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字花科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野生的十字花科植物-诸葛菜、蓝花子、海甘蓝和播娘蒿的开发和利用,并对上述资源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会泽县科技局、大海乡承担实施云南省科技厅国家中药材现代科技产业云南基地“重要濒危药材,野生雪上一枝蒿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开发”项目,连年获得成功。2004年推广种植的28.4hm^2(公顷)名贵中药材雪上一枝蒿,属全省特色产业和产品,实现总产鲜块根30万kg,总产值900万元,种药农户人均可收入7000余元。但是毒药产品市场难,农民是否增收,引起了大海乡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不同藜麦资源中营养成分的差异情况,针对8种西藏藜麦,对其粗蛋白、粗脂肪、总淀粉、灰分、矿物质的含量(Na、Ca、Fe、Zn)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藜麦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8个藜麦资源的水分、灰分、淀粉、脂肪含量差异不大,其中贡扎系列(贡扎4号、贡扎5号、贡扎8号、贡扎12号)的藜麦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其它品种的藜麦,同时Fe、Zn以及Ca含量较高,Na含量低,是一种能满足人们每日对矿物质的需要并且低钠的谷物。该研究意在为西藏地区不同品种的藜麦进行大规模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深入开发藜麦产品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会泽县科技局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紧紧围绕开发云药产业,努力实施会泽“12346”及“科教兴县”发展战略目标,扎扎实实做好科技扶贫和科技兴农工作,积极探索和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坚持把保护生态资源和开发利用野生名贵中药材资源优势有机结合的创新工作思路。3年来,除已成功地实施完成省、市科技开发研究“野生雪上一枝蒿濒危名贵药材”项目外,又通过科技查新和查阅《中国药用柴胡》专集等资料及咨询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柴胡专家潘教授,得知“会泽野生多枝柴胡”属全国36个、云南8个柴胡…  相似文献   

5.
选取一研究区域,研究了这一区域风因子对荒漠草原藜类植物分布的影响,得出结论:藜斑块是生长在内蒙古荒漠和半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植物斑块,单个斑块呈“月牙形”外貌,整体的分布类型为均匀分布,形成的机理主要是由风这种生态因子决定的;藜斑块有可移动性、短周期性、微固着性等特点;而且藜斑块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沃岛效应,所以藜斑块也成为一种良好的防风固沙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6.
青海地处高原高寒干燥地区,其农作物生产加工较内地仍为匮乏,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环节仍较为薄弱。为拓宽生产渠道,扩大青海高原特色农产品——藜麦、青稞的社会、经济和市场效益,为藜麦青稞作物再加工和青海酸乳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本研究以开发高品质藜麦-青稞酸奶工艺为主要目的,通过研究藜麦-青稞料液比、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藜麦复合酸奶品质的影响,由单因素试验获得了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藜麦复合型酸乳,通过正交分析方法获得了最优工艺参数,并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研究表明:随着料液比、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的增加或升高,在一定条件下,藜麦复合型酸乳的感官评分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最适添加量藜麦15%、青稞5%,最适发酵温度40℃,最适发酵时间6h;结合正交试验最后得出该藜麦复合型酸乳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添加量藜麦10%、青稞5%,接种量3%,发酵时间6h,发酵温度40℃下制备的酸奶具有藜麦酸乳特有的风味,白色或微带浅黄色、光滑细腻、组织状态、滋味俱佳。  相似文献   

7.
选择格尔木市河西农场7连农田开展为期1年的藜麦种植试验,以期研究藜麦在格尔木地区的适宜性状况。通过观测获得5个播种期各阶段发育期、产量因素及最终产量,并利用同期2017年格尔木地区各气象资料,包括气温、风速、日照、日降水量等,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藜麦生长阶段各要素指标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和影响时段,并探讨藜麦的产量影响指标,得出格尔木地区气候条件适宜藜麦种植,能够获得"两高一优"的藜麦产品,可为当地政府和农户开展藜麦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治气象灾害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菊叶香藜干粉熏香抑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菊叶香藜干粉是否具有抑菌的作用。研究中采用的供试菌为大肠杆菌DH5α,通过烟熏实验证明,菊叶香藜烟熏对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烟熏时间的延长,抑制率逐渐增加,其中烟熏时间为0.5min时,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达到了1/3;烟熏时间为6min时,抑菌率达到100%。研究结果为菊叶香藜熏香方式的抑菌功效提供理论依据,对菊叶香藜在疾病预防的开发与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了解菊叶香藜psbA基因的分子结构,以及为菊叶香藜的分类学提供分子数据。方法文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菊叶香藜psbA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出氨基酸序列、统计序列组分、编码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密码子偏好性等。结果菊叶香藜psbA基因编码序列长度为1059bp,GC含量为41%,共编码353个氨基酸,最多的为丙氨酸(A),为35个(9.9%),不含有赖氨酸,符合psbA基因的特征。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57.51%),β-折叠(4.82%),β-转角(37.68%)。psbA基因编码蛋白为疏水性蛋白,包含7个跨膜区域,是非酶类转运蛋白。psbA基因密码子偏好性水平相对较弱,主要受到选择作用、表达水平和蛋白质长度的影响。psbA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菊叶香藜未与藜属其它植物归为一类。结论因此,根据菊叶香藜生物信息学特征和系统发生树结果,支持将菊叶香藜归到刺藜属中。  相似文献   

