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存在于学校内部的教师共同体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师共同体中通过实践中学习、实践后反思、实践中与同伴分享等途径,新任教师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专业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微课在其应用、开发、反思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如促进教师学习方式的"微时代"转换,创生教师"微生态"成长模式,塑造自由对话的教师文化等。微课的实践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在微课实践中得以实现螺旋式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知识在微课应用中持续创生;教师专业能力在微课开发中得以不断转换;教师专业智慧在微课反思中得以深化和内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微课实践策略包括:组织微课培训、建立微课资源库、构建微课共同体等。  相似文献   

3.
教师参与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即"PLC")是教师专业实现整体、高效、迅猛成长的快行道,是突破教师专业成长上线的重要方略。目前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已经不容置疑。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挥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还是很多学校非常困惑的问题。笔者尝试从建立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规范、让知识共享成为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专业发展的核心、创设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专业发展的环境这几个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体两翼"教研共同体以学科教研共同体为主体,以年级教研共同体和网络教研共同体为"两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塑造品牌教研团队,进而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学科教研共同体本着和谐、研究、创新的宗旨实施前沿引领;年级教研共同体力求在自主、互动、共享中深化课堂研究;网络教研共同体发挥开放、合作、多赢的优势,激活教师"草根"的内驱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加坡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国家。在20多年的实践中,其参与主体、实施环境以及实施方法等得到不断加强与改善,并注重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本土化,强调多元主体参与,重视学校内外系统建设。借鉴新加坡PLC的经验,我国教研组可以进行以下探索:发挥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优势,重视本土化建设;加强多元主体共建,细化支持方式;持续完善学校内部建设,构建开放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教师通过合作、对话和协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参与中共同建构学习目标的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专业发展缺助力、教学观念难转变、心理压力难纾解、评价制度待完善等多种现实困境.对此,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合作共同体应以共同愿景、支持条件、合理的成员结构和开...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被认为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还处在一个探索时期,学术界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义也尚未统一。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英国的EPLC项目归纳性地提出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四个进程、八大特征、三套结果及其运作方式,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科教师培养共同体关注全科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养成与培养生态系统中主体间互惠共生关系的建构。在目前的全科教师培养实践中存在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参与主体协作式微、协同培养模式衍化慢、环境建设薄弱等堵点,通过明晰共生理论的要素与要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凝聚共生单元合力;重构全科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协同共生模式;培育正向发展共生环境,内外保障提升质量,以建构全科教师培养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郑晓梅  吴娟  黄晓赟 《继续教育》2010,24(10):24-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由"技术熟练者模式"转向"反映实践者模式"。反映实践是与技术实践相对的一种专业实践类型。教师的反映实践能力指教师在实践中展露出的一种对自己在行动过程中直觉式的认识进行反映的能力,以应对实践中独特的、不确定和冲突的情境,这种能力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性认识与实践性知识。"反映思考"与"行动中的反映"是实践者发展实践性认识与积累实践性知识的方法。行动学习是集问题、反思、实践和自主式学习于一体的学习方法,在教师反映思考意识的形成、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以及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对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参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朱永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1]的确,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读书应成为教师生活的必需,但教师并非都能体悟读书之内蕴,我们需要追问读书的几个问题:教师在坚持读书吗?教师怎样才会坚持读书?教师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该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12.
刘文 《教育探索》2012,(3):83-85
当前,在教师教育专业实践中,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未来教师之间缺乏实质性的紧密联系,成为实践课程实效低下的瓶颈.在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建构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实效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各类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有效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共同体具有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等特征,其运作目标是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活动内容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问题,活动方式有深度合作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生态型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基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为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专业支持联合体。在共同体中,城乡教师都是生态型教师团队的有机组成,是共同体价值创造的平等主体,在专业发展中彼此依存,互助互惠,共生共创共赢,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相互服务,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构筑共同体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大国良师炼成的关键抓手和实践通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当代西方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应运而生。在历经了共同体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之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逐渐完善,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成功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具有共享和支持性的领导、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共同学习和应用、共享的个人实践、支持性条件等五个特征,而且还具有专注于学习、合作的文化、聚焦于成果等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当代西方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应运而生.在历经了共同体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之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逐渐完善,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成功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具有共享和支持性的领导、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共同学习和应用、共享的个人实践、支持性条件等五个特征,而且还具有专注于学习、合作的文化、聚焦于成果等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文章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在高校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各种专业共同体,即教学实践共同体和教师科研共同体,提出了组建各种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操作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学习求生存,以学习共同体带动个体发展,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师发展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为了引领教师发展,需要转换理念,以"发展"代替"培训",促进教师关心"教学学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需要以活动为载体,关注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需要从组织与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以保证教师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专业共同体是建立在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基础之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团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它是以求知和育人为基本活动内容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其本身表征了一种共生意识与智慧,是对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匡正与补充.在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创建上,应当明确共同体目标,形成平等、民主的参与规则,并要谨防共同体内部的矛盾与分裂.  相似文献   

19.
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突破体制和区域的限制,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跨区域联盟。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有教师牵手联盟、学区互动联盟、城乡百校联盟等。在共同体中,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互帮互带、团结一致、合作发展。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促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增进教师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在构建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全面规范内部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共同体的综合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形式,对于促进学校的文化变革和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价值。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校长、教师、学区管理者等相关各方立足于自身的角色和地位,突破发展目标不明、评价标准缺失、资源和制度保障不足、文化多元与文化共享关系失衡,及教师赋权不足、缺乏参与决策的意识和愿望等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