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作为东北也是全国的第一个民众自发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其对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和坚持武装抗日,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作为东北也是全国的第一个民众自发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其对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和坚持武装抗日,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4.
王晖 《兰台世界》2016,(14):148-149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与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新疆档案文献展"。其中一个主题体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来新疆。回顾这段历史,以纪念前人,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5.
<正>东北抗日义勇军是最早站出来与日寇战斗的自发武装,为创建东北抗日联军提供了条件和经验,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以耿继周为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和以宋黎为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三十一路军,在新民地区迅速兴起,声势浩大,阻止、牵制、打击侵华日军以新民为跳板西进锦州及关内的阴谋,对全国的抗日走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中日战前实力对比悬殊。就主观方面而言,国联对日的纵容导致了东北错失战机,使东北义勇军军心动摇而失败。另外,义勇军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中日战前实力对比悬殊。就主观方面而言,国联对日的纵容导致了东北错失战机,使东北义勇军军心动摇而失败。另外,义勇军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李正鸿  李娜 《兰台世界》2015,(1):142-144
《盛京时报》作为日本侵华的谍报员、鼓噪宣传者,刊登了大量对东北义勇军的信息报道。这些报道不仅说明日本对东北的文化侵略与渗透,也充分证明日本侵略者重视新闻舆论在侵华中的作用,不择手段地为日本侵华战争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9.
王灏  毛玉亮 《陕西档案》2021,(1):22-22,21
毛克恭,凤翔县糜杆桥镇萧史宫村人,生于1908年4月。家境贫寒,帮人做短工。1932年,关中三年大旱之后流行霍乱,人人自危,他跑到省第二游击支队当了兵。入伍后,人勤快,肯吃苦,练就一手好枪法,被支队长张应坤选中当了勤务兵、卫士,后提为手枪班长。他耿直、豪爽、重义气、乐于助人,倍受同龄人尊敬。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对赫哲族实行了残暴的殖民统治。饱受摧残和压榨的赫哲族非但没有屈服,反而激发了该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坚强斗志。  相似文献   

11.
12.
13.
开明士绅,是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大多从政治方面讲其作用,很少再加以深化,这使我们对开明士绅的理解只局限于一个方面。实际上,开明士绅在根据地的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社会救济等活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根据地建设和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这些功绩,不能抹煞。本文拟就华北抗日根据地开明士绅的贡献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救国会)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于1931年9月27日,由流亡北平的东北籍爱国志士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车向忱、杜重远、卢广绩等人在得到张学良将军的暗中支持下,以东北籍广大青年为主体,广泛吸收各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组成的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救亡团体,其宗旨是: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救国会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世界的东方独自承担起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任,在抗战大后方的四川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日本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其杰出的贡献,载人中华民族抗战史册。请看1945年10月,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其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字:  相似文献   

16.
张洁  卢骅 《兰台世界》2012,(1):23-24
一、国歌创作原型源于辽宁的主要依据辽宁义勇军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一时间自发而起,迅速壮大,是东北义勇军的发端和主体。因为辽宁处于战祸的最前沿,所以辽宁义勇军的斗争最早兴起,遍及辽南、辽东和辽北广大地区,高峰时期达到58路,人数达三四十万,占东北义勇军的三分之二强,对日本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大公报》作为中国中间势力的舆论代表,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她本着“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办报志向和“文人论政”的办报信条,拥戴国民党蒋介石为国家中心,积极反苏反共,对国民党又骂又帮。“七七事变”爆发后《,大公报》本着“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原则,义无反顾地成为“百折不挠的主战派”,公开主张“和日阀撕拼”“、打到日本服输认错,悔过自拔”。整个抗战期间《,大公报》为共赴国难,曾经5次搬迁,天津、上海、汉口、香港、桂林等馆的资财设备,全部委弃,历尽艰险,没有在敌人统治下办过一天报…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为了封锁、隔绝、扼杀敌后抗日根据地,切断抗日根据地之间、抗日武装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曾灭绝人性地在华北大规模制造“无人区”。被日军视为“华北治安最大隐患”的晋察冀边区成为重灾区。  相似文献   

19.
吴兰 《北京档案》2005,(9):38-39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冀察边境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2月中旬,晋察冀军区派邓华所属第3团挺进平西,创建根据地.3月底,在东斋堂村成立了平郊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宛平县政府.5月,八路军第120师宋时轮支队到斋堂川与邓华支队汇合,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7月上旬,四纵受命挺进冀东,配合发动了震撼华北的冀东大暴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