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结合前人的论述以及考古发现,确定了烟草传入东北的最早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朝鲜战争时由来自南方的广兵携带传播;论证了烟草传入我国南方的时间和途径,并讨论了烟草的传入对明清之际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以学术传教为先导,带来与中国传统迥异的新的学术和文化,影响和启发了明清启蒙思想家,开创了中西教育文化交流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印刷术,认为中国的雕版印刷不逊于欧洲的活字印刷。传教士曾引进过拉丁文铅活字印刷和铜雕版印刷,但对中国印刷业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他们利用中国现有的印刷网络出版教会书籍,在这一过程中劝化了一些工匠信教,为教会出书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点。该时期实学思想具有经世致用、中西交融的特点。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以“明体达用”作为知识选择标准,建构出以经史考据、民生日用、格物穷理为特征的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知识强调人文与科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对当今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东来有着深刻的背景。首先是基督教本身有着普世化要求;其次是新教改革运动给天主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最后是欧洲近代科技和地理大发现为其提供了实现之可能。在这些背景之下,耶稣会士大举东来。而在其宣传平等、博爱的口号下,隐含着其优越心态和侵略之情绪。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7,(1):42-46
明清之际是儒家诗学体系由解构到重构的重要时期,在描述晚明公安、竟陵等对传统儒家诗学的解构以及清初顾、黄、王等遗民诗人和钱、吴等贰臣诗人对儒家诗学体系的重构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回顾了学术界对明末清初诗学研究的状况,充分肯定了已有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献的考索和梳理,辑补了已有论著中尚未辑入的明清之际社事十余则,并以按语的方式作出详尽的考释,以观明清之际的历史、人文与文学的风会变化。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16,(4):34-38
明清之际是我国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明代诗坛的主流是尊唐抑宋,这种思想在经历明清鼎革之后,逐渐发生了转变。其中,钱谦益强调新变,提倡宋元,首开清初诗坛宗宋之风;冯班、吴乔、贺裳等人则将诗学对象由盛唐诗转向中晚唐诗,诗学对象再次变化,呈现向宋诗滑近的趋势;而在清初的唐宋诗之争中,吴伟业、黄宗羲、宋琬、查慎行、朱彝尊、王士禛等人以唐宋并重的方式,努力为宋诗辩护,至康熙初年终于形成一股宋诗热。至此,明清之际的祧唐祢宋诗学思想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9.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 ,世界文化迫切要求跨越人为与自然的壕堑 ,实现历史性的交往。澳门岛上的中外接触缩短了地域距离 ,击穿了闭关政策 ,建立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围绕澳门的文化交流 ,创造了平等对话、学术传教、双语融通、经济支持等特殊形式 ,使文化交流更为宽泛持久。然而 ,近代殖民主义的大炮极大地破坏了这种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兰州地区盛行着体现浓厚祖先崇拜的祭祖习俗。通过浓厚的敬祖崇宗观念和墓祭、庙祀、家祭、邮祭等系统的祭祖礼仪对明清时期兰州的祭祖习俗进行探讨,以期揭示明清时期兰州祭祖习俗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年间(1583-1775)有近百位耶稣会士进入江西传播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初期,以江西为跳板,通向京城;教难时期,江西成为大多数传教士的避难所,并且在避难期间,江西地区的传教事业也得到拓展,连续开辟了南昌,建昌,赣州和抚州四大教区;乾隆朝实行禁教政策后,江西又成为耶稣会士秘密进入内地重新开教的重地。这些都意味着,鸦片战争以前江西的天主教活动并非一片空白,恰恰相反,有相当长一段历史,其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自明代新安县建立后,深圳地区的书院进入较快发展的轨道。就新安县的数所书院而言,其性质已经远非宋代可以相比,已经失去了昔日自由讲学的特质,或者沦为社学,或者与地方府、州、县学别无二致。新安县书院发展的经验表明,要有稳定的学田支持,还要聘请德行道艺皆优的书院山长。  相似文献   

14.
纂修方志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元明清三代中央有修志机构一统志馆,明清地方各级省有“志馆”或“志局”,县有“志科”。本文概述一统志馆在纂修全国总志及地方志方面的作用及成就。  相似文献   

15.
庞铭辉  王晓莹 《天中学刊》2010,25(1):105-107
典籍档案的保护方法与技术在明代不仅得到了继承,而且有所创新。在传统染纸辟蠹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万年红”辟蠹纸;在药物驱蠹的方法上,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植物防虫方法,还利用动物熏蒸辟蠹;修裱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则臻于成熟,产生了不少专著;库房的建筑更是充分发挥建筑学的精华,成就了后湖黄册库、皇史成这样杰出的档案库房建筑物。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阜阳婚姻具有多种特点。贞节观为阜阳多数民众所接受,但有些守寡妇女再婚;婚姻礼仪呈现传承性和适应性;婚姻具有多样性、经济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从明代万历晚期到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了许多《诗经》文学评点著作。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的兴盛,与宋代以来诗话对《诗经》的文学阐释,晚明评点学的繁荣,明代心学的盛行,及八股文取士等因素有关。评点《诗经》是一种文学读法,但也保留着传统经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明清演唱理论在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演唱理论著作。本文从明清演唱理论的规模、创作的主体及研究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明清唱论的丰厚专深、创作主体、锐意创新等。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晋商积极支持和捐助宗亲慈善事业,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济贫恤穷、养老慈幼、助济婚丧、推产让财。晋商的这些慈善活动以儒家化为特征,维护了山西社会的稳定,醇化了当地的民风;同时加强了宗族纽带,促进了山西"家庭—宗族结构"社会的形成,但不利于明清时期山西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枢机构设置上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沿明制"并非清代阁制度渊源的全部。清代内阁有其自身内部机构的制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的文馆,由文馆而内三院,再由内三院发展为内阁。或者说,清代内阁是后金政权自身机构的发展与明制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