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汤国夫 《文教资料》2011,(30):68-70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谁抓住了阅读,谁就掌握着语文的生命。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想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就要做到“五注重”、“五培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方法举隅魏素青我国历代教育者总是注重“文”、“道”结合,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同样也面临着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将教书与育人融合在一起这样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讲级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渗透必要的思想教有。一、在阅读重点...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语文应聚焦于“怎么说”,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课堂要做到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直接影响学生“表达”的质量,就需要教师真切关注言语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让二者彼此交融。那么,教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关注学生语言的表达呢?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教学应该充满智慧和活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真正做到把每个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用全新的表述阐释了“语文教学观”。它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感悟”,要尽可能少归纳,尽量诉诸学生感性,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这种“语文教学观”,不但符合语文的基础学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符合语文人文性的特点。那么“感悟”从何来呢 ?笔者认为,就阅读教学而言,最直接的来源是阅读材料,可以说,没有阅读材料,也就没有阅读活动,“感悟”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但也绝不能说有了阅读过程就必然会有“感悟”,因为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阅读需要创新。常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说明读者对阅读文本信息的挖掘是多元的。正如美国文论家霍兰德所说的:“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再创造”。我认为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创新,没有创新的阅读是没多大价值的,只有在阅读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品味和语文素养。要在阅读中有所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在阅读中渗透自身的生活感受。在理念上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注重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语文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注重讲授,注重对结果的记忆。似乎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漠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化”、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和心理世界的“冷漠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一、善于对教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把“综合性学习”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语文教学的五种形态之一.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探索的新课题.作为一名站在新课改前沿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认真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好此项语文活动.由于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注重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并深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应重视课堂与生活相辅相成,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与任务贯穿始终,使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1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1.
毛先殄 《新疆教育》2012,(13):209-209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脱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3.
怎样快读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都讲究快速高效。就拿阅读来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快速阅读。那么,怎样进行快速阅读呢?  相似文献   

14.
杨雪俊 《课外阅读》2011,(9):302-30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教学中,应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演绎生活现象、参加生活实践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6.
诗意语文     
孔子曾告诫他儿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意思是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如果我们赋予现代意义进行诠释,那就是:不喜欢读诗,就学不好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关键是“阅读”。那么,对中小学生而言,阅读什么最好?我们的回答是:读诗最好!  相似文献   

17.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让人能更好地生活.即通过阅读文本的语文教学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当然这前提是要读懂文本.那么怎样教学才是读懂文本?本人认为这跟语文教学中要领会文本的过渡与照应密切相关。有时语文教学中分析得太细碎,过于纠缠文章的细节,没有注意行文的过渡与照应。反而忽略了文章的中心表达而读不懂文本了。苏轼在《题西林壁》里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识庐山“真面目”。横侧远近高低须相联,这就是所谓的过渡与照应。下面。就语文教学中不同文本来谈谈怎样来注重文本的过渡与照应。  相似文献   

18.
张燕 《甘肃教育》2011,(18):80-80
提及阅读,大部分教师会不由地联想到语文教学。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阅读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数学教学同样需要阅读。那么,如何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呢?  相似文献   

19.
邝丽华 《学周刊C版》2014,(9):180-181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