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和英国欢迎以联合国的名义向伊拉克增派维和部队,但拒绝与这样一支部队分享决策权的态度令许多国家非常不快。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今后联合国仍将努力维持自己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  相似文献   

2.
<正>1931年日寇侵犯我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抗日名将吉鸿昌被安排远赴海外游历考察,他路过比利时的鲁汶(Louvain)时,为鲁汶大学图书馆曾在欧战时为战火所毁坏而痛心。他说:"罗文大学最著名之图书馆亦于此时付之回禄。在巴黎和会中虽规定由德国赔款偿书,以后并由美国慷慨捐资,面目已复旧观,惟内藏古籍多属非用金钱可购之物。欲图恢复,绝不可能。近代战争破坏力之伟大,思之令人心痛……兵凶战危,即不得已而用,亦当对于生命财产及在学术历史上富有价值之古迹,尽量的避免破坏,此则凡我武装同志所当注意者也。"(吉鸿昌:《环球考察  相似文献   

3.
1912年元月16日上午11时45分,袁世凯从内阁下朝返回寓所途中,在东安门外丁字街地方,遭到革命党人伏击,因未炸中,免于一死。案发以后,警方四出捕人,革命党人杨禹昌等三人罹难,一时震动京城内外。此案曾在当时《东方杂志》上有过披露,一些知情者后来也曾发表过论述。现将本馆所藏清民政部、京防营务处等全宗内有关档案公布于众,以佐研究之案证。  相似文献   

4.
《新闻世界》2007,(5):37-37
美国前国务卿的奥尔布赖特在自己的回忆录《国务卿女士》中,谈到她任期时经历的中美关系。她是这样回忆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的。  相似文献   

5.
走进南联盟     
韩声雄 《新闻界》2000,(4):32-34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一周年后,今年6月15日至22日,我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成员,应邀访问了这个国家。在此期间,我们从北到南,从城市到农村,进工厂,跑农场,与官员会晤,与居民交谈,所见所闻,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6.
3月25日上午,北京与贝尔格莱德的电信联系一度中断。上午10时,已有两天未得休息的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终于与国内恢复联系。这位战火中的记者向我们描述了贝尔格莱德的最新情况。几小时后,他发回这篇报道:贝尔格莱德有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市中心破碎的古堡卡勒麦格丹。这座城市历尽沧桑,多次被毁。然而它就像塞尔维亚人一样,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昨夜,南斯拉夫人民为捍卫自由与独立,再一次承受着猛烈的军事打击。24日,南斯拉夫各地阳光明媚,嫩黄的花朵传递着初春的讯息。然而战争的阴影已浓浓地笼罩在人们心头。16时,…  相似文献   

7.
曾任美国援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司令官的陈纳德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提及日谍在广西桂林的破坏活动,但较为简略。随着  相似文献   

8.
潘占林 《出版经济》2006,(10):26-28
从1998年9月开始,塞尔维亚军警对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族解放军发动了强大攻势,"阿解放军"遭受重创.西方舆论大哗,叫嚷南斯拉夫对科索沃实施"种族清洗",必须对南斯拉夫动"真格的".此后,美国和北约就积极部署进行对南斯拉夫空中打击.在经过一系列活动和准备之后,有关各方举行了和谈.美国及其伙伴提出了《科索沃和平与自治临时协议》,条款的内容,对南斯拉夫来说是丧权辱国的.美国和北约故意开出南塞无法接受的条件,南塞代表团只能拒绝签字.  相似文献   

9.
来到贝尔格莱德后,北约的空袭就开始了。北约从4日开始轰炸贝市市中心的重要设施,几乎每天一个目标。爆炸声听起来的确让人心颤。对距我们大约四公里远的空军司令部的那次轰炸,几乎把人从床上震起来。经历了十几天的炮火,现在我们已能大概分清哪个是北约炸弹的声音,哪个是南军的防空导弹的声音了。南联盟大厦(南政府机构大楼,已被北约确定为轰炸目标)离使馆很近,大约只有一公里远。如果被炸,我们也许会受些影响,只希望北约的巡航导弹“精确制导”。不过前几天炸的地方我们都看到了,不得不让人惊叹现代化武器真是“指哪打哪儿”…  相似文献   

10.
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的电视观众一次次地通过电视屏幕,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海湾风云、波黑战火直至如今南联盟的炮声,中国电视记者数次出现在战地前沿,以第一时间向亿万中国电视观众报道战事最新进展,当人们被那些真实却残酷的战争场面震撼时,却很少有人想到,在这些镜头的背后.新闻记者正在用生命捍卫真实。随着科索沃战事的不断升级,中央电视台愈发感到了向前方补充记者  相似文献   

11.
5月8日8时许,人民日报网络版得知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消息后,当即与国际部领导和记者吕岩松取得联系,9时25分在国内媒体中第一家在网上发布了中国记者采写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中文消息。12时25分,他们将电话采访吕岩松的大使馆被炸目击记在网上发布,这是中国第一篇较详细描述使馆被炸的稿件,第一次披露了光明日报评杏虎、朱颖夫妇遇难的消息。之后,网络版及时组织力量,实行24小时滚动播出。在主面上开辟“强烈抗议北约暴行”专辑,收集有关新闻报道上网。至11日上午7时,已有网友上贴文章6900多篇。10日(星期一)访问量(pagevie…  相似文献   

