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学习西方,拯救中国的问题,而学习西方的首要前提则是正确地认识西方.能否正确地认识西方,不仅关系到如何对待西方的问题,而且还影响着整个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人开眼世界、认识西方所走过的历程品艰难曲折的,这一艰难曲折的历程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固有文明的保守、排外与坚固,也正好从一个侧面预示和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步履维艰.因此,回顾一下近代中国人开眼世界、认识西方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1840年,在民族沉沦、时代嬗递,中日发他初次担台交汇的潮汐中,中国人的西洋观开花三生历史性的转折,并且成为近代新思问发轫的酵母。(一)从中国居天下之中的传统地理观,向近代世界地理观的转换,这是中国人西洋观中最先引人注目的变化.古代中国的周边地形,有碧波浩瀚的大海江泽,有黄尘滚滚的无边沙漠,有高耸云霄的崇山峻岭,上苍只给中国留下一条狭狭的走向世界的国道,使中因处于一种相对孤立和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几千年来,在华夏大地农业文明和东方君主专过政体的土壤上,滋生出一种“天圆地方、中国居大地之中’的传统地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化如同其他东方国家一样,不是由其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因素,而是由于几次“西学东渐”高潮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而启动的。因为明代中叶后萌芽的资本主义,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封建制度的重重压抑下未能发展到手工工场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不可能发生质的变革,与此相适应的封建意识形态也依然如故。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农耕社会扩展,它低廉价格的商品和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以及近代民主自由思想,成为了“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①,使非…  相似文献   

4.
焦会琦  雷桂贤 《天中学刊》2010,25(3):108-110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发生了转变,其总的表现是逐渐抛弃传统观念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转向现实主义.这四个方面的转变在当时是相对微小的,但是它们开始了中国传统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日中近代化起步前后西洋观变迁的比较郑祖铤日本和中国进入近代化之前,均属于东方儒教文化圈的农耕社会,家庭手工业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近代化起步不是“内源”,而是“外源”启动的,即伴随一西学东渐@的过程启动的。结果.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学西方卓有成效;中...  相似文献   

6.
7.
8.
孙林 《文教资料》2013,(34):66-67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不少地区一两白银兑钱二千甚至更多,导致物价上涨,阶级矛盾激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前黄金也大量外流,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矛盾激化,对民生、经济影响至巨;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黄金大量流入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最终造成价格革命。同样都是物价上涨,但原因却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讨这几个国家在相应时期的货币政策,浅略地分析各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区别。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在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转更替时期,中国学界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嬗变轨迹是从“乾嘉汉学”发展到“经世致用”再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本文仅就嬗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前,日本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中华文化圈”之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早期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落差,古代日本人对中国充满了幢憬和向往之情。日本全面向中国学习,大规模地汲取中国文物制度和思想宗教等举措就是这种中国观的产物。但日本随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中国的崇仰之中又加入了疏离的成分。也就是说。近代以前日本人的中国观处于一种渐变的状态之中,其变化轨迹清晰可见。就总体而言,虽然出现过冷淡和疏离中国时期,但仍是以崇仰为主流。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前后社学的性质和作用截然不同,战前社学是地主阶级的文教机构,其任务是“敦教化,厚风俗”;战后大敌当前,社学发展成为以农民为主体,包括爱国士绅,特别是地主阶级中的部分知识分子、工人、商人及妇女参加的群众性反侵略的武装组织。社学源于明初,原是封建士大夫教育、集会的场所;清初,成为农村中地主士绅进行封建教育的组织;清朝中叶以后被地主士绅控制,用来办团练,御盗贼,发展为由当地农民为乡勇组成的武装机构。社学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鸦片战争,预示着中华民族近百年灾难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风云激荡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虽然缓慢,但有扩大的趋势.鸦片战争后,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扩大,使得商品经济及其市场不断扩大.诸多因素合力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但其解体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前后,耆英对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基督教文化与医疗以及中西的通商贸易等有了新的了解.这些对西方新的认识,是指导其对外交涉的思想前提,也直接影响着当时清政府外交方针政策:诸如"力持和局"、基督教弛禁及"以商制夷"等等.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前后,耆英对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基督教文化与医疗以及中西的通商贸易等有了新的了解。这些对西方新的认识,是指导其对外交涉的思想前提,也直接影响着当时清政府外交方针政策:诸如“力持和局”、基督教弛禁及“以商制夷”等等。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中国行商对外商的欠债问题是困扰清政府并影响中外关系的重要问题之一。清政府为维护天朝体制,积极清偿行商债务,先后采取了查封变卖行商家产抵欠、官员垫付、保商摊赔、行商联保偿付等政策措施,但由于未触及造成商欠的根源而不见成效。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清政府政策转变的起点,在被迫接受英国“官偿商欠”的要求后,清政府重新确定了商欠“官为代追,不为保偿”的制度,并将其载入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中,成为近代中国民间涉外债务清偿的基本制度。这一政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表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火炮中有为数不少的复合金属炮。它可使炮体性能增强,加快射速而不必担心膛炸,发明时间稍早于南亚的印度和欧洲诸国。通过对铁芯铁体复合金属炮的金相检测,发现其材质外膛为铸铁、内膛主要为熟铁或低碳钢。此称得上是一种"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和力学性能,要比同样壁厚的单层体火炮坚固得多。不过,其制造技术复杂,成本很高,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国内外战争中未得到广泛普及,其性能也劣于西方步入近代化阶段的强势火炮。其在中国的兴衰史表明:火炮的枝节性改良抵挡不住其根本性的变革,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说明。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前后,一些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把西方自由思想传播到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与中国文化不太相符的东西。踏上中国土地的西方人虽然各有目的,但是他们或创办报刊,或设立学校,或兴办慈善事业,逐渐把西方的自由思想传入中国。魏源等中国人也注意到了西方的自由思想,并自觉不自觉进行宣传。这些自由思想是概括性的,但是为西方自由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简要回顾了20世纪我国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建设的历程,探索MIS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并据此对今后的建设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尝试性地描述MIS近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 雅片战争前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些有识之士继承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思潮,反对脱离实际,反对崇尚空疏,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他们的思想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走向。其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魏源、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