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尼采是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最早揭示科学局限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尼采崇尚悲剧却不悲观,在他看来,本质痛苦的世界意志有着永恒创造的快乐,悲剧中蕴含着能拯救德国文化的酒神精神。尼采既否定了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也否定了表面上肯定人生、实际上否定人生的乐观主义,主张用审美的眼光关照人生,对压抑人性的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并预言在现代文化的废墟上,悲剧定会重生。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与尼采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尼采美学的内在精神及朱光潜的文化人格、价值取向和接受定势,说明尼采美学中能打动朱光潜的主要是日神精神。朱光潜接受尼采美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其改造和将其“中国化”的过程。朱光潜对尼采美学的态度,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正、反、合”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不同,尼采认为,"生命"是哲学的唯一主题,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哲学史的内容。与此相关,健康的时代产生的哲学是肯定生命的哲学,衰落的时代产生的哲学是否定生命的哲学。尼采本人的哲学思想即是对生命的伟大肯定和超越,而这些思想是他本人健康状况和生命意识的反应。"生命"是尼采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叔本华从其意志论哲学出发,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表现为无止境的欲望与冲动,因而,人生是痛苦的,艺术可以展示使人沉醉于“自失”的境界,忘记意志的存在。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前提,认为审美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悲剧性,这是两个人在意志论美学中的合唱,也是变奏之所始。叔本华从肯定艺术始,终于否定人生。尼采则肯定艺术进而肯定生命!然而尼采表面的乐观并没能掩饰住内心的失望, 他发出的最后的哀鸣把他带回到叔本华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允许”,不仅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也否定了柏拉图以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但“上帝死了”与“一切皆虚妄”的思想又取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导致了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6.
尼采认为,超人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但他的超人却是以少数强权者的需要来进行符合个人利益的弃旧换新的。郭沫若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以“激情天才”形象实现了对尼采超人哲学的“变异”,使之成为“五四”时代革命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7.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8.
尼采诗化哲学的特点是“真”与“美”的同一,他通过构建“悲剧哲学”建立了他的“诗化哲学”的体系;尼采的“诗人哲学家”是“全新类型的哲学家———艺术家”,以非理性的“直觉”认识世界,表现了尼采哲学的“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一直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巨大影响.中国新文学先驱茅盾,是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杰出代表.茅盾之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石的.茅盾在1919年年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尔后一度受尼采哲学的影响,1921年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53位发起人之一与首批中共党员后,就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照耀着茅盾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批评与创作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0.
本丈旨在分析尼采的艺术思维方法:一,以“肯定的否定”颠倒了苏格拉底和黑格尔的“否定的肯定”的辩证法;二,存在一生成的思维方法来描述艺术及其功能。最后结合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关于艺术解体论的学说来分析尼采是如何超越彼岸思维而判定艺术之最终命运的。  相似文献   

11.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对希腊哲学精神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明亮清澈的精神表现为阿波罗日神精神;黑暗的、恶魔的、泰坦式的、野蛮式的世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希腊哲学、希腊悲剧是希腊思想在其运行的两极。尼采在此强调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原则。生命表现在酒神与日神精神的统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冲刷,茅盾及其文本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而沉入历史,然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只要我们去挖掘,40卷本的《茅盾全集》仍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精神和思想,即便是在当今的时代风尚和审美选择下,茅盾的从创作到理论的某些方面仍有当代意义。仅从以往较少注意的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引申和生发开去,描述茅盾的主张并阐释其在当代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可以发现茅盾的观点不仅正确,而且具有意义。特别是联系当代乃至当下的小说创作如何对待人物、如何描写人物以及在此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温茅盾的观点,更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存问题是尼采哲学的主题。尼采将自己的哲学看作是某种本真生存状态的表达,将写作看成是实现生存的一种方式,主张要在一种与前人不同的写作方式之中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出来;尼采的批判哲学建基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上,作为一位批判者,他独特的言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构成了其批判哲学的基本内容。尼采最终将生存的本性归结为生命体对自己发出的一种"去创造"的命令,并将这种命令称作"生成意志"。  相似文献   

14.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对希腊哲学精神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明亮清澈的精神表现为阿波罗日神精神,黑暗的、恶魔的、泰坦式的、野蛮式的世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荷马、希腊哲学是希腊思想运行的两极。尼采强调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5.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哲学意义上的“一”具有本原意义,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无任何规定性的存在。这与老子“一”相似。“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可变异性。“三”具有“类”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美德是一种适中”的观点,构成“过度、不足、适中”的“一分为三”模式,相似于我国孔子“过、不及、中庸”模式。“适中”是法律、自然、良心等。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合”即否定之否定的“一分为三”思维模式,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这与中国哲学思想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文学大师茅盾辞世二十年来 ,人们对他的兴趣和研究却与日俱增。茅盾作品和茅盾精神已固化在纸媒体尤其是电子出版物中 ,而且生存并活跃在国际互联网上 ,成为人类数字化生存时代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超级文本的链接 ,对于包括茅盾研究在内的多样化的文学研究有着极为方便和显效的功用。国际互联网使茅盾的创作及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分日夜地为网上读者阅读和利用。许多文学网站为传播茅盾文学遗产、宣传茅盾精神、扩大茅盾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读者可以通过上网使用各种搜索引擎 ,方便、快捷地检索、查找茅盾作品和茅盾研究资料。而研究人员也可以方便地利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出版物的丰富的学术资源信息 ,扩大研究视野 ,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 ,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和科研信息得以广泛、快速传播 ,为全人类所共享。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思想家,茅盾最早,也最鲜明地打出了文学"为人生"的大旗。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欧和俄国等外国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因此,具体分析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等对茅盾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茅盾的文艺思想,更好的理解"为人生"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和现实化同哲学专业化、抽象化和理论化。这是客观事物的个性与共性在认识论上的反映,有的哲学家着重从事物的个性方面来阐释哲学理论,有的哲学家则从事物的共性方面来论述哲学问题。无论那一种哲学发展表现形式,都只是片面真理,因而形成了西方哲学史上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在近代文化哲学研究实现了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转向。尼采作为处于这一历史转型的“断裂带”上的“现代孤独者”,建构了以病者为剖析对象、以酒神精神为基石、以重估一切价值为取向,在动态的生存中寻求本真自我为归宿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