融合,梳理“五育”的功能与作用,厘清“五育”的逻辑关系与融通性,系统设计全方位的校本课程育人目标,搭建有校本特色、科学系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结合“四自-四导”理念,构建“五育”并举自我发展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五育”自育特色课程,建设“五育”全面发展的校园自育文化。  相似文献   

13.
罗然 《吉林教育》2000,(3):13-14
我省是农业大省,基础教育的重头戏在农村,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当务之急。前不久,笔者曾撰文谈了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做到五个“必须”。如果把本文当作上文的续写。那就要在做到五个“必须”的前提下,突出素质教育的“眼”,即突出“农”字,这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生命所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的文件,在指导思想中特别强调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战略思想上提出面向2035年教育“五育融合”“立德树人”的发展方向。但在当下“五育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进而限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平衡”“融合”“评价”“价值”四个方面。为保证“五育融合”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目标的实现,应从意识、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发展体系等方面树立“五育融合”教育教学观;应从制定战略规划、加强组织指导等方面加强“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应从政府宏观引导、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布局、国际教育参考等方面促进“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协同发展;应从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上完善“五育融合”的评价体制,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迎 《江西教育》2023,(19):92-93
在素质教育理念稳步推进的今天,通往“全面育人”之路的途径多种多样,而“五育”融合作为一种综合性、科学性的教育思想,无疑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此,在全面进行幼儿教育改革的当下,教师应当主动打破“五育”之间的界限,在“五育”融合中助力幼儿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16.
“五育并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遵循,对提高职教地位意义重大,坚持“五育并举”也能够多方面促进学校提升。高职教育推行“五育并举”要体现高职特色,要突出针对性、基层性、高等性。在行动策略方面,要把“五育并举”融入高职院校文化体系、目标体系、行动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统一的、规范的育人模式,而应该构建“三育合一”的教学育人模式,即在教学中将育德、育心、育智三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倡导的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育人这一核心价值的引领下,“五育并举”需要向“五育融合”提升。“五育并举”是“五育融合”的基础,“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的理论提升。“德美育”的建构是实现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提升的关键,其原因包括:“德美育”的建构是实现全面育人价值的关键路径;“德美育”是“五育融合”的精神内核;“德美育”的建构有利于实现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自然过渡。“德美育”体系的建构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目标维度表征为培育德性美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维度应在课程开发主体多元、课程时空多元的基础上,超越近代西方条块分割的学科建制;评价维度的核心是基于情感和价值的心灵美的内在生成度,建构嵌入式叙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的科学理想信念教育,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等“五育”的结合,而科学的理想信念则是贯穿于“五育”的一条主线。离开了“五个结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会偏离方向,就会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亦无现实性和科学性可言。本文着力揭示“五个结合”的内在联系,这是目前加强科学理想信念教育亟待研究解决的理论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何妍:俞教授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深化改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素质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地区和学校也已经在开展“六育融合”“六育同构”等探索和实践。厘清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总体上讲,您是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