12.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停泊在亚德里亚海上的美英军舰,今天向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发射了8枚巡航导弹,南联盟内务部的大楼遭到严重破坏,国防部也遭到袭击,请看本台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画面 记者站在被炸的大楼前,身后是消防车解说 各位观众,现在我是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向你做现场报道。当地时间今天凌晨0点45分,也就是北京时间今天早上6点45分,北约用巡航导弹轰炸了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南联盟内务部大楼。那么现在是贝尔格莱德当地时间上午7点半,我们看到大楼还在冒着浓烟,但是大火呢,已经基本上被扑灭了…  相似文献   

13.
美国从3月24日起,空袭南斯拉夫。当然他们是以北大西洋公约面目出现,是八国联军,但主要是美国的飞机和军舰上的巡航导弹在那里打,南斯拉夫是个主权国家,国内有民族矛盾,那是人  相似文献   

14.
亲眼看:小女孩米莉卡的大眼睛中闪现出有点像大人那样的忧伤。 3月26日,我和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文得知北约前一晚轰炸时有一枚导弹没有爆炸,落在科索沃境内一个小城附近。来到导弹溅落的村庄,新建的房屋被导弹洞穿,主妇正在耐心地收拾院子里零乱的杂物,主人十岁的儿子和五岁的女儿米莉卡抓住了我的心:他们是如何感受的。腼腆的兄妹自始至终没有说什么话,我仔细地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我注意到妹妹怯生生地躲在哥哥的身后,看着那枚毫无生息地躺在草地上的导弹。虽然村里的成年人拿导弹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但小孩子们始终没有笑起来,他们内心对他们尚无法弄懂的事情充满疑惑。小女孩米莉卡的大眼睛中闪现出有点像  相似文献   

15.
成败在于编排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这一重大突发性政治事件引起了我国媒体迅速有力的反应,电视也通过节目编排所体现出的版面语言表达对这一政治事件的严正立场。分析事件发生后十天,即5月8日至5月17日之间的上海电视台两个频道的版面,可以将此次特殊的节目编排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变动:一、紧急撤去全台的娱乐性节目。5月8日下午17:00左右上视开始着手节目调动,上视一套21:00出现了一部寓意深刻的电视专题片《使命———抗美援朝》,22:55原定是卫星直播英格兰足…  相似文献   

16.
南斯拉夫联盟从3月30日起对在其境内采访的新闻记者实行战时管理。根据南联盟有关部门的规定,所有在南联盟境内采访的记者必须在南军方重新登记,领取战时记者证。记者证上不仅包含记者姓名、照片、所属新闻机构、护照号码和国籍等内容,而且还有血型记录。南军方有关官员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记者的人身安全。由于北约连日来对南联盟实施了大规模空袭,目前南联盟全境都是战区,连首都贝尔格莱德也不例外。据南军方透露,到3月30日晚已有近500名来自外国和南联盟本国的记者领取了战时记者证,但记者证仅是采访南联盟战争状态的身…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贝尔格莱德记者王智敏、郭志家报道:4月12日中午,位于南斯拉夫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以南200多公里处的莱斯科瓦茨传来巨大的爆炸声,震惊了全国。北约飞机野蛮轰炸了一列南联盟的国际列车,造成至少10人死亡,16人受伤。记者在现场看到,4节列车车厢被炸开了花。周围因爆炸引起的大火虽被扑灭,但很远就能看到滚滚浓烟,四处都能闻到烧焦的糊味。当地居民对记者说,出事地点叫格尔戴利察峡谷,铁路上方是人工架起的约600米长的公路桥。公路桥不但多处被毁坏,而且还被炸开了一个直径约5米的大洞。列车遭到…  相似文献   

18.
马强 《航空档案》2004,(3):56-58
1999年3月25日北约突然空袭南联盟,打头阵的是B-52H远程轰炸机等武器装备。该型机是空中老马,已有大约40年的历史。在二战后的远程轰炸机世界中,能像B-52这么老还冲锋陷阵的轰炸机寥寥无几。在美国,B-52H是唯一的老式远程轰炸机。  相似文献   

19.
5月7日午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新闻工作者不幸遇难。各新闻媒体立即投入战斗,迅速及时地报道事实真相,以大量情真意切的报道哀悼死难同行,激发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综观这些天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等首都主要报纸对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一事的报道,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单就新闻标题而言,亦可发现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作。消息类标题:概括事实准确表达立场鲜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消息…  相似文献   

20.
误炸六千人     
《今传媒》1997,(11)
误炸六千人文/辛民在战场上,有时因一字之差而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和估量的。1944年11月27日,日军进抵距贵州边境约二三十公里的六甲地区。这天,美军第14航空队奉命出动B-29轰炸机前去轰炸六甲地区的日军。可是,机场指挥处却把“六甲”错译为“六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