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范畴带有浓厚的抽象人本学色彩,而后期的“物象化”范畴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更能彰显当下的历史现实,即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按照卢卡奇的逻辑,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意识形态性质,一个显豁状况是人的生存呈现为“拟真”的“物象化”世界。身体哲学理论所彰显的主体间性逻辑有力回应了新的意识形态批判课题,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同样蕴含着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为当代人类社会走出这种生存困境提供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二重性使它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作为社会统治力量的异化状态。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异化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意识形态性质,—个显豁状况是,人的生存呈现为“拟真的超级现实”伪世界。身体哲学理论所彰显的主体间性逻辑有力地回应了新的意识形态批判课题,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同样蕴含着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为当代人类社会走出这种生存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阐释框架,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为视角,在对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结构进行独特分析的基础上,深入阑释了意识形态对主体行为的论证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笔下的"性"女性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文本中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形象,她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标新立异",且在福柯"快感、游戏以及个体的自由"的思想理念下,以"性"为追求自我的方式,作品呈现出她们在传统的权力控制、道德实践以及尊严被剥夺后各自的命运归宿。王小波想通过这样的表述来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所形成的对女性的宰制,进而消解社会对女性的物化。这既显现了王小波对当时女性生存困境的怜悯及生存状态的反思,同时也是他对那个时代所呈现出的荒诞感的控诉。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借二个主人公在“异化”环境中对“性”的热烈与执着、对世俗伦理道德的反叛与傲然 ,向人们寓言式地揭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存在真实 ,即当现实变成陷阱时 ,人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寻求超越 ,以进行自我心理价值的实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王小波有一部分小说设定的时间是在未来社会,这些故事可以看作是“反面乌托邦”式的寓言。小说塑造了一群挣扎于模式化环境权力之中、且已经被扭曲与被规训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通过对受困于权力主体的生存状态的展示表达了对此种人生境遇摆脱的渴望,由此也传达出了王小波对真正知识分子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政治、性、笑三个方面对王小波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王小波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荒诞放大给读者看,而昆德拉的小说大多指向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人的存在;性在王小波作品中是政治和权力的折射,性描写方式客观冷静,使性回归自身,昆德拉笔下性总伴随着灵魂间的误解、隔膜、搏斗;在王小波那里笑来自于叙述者的幽默,在面对强大的荒谬时是可以倚仗的工具,在昆德拉笔下笑更为沉重,更显露出人的渺小,命运的无情和生存的荒谬。  相似文献   

9.
对《黄金时代》性话题本质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在所有文学题材中内涵是最丰富的.随着社会的进化,人和人的关系都社会化了,只有性关系还保留了社会和自然的双重性.<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性成了反抗权力的工具或窥视权力的窗口,美国学者Gayle Rubin(葛尔*罗宾)关于五种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黄金时代>所表现的性话题本质进行科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七年”文学中,“红色传奇”小说是一个曾经产生过巨大社会反响的小说支脉。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言说为叙事宗旨的小说,“红色传奇”小说在作家(文化)结构、叙事理念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性。这些特异性影响了“红色传奇”小说的叙事建构,并由之产生了“红色传奇”小说意识形态的表述困境。  相似文献   

11.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12.
“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是亨利·詹姆斯“美国女孩”小说系列常用的叙事策略。以女性主义切入叙事技巧层面为探讨小说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别一有效阅读立场;以此,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两个叙事模式,“美国女孩”文本之性别政治即浮出水面:在“他”的眼光中,“她”是欲望的对象化,是物的存在;而其自身意识深处,“她”们已内化男权文化而认同自身的客体身份和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13.
熊观音 《海外英语》2023,(5):210-213
胡赛尼在《群山回唱》中以“平等”的视角赋予人物独立的主体地位,让人物尽情展现其独特的声音和思想意识,形成主体意识的众生合唱,从而折射出世界的复杂性、多元性和模糊性。此外,小说在结构上和语言上也呈现出对话性特征。基于此,文章运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从主体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三个不同面分析小说的复调性特征,探讨胡赛尼“复调”的世界观,并揭示小说所蕴含的多重思想意识、多元价值观、人文关怀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夏剑 《教育学报》2023,(3):16-27
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所确立的“身体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颠覆了奠基于笛卡尔意识哲学的“意识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由此,深受后者影响的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必然需要基于新的主体哲学视域进行重新审视。基于“意识主体”概念的现代主体教育虽然对于解决特殊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目中无人”的困境发挥了极大的理论效力,然而,由于它主要从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出发来建构主体教育的基本思路,人的身体主体性是被忽视的。由此导致无论是在主体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身体相关因素的教育意义无法得到关注和发挥,身体相关的教育实践一直处在边缘化地位,人的完整性被割裂。因此,基于身体哲学视域,从身体主体理论出发,更新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和“人”的概念,确立人是“身体主体”;基于身体主体重新发现和确立身体的教育意义;将主体教育的目的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以取代“独立的人”的发展,或许是当前解决主体教育理论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对流氓者显性叙事的修辞效果是要体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对新政权权力的膜拜。但透过这种“问题小说”的显性叙事,细究这些人物身上的流氓性,可发现这些人的出现在农村有着广阔的背景,许多农民身上也有与这些人精神相似、相通的流氓性,这造成了对小说显性修辞的反讽、消解,导致赵树理的小说不再单纯、明朗。  相似文献   

16.
张贤亮在“文革”后对被压抑的人和性做了大胆的突破 ,在其小说中有大量性描写 ,同时也积极探索性的悲剧原因和悲剧美 ,在悲剧的崇高中寻找性放纵的理由 ,在美的追求中寻找人性的光辉 ,在爱欲与文明中迷失、探索、追寻。  相似文献   

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二重属性。一方面,应该以意识形态性统领科学性,突出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以加强科学性来达到增强意识形态性的教育效果。坚持二重属性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是两者的应然关系,但在现实教学和科研中却出现了“泛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和“泛科学化”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背反的实然状态。针对实然状态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即可逐步促进这门课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化。  相似文献   

18.
阿尔都塞认为“每一种艺作品,都是由一个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意图产生出来的”。这个观点隐含着二元论的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不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美的规律简言之就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最大程度地把握客体对象,同时最大程度地伸张人的主体自由性。因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美的规律的性质必然是统一的,而不是多样的。美的规律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实践的指导法则和要求。艺作品里意识形态性的强弱是依照美的规律的需要而增减的,而不能与审美性形成此起彼伏的对立面。阿尔都塞的观点在中国产生的不好影响应该被澄清。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折,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先后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究。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认为“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的。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  相似文献   

20.
王小波有一部分小说设定的时间是在未来社会,这些故事可以看作是"反面乌托邦"式的寓言。小说塑造了一群挣扎于模式化环境权力之中、且已经被扭曲与被规训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通过对受困于权力主体的生存状态的展示表达了对此种人生境遇摆脱的渴望,由此也传达出了王小波对真正知识分子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