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方案     
情绪计当人发脾气的时候 ,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 ,可以发明一种“情绪计”,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计”可以像手表一样戴在手上 ,它可以随时控制佩戴者的血压波动、脸色变化和肌肉抽动等数据。当人发火生气而使这些数据超出安全值时 ,仪器就会用鸣响、震动等方式来警告 ,这样 ,人就知道自己的情绪 ,或对方的心情了。这种“情绪计”还可以根据人说话的声音 ,来识别出人的情绪是高兴还是生气。这种人工识别系统主要元件是光电转换芯片。如果把它放在身上 ,就能根据输入声音量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等 ,用输出频率显示出来兴奋、疲劳和…  相似文献   

2.
问题与解答     
记忆金属弯曲后还能变直,这种特殊“记忆”属性的机理是什么? 记忆金属的学名叫“形状记忆合金”,就是说它能“记住”自己的形状。它主要是镍钛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合金可以被拉伸而改变形状,但如果对它加热,它就会“回忆”起原来的形状而变回去,其实这是利用了这种合金在固态时晶体结构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电影《头脑大作战》中有5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绪小人:爱笑的“快乐”,胆小的“恐惧”,骄傲的“厌恶”,暴躁的“愤怒”和忧郁的“悲伤”。小女孩莱利和父母的头脑中,都住着这样的5个小人。正是这5个小人,控制着他们的行为,让他们笑或者生气。这些小人的性格,就是情绪的表现。这种被情绪小人控制的情况,科学家将它们命名为“杏仁核劫持”。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且看下文。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电视节目,一方面是大谈饮食烹调料理,鼓励我们在“衣食足”的基础上去追求更可口更奢侈的美味佳肴;另一方面又大作减肥产品的广告,教大众如何去瘦身。这种看似矛盾的作法自然有它存在的土壤,美食引起发福,发福引发瘦身,而向往美食乃人之天性,岂可扼杀?那么,食欲这种本能的启动机理是什么样的,还是先从我们最密切的伙伴猫来说起吧。 猫也有拒食症 猫有保持恒定体重的本能,若强制它过多的进食使其发福,达到某种程度后,它就会自己控制食量,使体重减轻;当体重恢复正常后,它就不再节食。相反,如果强制让猫“…  相似文献   

5.
所谓变声期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是咽喉在短时期内急剧长大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在12~16岁之间变声。由于儿童时喉头、声带都比成人小,只相当于成人的一半左右,发声器官也比较脆弱,男女的声音差异不明显。到了青春期,人长大了,身体的各个方面迅速发育,喉部在外形和机能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声器官迅速生长发育与变化,从而引起明显的声音变化,这种生理的发育及声音的变化,在生理学上就称之为“变声期”。声音是人们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身份证”,当它从人们的身体里呈现出来的时候,它就向世界展示着关于人们的一切。声带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乐器”,因为珠圆玉润的歌喉给人的感染力是任何乐器都望尘莫及的。嗓音好,是块宝;嗓音坏,事业败。嗓音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因此,在变声期保护好嗓子就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宣称,一种“内存条”将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和经历完整无缺地、永久性保存下来,而且这种“内存条”将可以在不到30年内研究成功.这种“内存条”将被连接到人的视觉神经上,并以神经脉冲的形式将人的记忆以及感觉(比如气味、图像、声音等)存入人的大脑之中.之后,只要将这一“内存条”装人计算机中,里面的巨量信.志便得以完整支现了.到那时,人们不仅可以依此而使自己昔日的记忆复活——这样便不用通过出着旧相册或者苦苦步《来回忆往事了。而且也可以互相交换各自的“内存条”而办事到别人的思想和经历.也拉是说…  相似文献   

7.
电灯开了还是关了?房门和墙在哪个方位?一件衣服是什么颜色?只要佩戴上荷兰科学家最近研制出的数字摄像耳机,即使是盲人也能“看见”这个五颜六色的世界。菲力浦研究实验室推出的这种数字摄像耳机由一副带有摄像机的头盔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组成。系统软件将头盔上方摄像机拍摄到的即时图像转化为声音信号,再通过立体声耳机传输到佩戴者的耳朵里。物体的亮度表现为声音的强弱,高度表现为音调的高低,而内置的颜色识别器会随时通报前方物体的颜色。这些声音信号组成的一幅幅“音景”,传输到佩戴者的耳朵中。佩戴者可以通过学习区分不同的音景,来…  相似文献   

8.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一种用于帮助聋人更方便地与正常人交流,并将手语动作转化为声音语言或是文字语言的电子手套。这种名为“AcceleGlove”的手套可将快速变化的手语“翻译”成正常人可以明白的语言。“AcceleGlove”实际上就是一个可以佩戴在手上的小型计算机  相似文献   

