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纳博科夫的作品在叙事上具有鲜明的特征,他尤其喜欢在作品中制谜,本文要讨论的是他在叙事艺术上的制谜,即奇特叙事视角的采用和预述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于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新科学》中对"诗性智慧"的论述,以及20世纪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东方美学的诗性思维的4个基本特点,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指出了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3.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和美学家.纳氏一生都用反讽的眼光来审视世界与艺术,使反讽上升为带有否定性色彩的艺术精神,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了纳氏的否定性反讽精神.  相似文献   

4.
维柯从诗性智慧入手 ,坚持历史发展的观点 ,把史料与哲学批判结合起来 ,力图感性与理性相统一 ,探讨人类文化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他的认识论及其以己度物的隐喻说、类概念说 ,深远影响着哲学与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林燕红 《海外英语》2014,(19):173-175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未竟之作《劳拉的原型》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但由于其错综复杂的文本结构,导致了不少读者的误读。其中一种误读认为,女主人公弗洛拉和休伯特的关系是洛丽塔模式的重现,指责纳博科夫被恋童癖的念头所攫住。然酷爱象棋的纳博科夫呈现给读者的文本绝不如表面这般简单。纳博科夫在这部小说中用细节制谜,投入诱饵、埋下伏兵、布置陷阱,诱使读者们落入洛丽塔模式的圈套。通过对《劳拉的原型》中隐秘棋路的分析,拆解环环相扣的情节和错综复杂的牵制,读者可以看到纳博科夫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6.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未竟之作《劳拉的原型》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但由于其错综复杂的文本结构,导致了不少读者的误读。其中一种误读认为,女主人公弗洛拉和休伯特的关系是“洛丽塔模式”的重现,指责纳博科夫被恋童癖的念头所攫住。然酷爱象棋的纳博科夫呈现给读者的文本绝不如表面这般简单。纳博科夫在这部小说中用细节“制谜”,投入诱饵、埋下伏兵、布置陷阱,诱使读者们落入“洛丽塔模式”的圈套。通过对《劳拉的原型》中隐秘棋路的分析,拆解环环相扣的情节和错综复杂的牵制,读者可以看到纳博科夫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7.
英语诗性语言的双重美学特征指英诗语言形式表现及暗示的美学特征,前者为“显”,后者为“隐”,它们是英语诗性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赖以产生的相辅相存的两个方面。本文运用现代文学理论,结合对英语诗歌实例的分析,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对上述美学特征进行了界定和评述。  相似文献   

8.
常晓军  杨娟 《东吴学术》2023,(4):154-160
花与人类密切关联。作为诗意的文化表达,刘琼在散文集《花间词外》中,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草木植物,随物赋形赋予它们具象下的丰富和唯美,为读者呈现出诗性美学下的理想主义。这些美是古典的、含蓄的、多情的、委婉的,用诗词切入主题,用草木表达情绪,借助传统文化传递出内心的温润、纯彻。某种意义上,刘琼的文字是对生活得大自在的还原,有烟火气息下的生活味道,更有着理性的独特思考。如此匠心妙趣,无疑是对草木的情有独钟,也是喧嚣尘世中的心灵回归。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方针”和“人类文化向艺术更高层次的转向”等学术思想,蕴涵着中国传统诗性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践层面上对美学和人类学的科际整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说明美学与人类学的科际整合是学科发展的逻辑结果,兼备诗性精神和美学情怀,是重建信息时代和谐、宽容、劲健的人文世界的一个理想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美学相比较,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形成一套学科性的知识体系,而是以一种宽泛的审美文化形态而存在;与之相应,它的表述方式也不同于西方美学使用的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的理论话语,而是以诗性话语为主。文化形态与诗性话语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两大特征,不仅具有突出的民族性,而且使审美认知与实际的艺术体验达到了高度吻合,对今天的文学艺术批评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纳博科夫在作品中对时间的处理方式可谓与众不同:他解构了空间时间的同时重构了一个的新颖独特的意识世界.空间时间之维的消亡、意识的彻底解放必然引出一片崭新的"时间"世界.纳博科夫在其作品中,用审美哲学--"审美狂喜"(Aesthetic Bliss)重构了一个全新的"时间"疆域.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诗意”最多的时代。所有影视广告和报纸杂志都在不遗余力地鼓吹着“诗意地生活”。然而,我们的时代也许恰恰又是最缺乏诗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彰显真正的诗意不但需要独到的眼光,也是需要有学术良知和勇气的,因为它也很可能被人指责为矫揉造作与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6.
“象喻”是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阐释方式,这种阐释方式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解释者借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美的意象或意境来喻示解释对象的内在风神和整体韵味,因此它与作为解释对象的诗性文本有着更为内在的契合,它从直观感悟角度对作品整体风神韵味的玩赏和把握,在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精微性上,都远胜于西方解释学那种细密繁琐的纯理性解说。本文通过对“象喻”的诗性阐释方式的形成过程、诗性特征及其文化成因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论所蕴涵的极为丰富、极有特色的诗学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身兼作家与批评家于一身的纳博科夫在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撰写了许多批评论著。他以作家独特的眼光关注文学经典,并进行创造性解读,使文学批评呈现出另一种样貌。他的三部批评著作,有着大师批评的独特风格,蕴含深厚的美学价值、审美创造特性以及个人化色彩,展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之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将象棋艺术引入小说领域,在创作中借鉴了编制棋题的手法,要求优秀的小说必须具有独特性、创造力、和谐、简洁等多种品质。纳博科夫将小说文本视为一个空间化的场域,小说的节奏、人物的命运能够借助某些关键性的元素暗示、识别,而如何将命运之轨迹空间化地呈现出来,则考验着作家的艺术想象力与技巧。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读者能够发现整体情节、人物布局所构成的和谐明晰的命运轨迹所形成的图案。  相似文献   

20.
教学具有诗性。教学的诗性美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的育人之美、教学过程的心灵栖居之美、教学方法的灵动之美和教学内容的素材之美。构建诗性的课堂应该成为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