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父母爱和教育爱,但对父母来说,有两种不可取的、势必遭到失败的爱,这就是溺爱和粗暴的爱。首先谈谈父母爱中的溺爱。父母之爱是一种无私的,高尚的情感。他们把一切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可惜的是有些父母爱得不当,爱得过分。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孩子每一言行击掌欢呼,笑逐颜开,但却从不考虑这是什么言行,会得到什么结果。常见有的父母在爷爷奶奶在场的情况下问孩子:“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给谁吃?”孩子答道:“给我吃。”对此有的父母并不介意,甚至还认为孩子“聪明”。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  相似文献   

2.
Alice 《母婴世界》2013,(8):124-125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渐渐开始懂得了什么是钱,懂得了钱可以买到他们喜欢的东西。于是,许多宝宝开始跟父母要钱了,开始是1元、2元,慢慢地变成了10元、20元:而有的宝宝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却不好意思开口跟父母要钱买,此时,父母到底要不要给?即使要给,又该给多少呢?  相似文献   

3.
一位企业家在圣诞节时,送给儿子的礼物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是在一张纸条上给儿子写道:“我每天空1小时给你,节假日每天两小时,你高兴吗?”这位企业家与许多做父母的想法不同,不去慷慨地花钱给孩子买这买那,而是深深懂得:孩子需要的礼物,是父母陪伴他们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刘晓 《山东教育》2003,(18):44-44
一、多与同伴交往在孩子的交往中,争执、打架是常有的事,孩子正是从中逐渐发展起自己的品格,懂得如何与他人正常交往,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同情,获得爱心。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与其他的孩子进行“游戏约会”,每天给他们几个小时的时间交往。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如何约定时间?如何与对方小朋友的父母打招呼?何时该离开?这都是交往的基本常识,家长要适时教给孩子。我的孩子经常与同楼的小伙伴做游戏,有时在幼儿园中他们会约好:“今天晚上到我家来玩吧。”但随着同楼小伙伴“学业”的加大,这种约会就不能自由订立了,我就让孩子把小伙伴…  相似文献   

5.
肖飞 《家教指南》2004,(4):56-57
蒋国英、蒋国良姐弟二人出生在湖南省祁东县一个偏僻又贫穷的小村庄里。他们的父母靠耕耘几亩有限的薄田维持艰难的生活。蒋国良刚刚过完1岁的生日,他们的父母就相继去世了。当时只有8岁的蒋国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既要操持家务,又要抚养年幼的弟弟,父母除了给他们留下两间破漏的草房和几件破衣烂衫,再没有什么看上眼的东西了。两个孩子艰难的生活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6.
孩子不肯吃东西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受欺负怎么办?别家的孩子都会认字了,我家孩子就会成天瞎玩怎么办?你是否感觉现在养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弄得你焦头烂额?你是否曾经面对一大堆问题束手无策,“投诉”无门?你是否为自己的孩子比不过别的孩子忧心忡忡?从吃喝拉撒到选什么特长班、上什么幼儿园,父母没有不操心的,成天要面对这些烦恼,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而辛苦忙碌。父母对孩子如此的高关注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压力引发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育儿焦虑”。其实,育儿焦虑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关键是积极地化解它。本期,我们一起来讨…  相似文献   

7.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许多父母忙着到商店为孩子选购新奇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给孩子准备营养食品、美味佳肴,或是筹划着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所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很少有人给孩子讲讲“六一”的来历,讲讲在幸福的童年时光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结果,许多孩子玩了乐了还不满足,吃了喝了还要攀比,总觉得父母应该满足他们的一切,却从不知为父母做点什么。这种只知被人爱,不知去爱人的孩子,将来怎么能成为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富裕国家比利时的孩子们,却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在比利时,记者常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绝不会迁就他们的。在比利时家长[中,零花钱是孩子们初学理财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单纯的物质享受条件。零花钱要算计着用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多是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虽然每个家庭给孩子零花…  相似文献   

9.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10.
一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扔东西,父母给他拾起来,他又扔在地上。对孩子这样反复扔东西的行为,许多父母不理解。其实,周岁孩子喜欢扔东西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这时期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是他们的一种探索行为。孩子将扔东西当作一项“科学实验”。研究东西扔出后,会发生什么反应;在扔东西的过程中,探索自己  相似文献   