9.
电子管     
电子管这个名詞,对許多人可能是陌生的。但是如果提起“真空管”或者是收音机里面的“灯泡”来,那又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因为一般的电子管里面都是真空的,所以人們習慣把它叫做“真空管”。但是也有一部分电子管內是含有气体的,因此,过去常用的“真空管”这个名称就不能滿足电子管的全部含义了。所以我们还是应該把它們总称为电子管。在二十世紀剛开始的十年中,人們已經会利用有线的电話和电报来傳遞消息了。不論电話或电报,都是把消息首先变成电的訊号,譬如电話中話筒的作用就是把人說話的声波(空气的振动)变为相应的电流的振动。这种振动的电流通过收听者的耳机的时候,又被轉变为膜片的振动而發出說話的声音来。一个人講話的声音是不可能傳得很远的。但是如果把这种声音变成电的訊号,就可能靠电綫輸送到較远的地  相似文献   

10.
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上经常会有负面新闻出现,当新闻中主人公距离我们很近时,我们也会受新闻主人公所表达的情绪的影响,产生愤怒、失望、悲伤等负面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感染。情绪感染的心理学意义情绪感染是我们通过捕捉他人的情绪来感知周边人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如果感染我们的是正面情绪,我们也会产生正面情绪,从而反馈正面情绪。例如,在迪士尼乐园中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快乐;看完喜剧电影、参加完聚会后,我们就会感到开心。  相似文献   

11.
聋人手表     
对于聋人而言.独自一人在马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尤其是当有车辆出现在视线之外时.即使车辆鸣笛.也无法对聋人起到相应的警示作用。所以就有设计师设计出了这样一款专门用于保护聋人安全的手表。这款手表由一只腕表和两个指环组成。腕表可以对周围的声音进行探测并通过指环的振动反馈给佩戴者。当佩戴者感受到指环的振动后.还可以通过手表上的相关显示来判断究竟是有汽车在鸣笛.还是有人在叫自己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日本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通过声音发现司机疲劳状况的系统,它可以在人感觉疲劳20分钟之前发现,提醒司机休息,从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日本电子航法研究所研究人员发明的一套系统。它只要录制数秒人的声音,1分钟内就可以判断出人的疲劳或精神紧张程度。人在疲劳时,声音的频率变化会出现某种紊乱,对“紊乱”的声音进行数据化处理并分析,就可以得出疲劳数值。  相似文献   

13.
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是一种心理病毒;可以使你重病缠身,一蹶不振.愤怒者不仅仅表现出厌烦或生气,这仅是一种外在表情,其核心则是一种惰性.你也许会说:"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该发怒,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这样,你更得看看心理医生如何替你诊治了.  相似文献   

14.
当一辆火车响着喇叭快速驶近我们身边的时候,你听到喇叭声会由低变高;当它快速远去的时候,声音由高变低。消防车的警报声也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你可以到商店买个闹钟,旋转甩动这个闹钟,就可以重现“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15.
《青海科技》2004,11(3):63-63
英国和德国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记忆眼镜,能够记录佩戴者所看到的一些东西。这种眼镜能够播放以前看到过的东西,帮助佩戴者回忆起忘记的事情,如把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了。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和英国萨里大学电子电器工程系的研究人员发明了这个新技术。研究人员称,这种眼镜不仅可以记录用户看到的东西,而且还允许用户添加“标签”,这样以后就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信息。佩戴这种眼镜的人在办公室或者工厂内行走,通过指点看过某些物品,就会在眼镜的显示屏中给这些物品留下一个空白的标签让佩戴者填写。研究人员称,工厂的机械师可以佩戴这种眼镜识别…  相似文献   

16.
唱歌项链这种项链上有一个微型音乐盒,它能反映佩戴者所处环境的空气污染情况:当室内有烟味或有害气体时,项链的音乐就会播放—首名为《烟熏眼睛》的歌,提醒佩戴人的注意。、基因项链日本一家企业最近推出基因项链。青年男女通过交换彼此的DNA项链,来表达彼此心意。DNA  相似文献   

17.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07,(12S):23-24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肌肉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科学家们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不知何故,好像肌肉细胞自己可以“感觉”到它们是如何被使用的,它们将根据受到锻炼的情况来重塑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于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到底什么样的训练可以引起这种变化呢?  相似文献   

18.
《世界发明》2006,(8):12-12
“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在今天,这不再只是一种文学上的意象,你也可以在一张地图上看到自己在某一刻经过某段路的情绪,当然,你也可以看到更多人在这张地图上的情绪变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夜晚的旅途中,如果迷失了方向,你会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相信很多人会仰望苍穹,寻找那颗晶莹闪烁的北斗星,把它当成帮助自己辨别方向、确定目标的指北针,于是,北斗星就成了为迷途指点迷津的“救星”。  相似文献   

20.
白玫 《知识窗》2007,(7):60-60
美国杜克大学胡特尔博士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人脑习惯通过经验找出一定的模式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当模式被打破时会刺激脑中掌管情绪的杏仁体,产生害怕焦虑,而促使人采取逃避这种由“感性脑”——杏仁体,来主导的情绪反应,正是很多人在作决策时失败的关键。而成功人士不同,当逆境出现,这些人的脑部是由“理性脑”——大脑额叶皮质来主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