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驻地记者采写的稿件既要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又要鲜活感人,群众喜闻乐见,即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一线抓“活鱼”。要抓到“活鱼”,就必须把握大局,进行宏观思考,把地方的新闻事件拿到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  相似文献   

2.
李尚志 《新闻记者》2001,(12):49-50
老的新闻记者都会有一个体会 :一些重大活动的新闻之所以使人感到读来干巴、乏味 ,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消息中缺乏生动、感人的细节。缺乏可读性的毛病也就在这里。而要克服这种消息乏味毛病的关键是记者要千方百计地抓“活鱼” ,把抓来的“活鱼”写到新闻消息里去 ,就会大大增加生动性和可读性。所谓“活鱼” ,这是老记们的新闻述语 ,即抓现场的故事、细节、感人的人和事。回想十七年前天安门城楼上的一次采访 ,这种感受就更深了。想尽办法摆脱限制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上午 ,我同邹爱国同志作为国家通讯社负责采写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的记者 ,提…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所讲的"抓活鱼"强调新闻工作中应该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抓活鱼"对于时政记者而言,是一项必备的能力。"活鱼"与"死鱼"最大的区别就是"活鱼"是生动、鲜活的,时政记者的"抓活鱼"强调报道的主题性、及时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并突出稿件的可读性,报道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要想报道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时政记者必须要懂得抓"活鱼"的方法,加强学习,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研究,正确地利用各种利益关系与矛盾,加强与基层的联系,掌握好正确的报道方法,加强与其他记者之间的联系。基于此,主要分析时政记者抓"活鱼"的具体方法,以期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迟之禄 《新闻三昧》2003,(11):32-33
新闻工作者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以深度的报道启迪受众,以形象报道宣传受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新闻媒体对自身的业务要求,更是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以下就谈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如何抓好“活鱼”、深度及形象报道:新闻敏感抓“活鱼”新闻之所以姓“新”, 是“易碎  相似文献   

5.
“抓活鱼”是6年以前天津日报总编辑鲁石同志提出来的。当时人民日报社邀请全国省、市、自治区报纸的总编辑来开会。座谈新闻改革。天津日报的“抓活鱼”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都认为“抓活鱼”是改善党报面目,增强报纸活力,扩大报纸影响,锻练新闻队伍的有效手段。如果一个记者,能经常抓到“活鱼”,像“活鱼餐厅”那样,总是把“活鱼”奉献在读者面前,那他一定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最有影响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有前辈说,脚底板下出新闻。意思是说,记者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记者只有不断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亲身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真切感悟时代脉搏,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我在浙江日报从事旅游报道已有20多个年头了,专门采写旅游方面的新闻报道。我深感做一名记者,必须深入第一线,坚持不懈追求特色、善于捕捉“活鱼”,惟有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的、富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勤跑多走抓“活鱼”脚底板下出新闻,旅游记者尤其如此。20多年来,我已经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为采写…  相似文献   

7.
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海。 江泽民总书记对全体新闻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我们记者、通讯员要提倡:走出去,沉下去。首先是走出去,坐在办公室不行,泡在会议上不行,浮在上面不行,只听汇报不行,靠抄材料也不行,出路在于“打起背包,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但是走出去并不等于沉下去,记者、通讯员要乐于到基层。到现场,到第一线,捕捉鲜活的新闻。打个比方说。就叫“下大海。抓活鱼。”  相似文献   

8.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9.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大批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写出了大量鲜活、真实、感人的报道,被称之为有“地气”的文章。“地气”一词成了基层新闻单位学习讨论的热门话题。下面笔者就对“地气”的感受谈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上海新闻界通称记者采访为“跑消息”。新闻全靠记者去“跑”。那时候的记者最怕“漏消息”,漏掉新闻,向报馆难交待,在同行中也不光彩。当时,各进步报纸的记者,工作特别艰苦,白天整日奔波,到现场采访要冒极大危险,夜晚回报社马不停蹄赶写当天新闻,常常还要陪着编辑熬夜。解放后,太平环境下的记者活动是太平的。不过,活跃性有所降低,是个美中不足。“文革”后在拨乱反正中,天津日报的同志提出了“抓活鱼”,要求记者深入生活的海洋,向读者提供鲜活的新闻。这个说法,比“跑消息”的说法更形象,是新形势下对记者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张祥 《军事记者》2013,(12):64-64
“抓活鱼”,新闻界的流行语,比喻稿件的时效性、生动性和指导性。“活鱼”难抓,“做鱼”更难。煎、炒、烹、炸,各有滋味。但一种口味食之日久必索然无味。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要写好稿、出精品.不光要有发现“活鱼”的火眼金睛、抓“活鱼”的过硬本领,更要具备把“活鱼”做鲜美的技巧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13.
正社区是最小的基层单位,社区新闻大多反映的是基层百姓生活,是发生在咱老百姓家门口的事情。如何写出鲜活、可读性强的新闻,是衡量记者采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抓活鱼"是指记者在采访中获得有价值新闻线索的方式和方法。说得形象一点,就像渔民出海捕鱼一样,记者每次采访都能抓到活蹦乱跳的大鱼。记者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是不少社区记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都市报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区新闻  相似文献   

14.
头版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版面,露面之脸,传神之眼,它最重要因而也最难办,但我们经实践后得到了抓“活鱼”的好办法.抓新闻好比抓活鱼,活鱼在江河湖海里,新闻在人民群众中.  相似文献   

15.
抓新闻难,写社会新闻更难,难就难在没有新鲜的“活鱼”,只要捕捉到好的社会新闻线索,写社会听闻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培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记者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具备了较强的新闻敏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才能获取好的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要善于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 新闻之所以姓“新”,主要是指“时效性”强。过时的新闻就是“旧闻”。通讯员怎样发现“活鱼”呢?我的做法是,一旦发现线索,就要抓紧采访,快速成稿和发稿。 1993年8月11日,河北省黄骅市市委副书记李德伦和人大主任一行3人来到沧州输油处找党委书记兼处长高河东和副处长徐进,为感谢这个处支援黄骅经济建设,在黄骅开发区建了一座加油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认为,在县级单位搞采访,“大鱼”不多,日常采访,平平常常,司空见惯,难抓“活鱼”,就是抓到“活鱼”,往往不知怎样下手,烹出“鲜味”。通常写出采的稿子都不如愿,要不就是题材雷同,要不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对此笔者有点感触,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现就怎样把新闻写得“鲜活些”谈点粗浅认识。一、要带着“问题”下网,才能捕到“鲜鱼”。我认为采访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抓住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工作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在采访前,就要多了解一点宣传精神,多看一些不可缺…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海。江泽民总书记对全体新闻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我们记者、通讯员要提倡:走出去,沉下去。首先是走出去,坐在办公室不行,泡在会议上不行,浮在上面不行,只听汇报不行,靠抄材料也不行,出路在于“打起背包。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但是走出去并不等于沉下去,记者、通讯员要乐于到基层,到现场,到第一线,捕捉鲜活的新闻。打个比方说,就叫“下大海,抓活鱼”。一、一次非正式采访这篇题为《值得研究的合同书》,刊登在1984年6月25日《人民日报》M版头条,加花边配评论“莫忘吴恒…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出现了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现象。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正规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双腿,深人工作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显然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