10.
对南美藜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南美藜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期南美藜光合日变化有一定差异,灌浆初期与后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不同,南美藜叶净光合速率Pmax一般为13.6~27.2μmol CO2m-2s-1。根据田间的观测资料,南美藜叶片光-光合速率响应曲线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南美藜叶片光饱和点为1901~2383μmolm-2s-1,光补偿点为29~39μmolm-2s-1。不同温度、不同施肥水平对南美藜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博君 《百科知识》2022,(20):34-40
<正>提起龙蒿,相信很多人都对它比较陌生。确实,与青蒿、艾蒿和茵陈蒿等同属植物相比,龙蒿的知名度似乎并不是那么高。在我国不少地方,龙蒿常被误称为“青蒿”或“茵陈草”,有时甚至干脆被视为没有具体名字的野蒿。事实上,龙蒿不仅是蒿属植物中一个重要的专门种类,而且是蒿属中唯一被人们当作香味调料的植物。在欧洲,尤其是法国,龙蒿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调味品,与洋芫荽、虾夷葱和细叶芹一道成为法式料理的“四大香草”,被誉为法餐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研究菊叶香藜中活性成分在根、茎、叶中的分布及提取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时间、溶剂、温度及料液比对菊叶香藜活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结论实验范围内结果表明,菊叶香藜中叶子的活性成分提取率最高;菊叶香藜全株干粉在60℃时,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1:1,提取30 min效果最好,活性成分的提取率为2.2786 g/100mL。  相似文献   

13.
南美藜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美藜是一种高营养同抗逆性的一年生草本,自花授粉作物。它适宜在干旱少雨凉爽、无霜期短的高原气候条件下生长。南美藜生育期可分为6个阶段:出苗期、幼苗期、显序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穗形较为复杂,一般要中分为三大类型?苋穗型、圆散型、聚伞型。南美藜  相似文献   

14.
从青蒿素的教训和经验看专利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专利保护,国际合作,是当前我国药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途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Artemisa annua)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衍生物主要有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和青蒿琥酯等。我国目前已经建  相似文献   

15.
青海几种蒿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与用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蒿属的青蒿类、艾蒿类、苦蒿类、白莲蒿类、菌陈类、牛尾蒿类、牡蒿类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药性与用途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并配制得到伊朗蒿花露水,通过试用调查可得知大众对于该花露水的感受及评价,证明了伊朗蒿花露水具有很好的前景以及一定的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能全面控制藏药多刺绿绒蒿的质量标准。方法考察基源、薄层色谱法。结果本标准在《藏药部颁标准》1995年版的基础上增加了"鉴别"项下的薄层鉴别,以及"检查"项。结论研究制订藏药多刺绿绒蒿质量标准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为藏药多刺绿绒蒿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基础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籽蒿为常用藏药,该药中含有黄酮、木脂素、倍半萜和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文章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大籽蒿的化学成分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该藏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芦蒿,又名萎蒿、水蒿、狭叶艾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是湖荡草滩地上的一种植物,生活力强,耐湿耐旱。其嫩茎炒食,清香可口。芦蒿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多种矿质元素和香脂成分,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化痰、助消化之功效。是一种典型的无公害蔬菜。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在不同退化阶段(Ⅰ—冷蒿阶段;Ⅱ—褐沙蒿阶段;Ⅲ—虫实、刺穗藜阶段;Ⅳ—裸沙阶段)沙质草原的群落特征及四个共有种(羊草(Leymus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togenessquarrosa)、冷蒿(Artemisiafrigida)和扁蓿豆(Melilotoidesruthenica))的抗氧化系统酶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盖度的下降比例并不是均匀的,下降的比例是9.5%→63%→100%,下降比例越小,说明这一阶段越保守,从而也越稳定。抗氧化系统酶在四种植物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①扁蓿豆和冷蒿的SOD活性有上升的趋势,糙隐子草和羊草的SOD活性变化不明显;②扁蓿豆、糙隐子草、羊草的POD活性是急剧下降的,冷蒿的P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③冷蒿、糙隐子草、羊草的CAT活性下降,扁蓿豆的CAT活性是上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