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四个能量定律是有内在联系的 ,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就会明确各个定律的适用条件 ,从而为正确、灵活运用各个定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内容是 :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 .一、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到机械能守恒定律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 ,如果一个系统不对外界作功 ,外界对系统也不做功 ,系统和外界没有能量传递 ,那么系统的能量的变化量△E总 =0 ,能量的变化量包括动能…  相似文献   

2.
“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综观整个中学物理的篇章,可清楚地看出能量是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主要线索之一.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解决一些以能量为线索联系各部分知识的问题时,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1)普适性.在物理中,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虽然都有自己的特定规律,但都可以统一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之中.(2)简捷性.在许多情况下,利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只需考虑初状态和末状态.而不涉及中间过程,从而避免了繁琐的数学运算.  相似文献   

3.
魏国荣 《物理教师》2008,29(11):56-57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不仅是自然界普遍遵守的规律,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强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4.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中学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定律.其内容是: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耆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中学物理中,由于定律的给出是在《分子运动论&;#183;热和功》一章,练习题较少,学生在往后的应用中比较生疏,其实物理习题中,有许多题可用能量守恒定律去解答。且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5.
中学物理中 ,能量定律有 :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对初学者来说极易将这些定律相互混淆 ,导致应用时出错 ,如何理解把握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本文作些分析探讨 ,供参考 .一、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这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理解这个定律时应注意 :①某种形式能的减少 ,一定存在其他形式能的增加 ,且减少量等于增加量 ;②某个物体能量的减少 ,一定存在其他物体能量的增加 ,且…  相似文献   

6.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7.
正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重要内容之一,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对这两个定律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能量守恒定律几乎成为常识,深入人心;而动量守恒定律只是解题的工具,学生会用,会算,却不能理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首先让我们看看教材对这两个守恒定律的表述。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  相似文献   

8.
能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是: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正>在学习完能量守恒定律后,我们明白了能量是不会凭空出现的,也不会是凭空消失的,往往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实质上,我们仅仅理解这些知识是不够的,而应该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联系日常生活案例,对平常见到的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一、能量守恒定律相关概念能量是以各种形式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0.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1.用条形磁铁的磁极去靠近磁针时,它们并没有接触,就发生了力的相互作用,是因为磁体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铁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铁的极出来,回到磁铁的极。2.能量既不会凭空,也不会凭空,它只会从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3.公共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渐渐进入车站,最后停下,在这过程中是能转化为能。4.面临日益逼近的能源危机,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能源的和。5.功率为100W的用电器,正常工作20h,消耗的电能为。6.有标着Pz220-60和Pz220-50的甲乙两盏电灯,把它们串联…  相似文献   

11.
<正>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其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机械能的几种形式之间的能量(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二是机械能可以在不同的物体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间转移,三是机械能的总能量保持不变。我们在利用此规律解决问题时大体上有三种表达方式,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功和能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做功可以使物体具有的能量发生变化,物体能量变化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高中物理在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部分涉及多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电能、内能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13.
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能 ,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 .学习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 明确能量的初步含义能量的概念是从功的角度引入的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 ,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如高处的水落下来 ,冲击水轮机做功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里同学们应明确以下几点 :(1)能是物体所具有的 ,离开了物体 ,就无所谓能量可言了 .(2 )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 .(3)能不是功 ,有做功的本领不等于物体做了功 ,它可以不“发挥”出来 .(4)在条件具备时 ,消耗能可以对外做功 .(5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 ,只有通过做功…  相似文献   

14.
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条件下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动能只能转变为势能,势能只能转变为动能,在互相转变的过程中,物体总的机械能是守恒的,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守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能的转变和守恒定律的一种特例。在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在克服摩擦力和媒质的阻力的做功过程中,机械能会减少,所减小的机械能等于所产生的其他形式的能(物体的内能)。实际上,一切形式的能都可以互相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的总和是一个恒量,或者说:能量不能消灭也  相似文献   

15.
能量守恒定律应从两方面去理解:(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着其他物体的能量的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这也是列能量守恒定律方程的两条基本思路之一.新课标高考中要求理  相似文献   

16.
正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的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是更普遍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内容是: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它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学习到的第一个守恒定律,理解起来难度颇大,建立守恒的思  相似文献   

17.
功和功率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物理意义丰富,有很深的内涵,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相关的考题,是高考复习中必须掌握,也是重点要理解的概念。 动能和势能是两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可以与其它形式的能发生转化,同时它们也是构成物体机械能的基本因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规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随着学习的深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可拓展为:系统内各物体间发生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移或转化,而没有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时,系统的机械能就守恒.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物质运动形式,机械的、热的、电磁的、还有化学的、生物的等等,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量.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但总量不变.能量是在各种运动形式中对运动的共同量度.能量通过做功来实现转化,功是实现能量转化的方式和手段,同时也量度了能量的转化.热量是内能转移的量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2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5 .了解热量的概念.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7.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的过程.8.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9.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