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異谷)民方仲永,世隶耕。〔金(異谷):地名,在今江西金溪县。世:世代。隶:属于。耕,动词用作名词,种田人。〕金溪有个人叫方仲永,(家里)世代属于种田人。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动词,生长。尝:副词,曾经。识:认识。书具:书写用的工具,即纸墨笔砚等。啼:哭啼,叫嚷。之:代词,代书具。〕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认识书写的工具,(有一天,他)忽然叫嚷着要它。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惊奇。焉:代词,代“忽啼求之”这件事。与:动词,给。之:代词,他,即仲永。〕(他)父亲很惊奇这件事,就借邻居(的书具)给了他。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即:副词,〕(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亲自给它写了题目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伤仲永》的文章家喻户晓,说的是江西方仲永小时侯比较聪明,5岁时就会写很不错的诗。他父亲每天带他去作客,四处显示才能,却没有抓紧对他的教育.结果他12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好,20岁便沦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3.
很多家长都读过《伤仲永》这篇文章:小时候的方仲永非常聪明,5岁就能写诗,如果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他的诗竟然引得全乡秀才称赏。同县人对这件事都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贵宾的礼仪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小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再让他学习。结果,方仲永长大后成为了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4.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久传不衰的名文。方仲永五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十二三岁时所作的诗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已是“泯然众人矣”。多么令人痛心啊,一个“神童”就这样泯灭了。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呢?说到这,人们一定会众口一词地指责他父亲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也一定会认为方仲永自己没有主见,只知道跟在其父身后“环谒于邑人”。把自己宝贵时光用在吃喝受礼上。在这里我却要为方仲永鸣几声不平,是啊,方仲永和他的父亲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  相似文献   

5.
丘祖     
"北京的玉器行业,是有一个祖师爷的,人们尊称他'丘祖'。" "'丘祖'?他是谁?" "这位丘祖,不是咱们回回,他叫丘处机,是个道土,道号'长春'。本来是山东人,小时候家道贫寒,继承父业,担个书挑儿,走乡串户,卖点儿书啊,纸墨笔砚啊,度日也很艰难。后来当了道士,四处云游,学了不少本事,特别是琢玉的手艺。他到过河南、四川、陕西、甘肃,最远到过新疆,在出产和阗玉的山里头探玉、相玉,眼光、学问、手艺,样样儿都是了不起的。他从西北又千辛万苦地来到北京,就在离这儿不远的白云观住下了……"  相似文献   

6.
仲永的不幸     
宋代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家。5岁的时候,仲永无师自通地开始写诗,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个个称奇。从此,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当场出题要仲永作诗,仲永不论什么题目都  相似文献   

7.
片段 师:请同学们依据对课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填空:方仲永是个____的人.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为填空的依据. 生:方仲永是个令人称奇的人:“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方仲永是个先知先觉的人:“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生:方仲永是个天赋极高的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综合大家的分析,五岁的仲永从来没有上过学,却能够写出文采和道理俱佳的诗,这不能不说是个神童.此时我们再次朗读这部分内容应用什么语调读?  相似文献   

8.
企鹅老博士: 我的爷爷特别喜欢书法,爷爷家里有很多写毛笔字用的纸墨笔砚。有的墨锭装在漂亮的锦盒里,闻一闻,还有股特殊的香气呢!您能告诉我,墨是怎样制成的吗?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小学谢云亭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这个人比较呆,不必说他因为没和太后搞好关系,把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一场改革给葬送了,也不必说他始终没有领会到流芳千古与“鸡鸣狗盗”之间的奥妙,单看他对方仲永同学的认识,便是十二分的迂腐不堪。方仲永何许人也?天才!神童!在许多公鸡愣装凤凰的时代,方仲永同学可是货真价实的会发光的金子。所以迅哥儿的名文《未有天才之前》明显地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清。全国人民都应该关心的事实是:有了方仲永这样的天才以后怎么办?我是举双手赞成方爸爸的做法:开发利用。出去四处吆喝算什么,那是博览祖国大好河山,增长见识呢。不仅如此,我们应该时…  相似文献   

