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是现代人对于梦的普遍看法。而在古代,人们对于梦,有着与现代人相去甚远的视点。梦,可谓古代人想像的源泉,它在文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述数不胜数,引人入胜。本文从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中的咏梦和歌入手,并将其与平安时代的王朝和歌相比较,就上古至中古时期,和歌所展现出的古代日本人对梦的认识及其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箭和歌     
我朝天空射一支箭,它掉下,不知掉落何方。它飞得那么快,没有目光能够追随。我朝天空唱一首歌,它飘落,不知飘落何方。谁有目光如此敏锐,能够追随歌声飘荡?很久,很久以后,在一棵橡树上,我找到那支箭,依然完好无损。那首歌,我发现,也从头到尾,埋在一位友人的心田。I shot anarrow into the air,It fell to earth,I knew not where;For,so swiftly it flew,the sight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It fell to earth,I knew not where;For who has sight so keen andstrong,That it can follow the flig…  相似文献   

3.
4.
筝乐艺术伴随着相和歌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从唐贞观四年起,日本就向唐朝派遣唐使大规模输入中国文化,唐诗就是从那时起传入日本。日本文化发展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史,而这交流史的一部分就是唐诗的接受史。所以,日本文学中很重要的一种诗歌形式——和歌的发展,也离不开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统论述了日本和歌四个重要的美学特征:第一,和歌具有非政治性、非社会性倾向,和歌以表现恋情为中心;第二,和歌重在表现瞬间的印象和感触;第三,和歌形式短小、精炼,意蕴含蓄而悠远;第四,和歌追求表现禅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境界。本还进一步分析了形成和歌上述特征的化原因。  相似文献   

7.
8.
日本和歌与词在总体艺术风貌上十分接近。从二者意象的内容与表达方式、意象的审美特征、意象的容量与结构三个方面展开对比,辅之具体的作品分析,可以见出和歌与词诸多相近的艺术追求,也有微妙的文学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歌枕这种修辞最早出现于《万叶集》,其后的和歌集中都有应用.它与本歌取、序词等同为和歌的重要修辞方式,理解歌枕修辞所表达的含义,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歌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曹魏时期,相和歌艺术生产出现了新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主要是:设立了专业艺术生产机构清商署;“魏三祖”等最高统治者积极参与相和歌艺术生产实践;朝廷乐奏辞除汉古辞遗存外,其他皆为“三祖”依相和旧题所作新辞,且为三祖所专制;而曹魏相和歌辞的演唱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突显了对制词者个体情志的表现性一面,因而也更加侧重文辞及其意义。这些变化对于深入理解此后文人乐府歌诗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相和歌辞是曹魏时期乐府歌诗艺术的突出代表.它是对汉乐府相和古辞继承与创新的产物.相对于汉代古辞,曹魏相和歌辞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演唱群体生活到歌咏个体经验;从演唱群体情感到歌咏个体情志;歌诗语言艺术的个性化与雅化.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七夕故事是由中国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得到变化发展。日本从630年开始先后十几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直到894年废除遣唐使,在吸收借鉴唐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日本自己的文化。其中之一就是《万叶集》。在八世纪后半天平年间编撰的《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歌总集,其中牛女传说为主题的和歌达到133首,其中一半左右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文中抽出典型的作品来说明,万叶集和歌除了动作之外,还通过语言来表达感情或者通过他人转达感情。究其原因,其中两个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婚姻制度以及文化传统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的和歌史上,“黑发”一词一直被喜爱并沿用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发”在和歌与俳句中所表现的含义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促使日本人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古今和歌集》的真名和假名两序是研究和歌歌论的重要文献。《古今和歌集》的两序的歌论从发生论、本质论、表现论和社会功能论等方面都深受中国诗论诗言志的影响。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古今和歌集序》的中国古典诗论诗言志的受容。  相似文献   

15.
在万叶歌人中,山上忆良的和歌地位可以说是不可撼动的,甚至在日本的和歌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忆良是一位汉文学素养极高的歌人,在《万叶集》中保留着其创作的汉诗和多篇长歌的汉文序文,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古典典籍多处,几乎是熟稔于心。其行文中间透露的满是儒佛道思想,浑然一体。近年来随着我国敦煌学的逐渐发展,尤其是王梵志诗的研究的发展,为忆良和歌的研究又开辟了新的出口。忆良和歌创作不管是从行文遣词还是思想表现方面,都与王梵志诗有着很相似的地方,所以研究二者的关系也成为了万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明治随笔作家、诗人涩川玄耳来到山东,登上泰山,写下了《岱崂杂记》和《在山东歌集》,回到日本后,于大正年间陆续出版.在写山东生活的和歌集里,有一组题为“泰山”的和歌,以一个外国人的目光,记录了当时泰山的民俗、信仰,还有乞丐、村姑、牧童等的生活,透露出浓厚的日本特色文化,比如把碧霞元君和富士木花开耶姬、弁才天女联系起来.除了赞美泰山奇丽的景观,还表达了沉重的历史兴亡之感.与我国清代泰山诗歌比较,可以看出其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伊势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和歌物语。它几乎与《竹取物语》同时间世,两者一起被称为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先驱。 物语文学产生于10世纪初,一开始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虚构物语,它是将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有意识的虚构,并加以润色、提炼、加工而成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故又叫传奇物语,其代表作品有《竹取物语》和《落洼物语》。另一类是和歌物语,它是以和歌为主将和歌与散文融为一体,互为补充,使之成为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体形式,近似于我国唐代孟(?)所撰写的《本事诗》。和歌物语以《伊势物语》和《大和物语》最有代表性,它对日本后世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成书于11世纪初期的现实主义宏篇巨著《源民物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诗歌比较为手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和歌、俳句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梳理出日本诗歌在承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有其偏狭而独特的发展:题材更狭窄,形式更凝炼,审美更纤细.  相似文献   

19.
相和歌,又称"相合"。它是在"街陌谣讴"的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演奏场合较为广泛,从朝廷的元旦朝会到贵族官宦人家的宴饮、娱乐、祀神,及至民间的风俗活动等场合都有演奏。  相似文献   

20.
日汉翻译教学中,和歌俳句翻译是丈学翻译中的难点,是“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集中体现,是对学生日语知识的综合考察,更对学生汉语水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本部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形似和神似理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并对“信”、“达”、“雅”标准有一个再认识;并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等方面给翻译授课教师提出了教书育人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