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媒介化的社会。媒介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媒介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覆盖和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媒介化社会对危机传播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是风险的媒介化迁移,二是媒介化风险的形成。现代社会风险的媒介化在媒介化的社会,大众媒介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知识源泉和认知参照。从另一个角度说,大众媒介成为社会生活的展示平台。而风险和危机同样也成为展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线索、知识背景以及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2.
论媒介的本质属性及其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媒介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传播学对媒介的研究,曾为我们提供一种经典的社会学范式〔1〕,即把媒介作为一种社会系统、一个社会组织、一个“功能群体”,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之中,来具体考察和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媒介的结构功能,及其社会进化与社会冲突。依据传播学媒介研究的这一社会学范式,对媒介属性的研究,首先应定位于媒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系统相区别的、具有媒介系统个性特征的社会组织属性,即在具体考察媒介在整个社会系统之中独特的生存状态、独特的生存与运作方式、独特的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以确…  相似文献   

3.
论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共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骐  刘维红 《今传媒》2005,(2):10-12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化的时代,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发展,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众,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大众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消费社会,商场里货物琳琅满目,大众媒介通过源源不断的信息,向大众展示了一个流光溢彩的消费世界。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这两个时代的宠儿,联手制造了以快节奏、无深度、片断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它们之间的共谋现象,包括媒介化社会是如何兴起的,如何看待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关系,以及媒介又是如何通向…  相似文献   

4.
蓝艳华 《出版参考》2013,(15):30-31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  相似文献   

5.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高度信息化,大众媒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即使是相对封闭的军营也不可能离开信息、脱离媒介而发展.因此,加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官兵媒介素养的培育,对于不断提高军队适应信息化社会、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意义重大.一、正确理解部队官兵媒介素养关于媒介素养,目前有很多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英国传媒教育专家大卫·布金汉姆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美国媒介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建构我们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英国伦敦大学传播学教授尼克·库尔德利在《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一开篇便指出:"媒介弥漫在我们的感官中,我们对世界的感觉里充盈着媒介。"如今,媒介的触角网络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综艺娱乐节目、体育新闻,还是微传播、"网络红人"……纷至沓来的媒介内容、媒介技术、媒介现象刷新着人们的感知与体验,主宰着人们的理解与判断,裹挟着人们的趣味  相似文献   

7.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电子媒介构建的信息时代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子媒介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及影响,男性女性化现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本文试图借鉴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的部分理论来分析电子媒介是如何促成男性女性化这一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进步催生了网络信息技术及其更新换代,网络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没网”,这一说法正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真实写照.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依赖媒介而存在,时时、事事离不开媒介,可以说,我们在信息化社会媒介化地生存着.媒介在给我们带来无尽便利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润物细无声地形塑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媒介构建了虚拟的空间、虚拟的现实、虚拟的生活,正从生活的工具变成主导社会成员互动模式、生活方式的信仰,以其运行方式影响着各地域、各族群、各年龄段的人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媒介象征性权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指出了在中国这种象征性权力转移的路径和过程。作为一种话语权力,象征性权力对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媒介象征性权力的意义和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媒介给社会带来的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08,(11):66-66
一、倡导作用。阐明社会目标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媒介需要大力传播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必须引导社会来认识和落实这一目标。媒介引导社会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媒介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媒介与社会现实处于协商、对抗式的关系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一个突出表现即是参与式传播。文章通过这一线索的梳理,为我们认识媒介和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一、媒介伦理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隐私权、名誉权、知情权等各种权力;而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运用却使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媒介的关注而成为"透明人",使媒介增加了更多违背社会伦理,非法干预他人正常生活甚至诱发社会冲突的可能,面临着更多伦理失范问题。这也使得媒介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把握好媒介伦理尺度,是一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到70%的方式是通过图像。有人欢呼“读图时代”的到来,也有人对此深感忧虑。人大中文系教授金元蒲认为:读图时代与我们现代社会产生的巨大变化相关。在传播方式上,原来的印刷媒介变成了现在的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于是产生了我们现在诸多的视觉图像或者叫读图时代的一些现象。以前文字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现在视觉图像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三次主要的媒介形态变化,即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而每一次形态变化都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反映出科技水平的发展。在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强大推动下,当代社会处在一种数字媒介影响逐步扩大、三种主要媒介并存的混合媒介形态的时代。然而,在科技作为推动力这一影响巨大的外部因素背后,我们不能忽略受众需求与媒介形态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信息是社会现实通过媒介进行的符号化的再现,是建构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李普曼的《公共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和阐释社会现实通过媒介进行建构的方法和路径。其笔下伪环境概念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高仿真环境的态势。从李普曼《公共舆论》中相关的概念出发,探讨在新传媒生态下,媒介建构社会现实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者陈卫星在文章《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中从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出发,认为我们不仅应把媒介视为技术和文化体系,而且应该将其视作一种历史结构,这提示我们要“关注新媒体与社会生产力的升级换代的关系,与受众的接触界面的接近关系,与媒介技术植入权力序列的关系,以及媒介技术的制度化过程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8.
媒介生态观源于西方,其研究是把社会作为中心,强调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可称之为媒介环境理论。我国自引入媒介生态概念以来,对之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媒介生态理论视角是以媒介为中心,强调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媒介发展的影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生态理论。在媒介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上,中西方学者彼此做出了互为补充的研究,实际上媒介生态学是一门涉及十分广泛的学科。邵培仁教授在《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中提出媒介生态涉及五大方面,即媒介生态整体观、媒介生态互动观、媒介生态平衡观、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19.
对媒介的定位分歧,是媒介形态理论区别于主流传播理论的根源。媒介形态理论学者将媒介本身定位为比传播内容更重要的、影响着社会或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诸多学者评价为"技术决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媒介定位为"传播载体"的主流传播学虽发掘了众多的假设与模式,却在应对宏观社会问题上捉襟见肘。媒介形态理论逐渐显示出其研究的合理性。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时,媒介形态理论将媒介与内容切割,甚至是将媒介与传播切割的绝对立场开始呈现为一种理论缺陷。媒介究竟是可控的工具,还是不可控的主体?在人类社会越来越由媒介及其相关实践支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分析、审视以往学术界对媒介形态理论的批评,而且需要分析、审视媒介形态理论本身,客观评价媒介。  相似文献   

20.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它自然会引起社会变革并影响公众观念.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在媒介融合时代期刊编辑如何借用传播理念把握主动权,提出编辑应掌握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