11.
这二位父母含辛茹苦.为使儿女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一切围绕着孩子不停地运转,而当一双儿女如愿以偿.众人称他们有福气时,他们却伤透了心,哀叹“悔不该当初啊”。为什么当初父母那么爱孩子,为孩子能成才耗尽了心血,而子女长大了却不懂得爱父母呢?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想过没有,我们该怎样做孩子?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信息窗     
一项儿童调查惊人:“父母让我们真心烦”在孩子心里,最让他们烦心的是什么?济南市青少年宫对济南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200名年龄在3岁到12岁的小朋友道出了让大人们吃惊的答案。问到在家中最烦心的事时,49%的孩子认为“父母唠叨”最让人心烦;20%的孩子认为“大人常打牌、麻将”让人心烦;19%的孩子为父母“很少让自己出去玩,或不让其他孩子到自己家”而心烦;15%的孩子认为“父母经常抽烟、喝酒”让人烦;14%的孩子对父母“让自己多做作业”感到心烦。即使感到心烦,仍有40%的孩子不敢给家长提意见。给大人提意见会怎么样,他们能接受吗?3%的孩子认为“大人根本听不进”;40%的孩子认为“大人有时能接受”。  相似文献   

13.
《家庭与家教》2006,(11):50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关照父母的习惯。如,爸爸下班回来,教育孩子:“爸爸,您辛苦了,我给您拿双拖鞋!”等爸爸换完拖鞋,再及时提醒孩子给爸爸倒杯水。吃饭时,要提醒他给爸爸留饭或耐心等待爸爸。当他们学着要给父母做一点事时,哪怕是给妈妈倒杯茶,给爸爸拿支笔,父亲都应该给予鼓励。经常让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也很必要。只有在他们有了切身体验时,他们才能领会父母照顾他们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力量帮父母做事,为父母分忧解愁。父母要使孩子懂得:在家庭中,他不仅有享受父母爱抚的权利,同时又有自己应尽的义务:比如听…  相似文献   

14.
蒋尼 《新疆教育》2013,(15):16-16
主题辨析: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停地奔波忙碌着。他们默默地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父母无私地付出后,孩子们却不能真正理锯父母的爱,不懂得如何去关心、疼爱自己的父母。针对这个现象,我们班准备开展一次以“我的爸爸妈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相似文献   

15.
贫穷还需创造?听起来似乎有点怪,其实不怪。笔者本意是: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精神,不要一味地让他们在生活上贪大求洋摆阔气,过份追求高消费。尤其在穿戴上,不能允许任其发展。在生活上,应防止孩子期望值过高。要知道孩子一旦在生活上失控,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样,不仅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孩子养成喜薪厌旧的坏习惯。我家小儿子,自认为最小,父母会偏爱。平时,总是变着花样提要求:穿衣服要新、奇、洋。我感到这样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对班级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调查,问每一位学生:你的家庭月收入或年收入约有多少。全班竟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回答不出来,再问,回答是“我只知道父母每月给我多少钱,他们有多少收入我真不知道。因为他们从来就没告诉过我。”我们的部分孩子就这样大手大脚地花着父母的辛苦钱,“反正不会少我的。”他们什么心都不用操,于是也就什么责任心也没有,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没有懂得,怎会珍惜?也常听说外国的教育跟我们迥然不同,他们似乎不愿“默默奉献”,父子之间也是账目清晰,令我们很是费解!富裕的澳洲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一位中…  相似文献   

17.
王平 《幼儿教育》2000,(12):19-20
设计意图:每逢孩子生日,父母总想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究竟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是高档的服装、精美的蛋糕、昂贵的玩具?我想都不是。最美好的东西应该是教会他们生存、生活、创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一个健全的人格和  相似文献   

18.
一些父母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却换不来孩子的一丝回应。痛苦和绝望每天都在折磨着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可是,又有多少人了解孩子们的苦痛呢?他们平白地背负了无数莫名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我教高中八○级重点班语文,又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据了解,有的说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说大学毕业后还要考研究生,留学。考大学又为的什么呢?他们却很少考虑。个别学生说,他父母的文化低,受人欺,他要争口“饿气”。也有学生表示,考不起大学就不活了。显然,他们没有把学习和“四化”联系起来,缺乏崇高的理想。家长一心“望子成龙”,认为孩子  相似文献   

20.
这是香港十集性教育电视片中的一段镜间:一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晚上偶然闯进父母房间,看见他们正裸露着身子躺在床上,便好奇地问他们在做什么。父母告诉她:“爱将我们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表达相互的爱。”当孩子还要寻根问底时,她的父母就用图片向她简明地讲述了人的生殖过程……这对父母所做的和所说的,也许并不完全恰当,但却比回避和哄骗孩子更要好得多。类似这种来自孩子的有关“性”提问,做家长的大概都会碰到。比如:“妈妈,我从哪里来?”“某某(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