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于1992—1993年,接连举办了两届全国优秀校对培训竞赛活动。两届活动的共同特点是:把培训与竞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竞赛带动培训,以培训完善竞赛。基本做法是:由全国版协统一发布培训内容、赛题范围、推荐参考书目和有关事项。据此,各地(基层)大都先期对校对人员进行普遍的培训,并通过考试选拔优秀校对来京参赛。来京集中培训后,又以结业考试的方式进行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和全  相似文献   

2.
《编辑之友》2011,(5):2
本刊讯2011年4月25日,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编辑技能培训在太原举行。原工人出版社总编辑、原中国版协校对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中华女子学院教授、逻辑教研室主任李衍华等专家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系统的400余名青年编辑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编校业务培训。在此之前的3月28日,首届"编辑之友杯"编辑校对竞赛在太原举行。此次竞赛,也是全国第三届"韬奋杯"校对技能大赛的山西选拔赛,149名参加考试者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编校人员。经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新闻窗》2008,(4):127-127
为积极营造学习业务、钻研业务、交流业务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编辑校对工作质量的提高,6月20日,《当代贵州》杂志社开展了采编人员编校技能竞赛,全社一百多人参加竞赛。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继去年举办首届全国优秀校对(社科、文艺)培训竞赛活动之后,已按原计划决定于今年9月在京举办第二届。本届活动将吸取上届的成功经验,采取培训与校对相结合的方式,使培训与校对互相促进,而重在培训提高;层层选拔参赛选手,以提高培训与竞赛的档次,树立校对工作的高标准。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活动,引导广大校对人员明确学习、进修的方向,引起出版界、文化界乃至社会各界对校对工作和校对工作者的关心和重视,以达到发现和培养优秀校对人才,全面提高校对人员的素质、推动全国校对队伍建设的目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1992年和1993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接连举办了两届全国优秀校对培训竞赛。中国版协向全体优秀校对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校对的任务,不仅是校正排版差错,还要发现原稿差错;校对工作可以补编辑工作之不足,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中国版协对校对工作提出这样的要求,把校对工作摆在  相似文献   

7.
全国第六届新闻校对研讨会8月17日至20日在我省举行。来自全国的32家报社的6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认真探讨了电脑联网后报纸校对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遇到的新课题。大家认为,电脑联网对校对工作来说是一场革命,带来严峻考验,将对检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需达到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版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校对(科技、教育)培训竞赛活动,于1993年9月21日至10月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2个代表队、123名选手在京集中培训9天,然后结合结业考试进行竞赛。赛题分知识测验和操作测验两部分。知识测验题中约有2/3属于培训课程和推荐参考书的内容范围,其余约1/3靠选手的平时积累。竞赛结果,成绩最优者为陕西省代表队和农业出版社代表队。前者囊括了团体和个人一等奖,后者获得团体和个人二等奖。在颁奖会上,中国版协主席宋木文称赞这次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并认为,培训与竞赛结合,为今后编校人员的培训探出一条路子。  相似文献   

9.
现实往往令人难以预料。1993年10月4日上午,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举行的颁奖大会上爆出“冷门”:第二届全国优秀校对培训竞赛个人冠军得主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青年校对员王蔚。这位年仅24岁的小伙子,从事核对工作才两年多,为什么会在全国130多名优秀选手参加的科技教育书刊专职校对竞赛中拔头筹,摘取了桂冠呢?采访了他以后,回答只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硕出”。王蔚1988年参加全国高考,以501分(超过陕西省规定本科录取分数线12分)考入了上海印刷出版高等专科学校出版系。当时,有人问他明明可以报考明牌大学的,…  相似文献   

10.
<正>11月7日,昆明市首届档案职业竞赛决赛在市档案局举行,此次竞赛由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档案局联合举办,通过竞赛产生了一批档案岗位能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新局面。本次档案技能竞赛历时三个月,预赛期间全市近700名档案干部踊跃报名参加,经过角逐,56名选手脱颖而出。在7日举行的决赛当天,参赛人员经过档案实际整理操作和理论知识两轮比拼,产生了个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  相似文献   

11.
请你改正文中的错别字编者的话:1995年10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受新闻出版署人事教育司委托,在京举办了为期35天的“全国校对师资培训班”,为将在全国出版界开展的校对人员岗位培训培养师资。经过5个单元105课时的教学之后,举行了结业考试...  相似文献   

12.
信息传真     
《档案与建设》编辑部荣获江苏省期刊编辑技能大赛两项银奖近日,由江苏省期刊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省期刊编辑技能大赛”评选结果公布,《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喜获两项银奖。本次大赛于2020年11月29日在南京举行,共有62个期刊出版单位、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编印单位的236名编辑、校对人员参加竞赛。评审专家根据比赛成绩和参赛组织情况,共评出优秀个人奖75名、优秀组织奖21个。此次大赛《档案与建设》编辑部荣获组织奖银奖,邵澍赟同志获得个人奖银奖。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5)
校对的风险意识文/蔺久龄当前,有些书刊校对质量低劣,错漏百出,读者反应十分强烈,影响了宣传效果和发行量。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与校对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有关外,主要还是由于校对人员缺乏一种风险意识。所谓校对的风险意识,是指校对人员对校对差错要承担相应责...  相似文献   

14.
周奇 《编辑之友》2008,(3):68-69
2007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检查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京城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教辅读物均不合格,差错率均超过2/10000,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批评。该社领导很是生气,下令责任校对作出书面检讨。责任校对很委屈,打电话问我:只让校一次,而且是外校,编校质量不合格。我该检讨吗?我回答说:“果真如此,该检讨的就不该是你,只校一次,而且是外校,能把差错率控制在3/10000以下,校对质量应该说是不错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得从“灭错率”和“留错率”两个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15.
目前出版社和报刊社的编校体制不大一样,多数设有专门的校对机构,配了专业校对人员,实行编校岗位分开;有些不设专门校对机构,编校岗位不分,校样来了,编辑、校对一起校,这也许是编校合一的一种形式;有的则不配专业校对人员。作法不同,说明看法不同。开展关于编校合一的讨论,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园地,总结经验教训,比较利弊得失,对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出版工作》发表的周振甫、王攸两位老前辈谈编校合一的文  相似文献   

16.
校对工作有最初的规律可循,那就是忠实原稿,规范文字,但一个校对工作者的责任似乎不止于此。我在一年多的校对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校对人员除了要遵循职业习惯工作,还要具备为读者负责的感情色彩,要以第一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书稿,对书稿中的不尽合理处提出疑问,善于处理,使之更臻完美。要达到这一目的,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要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敏锐的语言感觉;二、要有认真负责、不厌其烦的工作精神。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书稿形式已由纸介质向电子介质转化,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一摞纸稿,而是一张磁盘或电子邮件,既是“原稿”,又是“校样”,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简化了,甚至可以取消专门校对科室和人员,实行编校合一,或是请社外校对人员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校对工作不被重视,校对人员地位不高,高学历校对人才纷纷流失。校对工作真的可以弱化吗?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19.
校对“把关”浅议崔庆喜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把书稿付印比作“关口”的话,那么校对人员则无异是一个“把关者”。我认为,校对人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其一,校对质量关。校对工作职责是:对原稿负责,即...  相似文献   

20.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