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元认知,简单地讲,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也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与监控。元认知由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怎样起作用的,它们之间怎样相互作用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深度学习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高阶思维(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解决新问题的探究学习。教师要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搭建学生学习活动的平台,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体路径是:创设认知失调情境,增加学生热爱科学知识的“温度”;重视知识内在联系,促进知识之间意义的“关联度”;利用问题化教学策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广度”;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感受科学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解决新情境问题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的背景下。对新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对知识理解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顿悟思维”架起了原有的知识背景和需要解决的知识信息之间的桥梁。“顿悟”的发生源自学习主体面临一个与其已有的认知能力相冲突的问题,这种具有动机性的不平衡,促使学习主体对整个学习情境加以分析,发现情境中各个刺激间相互关系的意义。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策略,求得新的认知平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常会产生矛盾冲突,产生大量无法预测的思维活动,时而合乎逻辑,时而不合常理。笔者认为教师没必要回避这样的矛盾,也不需要包办代替。把问题讲透,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与冲突,使学生思维遭遇挫折,经受锻炼。必要时甚至可以人为“制造”这种认知冲突,造成学生的认知不平衡,促使其寻求捷径。自然生成,进而培养主动探究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相似文献   

4.
学习的迁移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可能发生的某种影响。迁移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在广义知识分类的前提下,对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迁移给予理论分析与实践透视。一、广义知识的迁移分类当代心理学家大多同意认知领域的知识分两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前者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是…  相似文献   

5.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在自然情境下对认知进行研究,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这一理论站在对传统学校的批判角度,提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意义的制定”的观点,从而对人的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基于此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和认知学徒制以及交互式多媒体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一、利用多媒体“视听交融,动静交错”的特点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媒体不仅仅可以帮助老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也可以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对话。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是“我们应该教些什么?”而应该是“促进外语可得的条件是什么?”和“应该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设这些条件?另外人的各种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总是为一定的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认知兴趣。教学内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新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它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如何认识新教材设计主线?怎样克服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情境”障碍?怎样发挥教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以保证完成新课标要求?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8.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展开,教师不是直接把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告知学生,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在收集各种证据的基础上证实或证伪假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学习的开展源于“探究”契机的出现,即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9.
情境创设中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相似文献   

10.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扳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张英 《云南教育》2003,(7):24-24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怎样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发现者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有意识创设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12.
张燕军 《小学生》2010,(7):14-15
1数学学习策略的内涵对学习者来说,学习策略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还有人认为“学习策略是在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另外,还有些人认为“所谓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立足于对传统学校的批判,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的。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诺曼D、A、由此认为,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如果这样做,就是在研究离开躯壳的智力。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强调将学生置于具有吸引力的真实事件中,使学生在主动的活动参与中建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获得能力与态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薇 《陕西教育》2007,(3):38-38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确实,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可见,合理创设情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深化教学改革具有深远影响。这里的情境创设不能仅局限于教学媒体.而应包括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人员(教师、学生).环境.活动、现实生活等都可以为情境创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邝淑艺 《湖北教育》2006,(10):33-3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对学生而言,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足一种促进知识内化进而建立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教学情境,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主体 ,知识只是在它与认知主体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相冲突或相顺应时才被建构起来 ,主客体 (学生与数学知识 )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认识活动的本质所在 ,知识的呈现即教学不但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 ,还要适应他们的认知结构 (即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及掌握程度 )和建构活动 (即学生怎样学习知识、怎样将知识组织起来、有何缺陷等 ).”[1] 在建构观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而且还可以很好地领略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 ,同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要达到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德育目标,就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进行改革。一、思想政治课中的认知教育是基础“知”,本文首先指“知识”。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第一类知识又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主要指基本概念。第二层是关于为什么的知识,是指原理和规律及其有机构成的知识体系,即理论。第二类知识是指怎样去做、去操作的技能方面的知识。“知”在本文其次指“…  相似文献   

20.
李亮 《今日教育》2023,(3):58-59
<正>20世纪90年代,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或意义的获得是与情境脉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是情境化的,是通过活动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实践活动和具体情境脉络中建构形成的。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于教学,则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情境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受情境认知理论的启示,写作教学不应是文章学的知识告知,其最终的结果会出现众多应试性的“小文人语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