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齐梁宫体诗表现出的女性观概括为“赏玩”二字并寻绎出其在文学发展进程中之意义,试图据此为齐梁宫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新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我院中文系副教授、国内访问学者胡德怀先生,以一种执著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在“齐梁文学”这块寂寞的园地默默耕耘,终于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公开出版了他的专著《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该书有如一石击水,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本刊特辟栏目,发表一组书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是什么样的缘由让《文心雕龙》在齐梁之际出现?本文认为《文心雕龙》的诞生是多种社会和文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从儒学传统地位的有限恢复;三玄哲学精义的影响;南朝文坛反形式主义的斗争;魏晋以来文学的独立发展;古代文学资料的极大丰富;刘勰自身的社会条件等六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文心雕龙》在齐梁之际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萧绎(508—555),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第七子,尊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与其父萧衍、兄萧统、萧纲合称为“四萧”。清人赵翼对他们的才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廿二史札记》卷十二“齐梁之君多才学”条说:“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代,亦不可及也……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元帝好学,博及群书,才辩敏捷,冠绝一时。  相似文献   

5.
韩仪 《华章》2011,(23)
翻开中国文学史或者诗学批评史,齐梁两个朝代常常被连在一起表述.这不仅是因为齐梁两朝的建立与覆亡有着相似的经历,还因为由于齐朝短暂,很多重要文人都仕职齐梁两个朝代,两朝士族的社会生活与审美风尚相同,因此两朝的文学思想与诗风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萧子良开西邸、集学士,是齐梁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文章即以西邸为观照对象,主要涉及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与地点。其中,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有永明二年、永明四年和永明五年等不同说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论点详加考证与辨析,最终认为萧子良至迟于永明二年开西邸。此外,萧子良西邸在鸡笼山,文章对此亦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齐梁药名诗的出现标志着药名诗在诗歌史上的确立,它体现了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推动了诗歌的成熟;反映了齐梁诗人的活动状况,展示了士人的学识素养;传播了学科知识,拓展了诗歌的功用。它用自身的形态和价值丰富了诗歌的百花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从论述永明体及齐梁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基本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因素,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两种诗体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之处,以期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齐梁宫体诗与南朝民歌产生于大致相同的时代,对产生于相似背景下的不同文学体裁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要对齐梁宫体诗与南朝民歌在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与论证。  相似文献   

10.
历经四百年北人南移,以江南为中心的齐梁文化的确立和发展,有其中原文脉。皇权式微,世族与皇室共享天下。豪门世族不断开发和强化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在齐梁之际进入一个崇文尚教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不同文化势力相互碰撞、融合,儒佛道基本教义相通,“三教合一”由此而始,齐梁文化显示出圆融气度。  相似文献   

11.
“四萧”文献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四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对于“四萧”的文献学研究相对滞后,该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四萧”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齐梁时代思想文化背景、诗赋体例自身特点出发论证了齐梁文学的功利性,并指出古文运动文学意识的增强则是对这种功利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四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对于“四萧”的文献学研究相对滞后,该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四萧”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4.
齐梁时期咏物诗创作达到繁盛的局面,当时社会风气、切磋文艺之风对咏物诗创作艳情化、娱乐化、类型化的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齐梁文坛风气与咏物诗体物为妙的特征之间也有紧密联系,诸多要素促成咏物诗在齐梁间的繁盛.  相似文献   

15.
全盘否定宫体诗的审美价值必然会违背审美形态的嬗变规律 ,暴露出审美视野的狭窄和审美观念的僵化。审美者要消除门户之见 ,要有开放的心胸和眼光 ,才能领略美的多姿多态 ,超越对齐梁宫体诗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齐梁时期,诸王幕府群体创作活动频繁,这些群体创作活动促进了咏物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兴盛。齐梁诸王幕府咏物诗的开拓与新变主要体现在咏物题材的广泛化和日常化以及单纯咏物诗作的大量增加。这些诸王幕府中的咏物诗实践了永明体的诗歌理论,是宫体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梁陈赋得诗的产生提供了一种诗歌题材。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实现国家权力合法化的主要手段和目标。齐梁时期国家文化权力的重要体现就是总集的编纂。齐梁时期的总集编纂,其目的虽是通过国家权力控制文化,但实际上起到了保护文化、发展文化的作用。因为总集本身就是众多作家作品之合集,其文化的包容性显而易见;再加上编纂的公正,则显示其文化政策的平等性。这种文化政策相对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而言,是相当进步的,极大地促进了齐梁时期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今天我们构建新文化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18.
齐梁批评家肯定嵇、阮诗,但又对正始诗风评价不高,如钟嵘认为正始诗风“陵迟衰微”,刘勰认为“浮浅”、“轻澹”,萧子显、沈约论及魏晋南朝文学流变时唯独不提及正始诗风。对嵇阮诗和正始诗风分别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齐梁批评家的共识,文章并试图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萧绎的文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统、萧纲、萧绎,都在中国诗学史上留下了非凡的业绩。以齐梁“三萧”比汉魏的“三曹”,不仅毫不逊色,某些方面还有超越之处。从“三曹”到“三萧”一根中轴线,反映了诗学观念的演进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但是,对“三萧”,我们还有一些研究上的空白,特别对于“萧绎”和他的《金楼子》。目前研究界:基本肯定萧统,正面批评萧纲,几乎忽略萧绎。致使萧绎的杂著《金楼子》至今甚至没有人整理研究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本文是系统研究萧绎和《金楼子》论文的一篇,旨在考察萧绎文学观念的几个基本问题。为了能清晰地把握这些问题的实质,作者始终把对萧绎文学观的考察,放在与萧统、萧纲、刘勰和钟嵘这些时代和理论的坐标上比较进行。  相似文献   

20.
齐梁时期兴起的"今古文体"之争,使文人逐渐形成对文体因与革、文与质、繁与简相折中的态度,这必然对社会文化氛围产生深刻的影响。任何一种书体的盛行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文化成因,王羲之"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具有"中和之美"的书法得以在齐梁时期复兴,与当时齐梁的社会文化风潮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