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虞山二冯诗学的宗尚、特征与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山诗学是清初影响深远的诗学流派之一,冯舒、冯班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二冯诗学以诗教为本,以晚唐为宗,以学术方式为途径,形成自己的特点。具体说就是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表达自己的诗歌观念。冯氏兄弟是清代著名诗论家中最早将朴学精神引入诗学的先驱,开启并确立了清代诗学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2.
乔亿的《大历诗略》是清代唐诗的重要选本,同时也承载了清代唐诗学的重要思想,与王士禛《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鼎足而三,彰显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突现盛唐、中唐两大诗歌高峰之间的诗风、诗艺上的自然承接、衍变,突出了大历诗歌的成就。此选本自乾隆刊刻以后,未能再刊行。《大历诗略笺释辑评》将校勘、笺释和评论辑为一集,乃诗学视野下的文献整理,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诗学价值,颇有益于学界。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个学术的时代,尽管经有古今之分,学有汉宋之异,但追求学术的独创性、实证学风和学术吏视野,始终是清代学术最显豁的特征,也是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和方法论背景。清代诗学虽不以原创性为突出特征,但力求突破前人藩篱的创新意识与实证学风相结合,却带来理论阐释、诗人评论及作品分析上空前的深刘和细致,对学术史研究的重视更赋予它善于总结前代理论遗产、推源溯流、包容古今的集大成色彩。清代诗学家评论当代诗歌的历史感、讨论理论问题的学术史意识和诗歌史研究的热情,无不显出其学术精神与当代学术的相通。本有鉴于此,试图从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入手,探讨清代诗学的学术史特征,从清代诗学述的丰富性、专门性和实证性来看清代诗学的学术性,从历代诗学献整理、传统诗学阐释和诗歌史研究三个方面论述清代诗学整体上的集大成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学者王兵博士的新著《清人选清诗与清代诗学》,利用大量清诗选本文献作为研究基础,深入挖掘清诗选本与清代诗学诸种范畴之间的关联。此著具有三个鲜明特征,即研究选题含挑战性、研究视角具突破性以及研究方法有实证性。当然,这种研究路径不仅有效地凸显了清诗选本资料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力地拓展了清代诗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沈德潜是康乾盛世时期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诗人,他个人独特的经历与其创作的多部著作,形成了他复杂的诗学及其批评思想.沈德潜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四部独具特色的诗歌选本,这几部评选是沈德潜精心构思的著作.因此,以这四部评选中的序和凡例为主,来探析沈德潜的诗歌选本批评观,这是我们深入了解其诗学思想不可缺少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诗学语音学是研究诗歌的韵律及音响的理论。文章以惠特曼《草叶集》为文本,以诗学语音学为理论依据,通过诗用语音分析、节奏韵律、音响形象、语音修辞等方面分析解读《草叶集》的诗语特征。  相似文献   

7.
沈德潜诗歌选本中的诗学批评蕴含着特殊的诗学批评模式,不仅在作家的批评上有其特征,而且在诗歌的批评上也有其特征.诗歌选本中不仅有对诗歌的评价和选择,而且也有对作家的评价和选择.<明诗别裁集>是继<唐诗别裁集>和<古诗源>之后的又一选本,比前两本较为特别的是,<说诗晬语>是在此本之后写成,可以说<明诗别裁集>编选特征已经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唐人万首绝句选》是清康熙年间“诗坛圭臬”王士祺(号王渔洋)编纂的最后一部唐诗选本(以下简称为“渔洋选本”)。该选本是对赵宦光、黄习远本《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为“赵黄选本”)进行的删纂,对于清代诗学尤其是绝句领域的研究极有价值,故有必要通过对《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读,弄清该选本的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渔洋选本基本符合唐诗当时发展实情、以诗人诗作本身的造诣选诗。该选本虽选“四唐”之诗,以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偏多,但通过该选本对赵黄选本的删纂仍可窥见该选“略重盛唐”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有:文学传习活动、.诗学著作、诗歌选本、黄集重刊、书法作品等,前四种是集本传播,为文学隔代传播的主要方式,后一种则是单篇传播,是黄庭坚作为诗人兼书法家的诗作在后世传播中独具的特色。其中,有着较强地域性传播特征的文学传习活动和《瀛奎律髓》这样颇具影响力的诗歌选本,对黄庭坚诗歌在金元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他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可谓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唐诗选本。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李白、杜甫为宗,但除了李杜这两个唐诗的双子星外,王维诗歌选录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推崇赞赏了王维的诗歌。试探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和对其诗歌的艺术评点情况,以对王维诗歌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2.
高磊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5):102-104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名选。而对于其主编张景星的籍贯问题,学界迄无定论。通过对史料的钩沉。文章考定张景星就是松江府人,从而为呼声甚小的“松江府说”提供了坚实的史料依据,也让“江西奉新说”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3.
《霞笺记》始以传奇剧体制敷演文言小说《心坚金石传》,易悲剧为喜剧,其得失尚需探讨。惜乎作者姓字不详。《西楼记》作者则为明末清初曲坛大家袁于令。两剧皆取材于青楼妓女与士人之离合悲欢,都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晚明特定时代士人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14.
刊刻于乾隆五十八年的《邗上题襟集》对扬州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记录了以曾燠为中心的文人酬唱的基本情况,并感召着其他士人前往扬州;另一方面,《邗上题襟集》的序跋也深刻地阐释了时人的文学观、地域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社会相交接中的文学演进。扬州文学在此基础上,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成为清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晚清诗学,以陈衍《石遗室诗话》及其续编所建构的体系为集大成者.民国以来,关于清代诗学特别是近代以来诗学的描述,无不以陈衍诗论为重要参照.而陈衍在其诗论中对于道咸以降诗风宗宋的描述,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翁方纲的意义和作用,造成我们对翁方纲的文学史与清代诗史之地位认识的不足.本文围绕陈衍与翁方纲二人的诗论主张和生平交游,梳理其中有关道咸年间宗宋诗风的因果脉络,试图对翁方纲与道咸年间宗宋诗风的关系,给出更符合史实,也更具说服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清初诗论家叶燮主张诗歌创作应多学古人,继承其"因而实创"、"能因而善变"的创作精神,"熔铸"百代,"自成一家"。其组诗《山居杂诗》融会历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和表现手法,多方面表达其澹泊之志和济世之怀,形成思深意永的艺术风貌,展示了一定的创新活力,较好地体现了其学古宗旨。其学古诗论与相关创作为处于历史困境的传统诗歌指示了一条继往开来的发展道路,二者之间的交叉研究便于发挥两方面研究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谢惠连《雪赋》盖作于彭城,假托历史人物的对话结构全篇,铺陈描写。透露出世族子弟对家族衰落的哀伤与无奈。《憨衰草赋》为沈约在东阳太守任上所作,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后半部分都是整齐的五言句,而且隔旬押韵.中间换韵。兼有诗歌和赋的双重特征。实为南朝诗赋互渗的代表作。庾信《灯赋》带有一定的宫体的特色,全篇骈四俪六。具有明显的诗赋互渗的特点。《竹杖赋》是庾信在北周时期的作品。题目似咏物赋。其实是咏怀.此赋的主旨,大概就是求官。  相似文献   

18.
张未诗学思想包涵多端,在诗歌本源上,他认为诗歌应从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取材;于诗人修养,他将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相结合;同时论及了创作中的许多问题,对前代和当世的诗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北宋后期的诗学中允有一席之地,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