10.
有的人写了很多诗 ,却不是诗人 ;有的人即使不写一句诗 ,也象个诗人。诗是一种气质和情怀 ,一个人有了这种气质情怀 ,写不写诗就不重要了 ,他已从这种气质情怀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意蕴 ,诗在他的生命中 ,在他的呼吸中。不写诗 ,他已是个天然的诗人 ,他很可爱 ;若写诗 ,他除了自己感受诗还要把感受到的诗记录下来让别人分享 ,他就更可爱了。姚轩鸽就是这种可爱的诗人。我总认为 ,真正的文学家、诗人 ,是一些“超额完成任务”的人。比如屈原 ,做政治家他是个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好政治家 ,他的政绩肯定出色 ,他已完成了任务 ,但他除了关注现世…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识解超群,具有巨大的服人力量。《伤仲永》是王安石青年时期写的一篇短文,它通过方仲永由神童沦为“众人”的故事,论析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章缘事论析,警醒动人,充分显示了它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地青年的盛情邀请,20多年来,李燕杰教授有幸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乡村城市。他每到一地,总会写上一两首诗。许多听众都发现,在他那充满激情、睿智与哲理的演讲之中,经常有诗流注其间,经常把听众的思绪带入那神奇瑰丽的诗的百花园。李燕杰喜爱诗。他认为真情未必都是诗情,但诗情必然是真情。他先后写过数千首诗,每首诗都蕴含着他对青年一代深挚的爱,对祖国人民真诚的情。他在演讲当中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的那些言志诗、抒情诗、哲理诗,经常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听众反映,听了这些诗,好似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使人精…  相似文献   

13.
拒做方仲永千锤百炼铸成功尽管小龙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可陈同山并不认为儿子已经功成名就了。他认为,若不加强对儿子的教育和引导,则有可能使他变成方仲永那样的人。若果真那样,则不光是自己的失败,更是儿子的悲哀。  相似文献   

14.
《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沧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再伤仲永     
白马九韶  谢育 《初中生》2012,(32):38-39
正宁静的金溪村突然喧闹起来。这些日子,一拨一拨的人马涌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纷纷前来采访神童方仲永。这个不到5岁儿童的一首小诗被全国999家报刊登载。小仲永还很快成了一家牛奶公司的形象代言人。电视上,他一脸阳光般明媚的笑容。县长也来了。他是这个贫穷小山村的村民见到的最大的官。他抱着仲永合了影。临走  相似文献   

16.
两个学生在一起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关系。甲说:“爱迪生试验过1000种以上的材料,最后才找到钨丝,认为那是最理想的电灯泡的灯丝。他说:‘900多次试验的失败,对我并不是损失。依我的看法,那900多次的失败,让我知道有900多种材料是不适合拿来做灯丝的。’没有那900多次的失败,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因此,失败是成功之母。”乙说:“那不一定。宋朝的方仲永,5岁就能写诗,且写得非常好,全乡的人都觉得他是奇才,因此许多人通过给钱物等方式求仲永做诗。他的父亲从此就领着仲永去向同乡人求取钱财,不再让他学习了。到20岁左右时,仲永的才气消失殆尽,平庸得与周围普通人毫无二致。我看,成功倒是失败之母。”对甲乙两人的不同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呢?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鄂西茸治州一九八五年高中,中专招生考试的作文试题是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家里很穷,但他非常聪明,五岁就能写诗,而且很有文采。乡里的秀才很称赞他,县里的人也感到惊奇,都把仲永和他的父亲当上宾招待,有的人还给他们钱。从此,仲永的父亲就不再叫他学习了,成天带着他拜访县里的人。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仲永就跟平常人一样,再也看不出他有什么才华了。中考之后,我们分析了十七个试场的作文  相似文献   

18.
劳作之美     
李子柒的唯美田园爆红网络,喜欢她的粉丝早已跨越国界。许多热爱李子柒的人最爱看她一气呵成的劳作,娴熟、简洁、自然。李子柒无所不能:从磨豆浆点豆腐,到砍树做洗手台;用葡萄皮染一条裙子;砍一捆竹子,粗粗细细,手起刀落,各有用途;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她都做得有模有样。她干活麻利、动作简洁,用刀绝不含糊,手到之处,风卷残云。  相似文献   

19.
《饮酒》,顾名思义,总与喝酒有关。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很穷苦,他的诗中曾写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甚至还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饭都没得吃,他怎么会有酒喝?原来,酒是别人送给他的。陶渊明归隐在家,有个故人带着名酒和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鉴赏》2008,(6):51-52
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写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泛,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