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人物曾国藩进行评价,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但所有的评价最终都应归结到这样一个标准上来,研究对象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他是否能向社会提供比前辈更多的东西。立足于这个标准,正确评价曾国藩还应客观地解决三个问题,其一,对金田起义的辩证评价;其二,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是创新思想的提出者还是实践者?其三,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否超越了前人?只有对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将曾国藩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2.
易孟醇先生《曾国藩传》于1995年11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至今不足两年,已是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发行了,可见该书颇受读者欢迎。读过此书,我以为它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寓人物的评价于史实的叙述之中。对曾国藩的评价历来尖锐对立,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但在该书中,曾国藩却展示了一个多侧面、立体的新形象。曾国藩对太平军的残酷镇压屠杀、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的矛盾心理,曾国藩在办洋务中开拓中国近代化的贡献,都从作者对曾国藩桩桩件件史实评述中渐渐凸现出来,不仅表明了作者对曾国藩的新的评价,同时也给读者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如,作者一面全文转录了曾国藩制定的“爱民歌”和对太平军俘虏“八不杀”政策,另一面又展示了曾国藩在书信中指示对太平军,“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以假仁慈误大事”,有力地揭示了曾国藩假仁义,真凶残的伪善面目。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人们对曾国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毁誉参半,正如章太炎先生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他因镇压太平天国.有人送他绰号“曾剃头”,又因天津教案.得了“卖国贼”的恶名。然而在清政府眼中.他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在国人的心目中,他的《曾国藩家书》可谓惊世之作。1969年,毛泽东评价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清朝曾国藩的一部《曾文正公家书》被过去官家富豪与平民百姓奉为治家的典范读书。曾国藩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即:“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早起;扫,打扫洁净;考,诚修祭祀;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鱼、猪,指参加农副业劳动)。看来,曾国藩十分注重对后代进行勤劳、勤读书、善待人等方面的教育。曾国藩有两个儿子。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要五页以上,“写”要写字一百个,“作”则是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  相似文献   

5.
湘军首领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中兴名臣,他对延续清王朝的命脉,乃至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所谓过犹不及。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过度地拔高和过度地贬低其地位和作用都不是严肃的治学态度。当下学术界就有一种过度拔高曾国藩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湘声报》2007年1月29日刊载的《人文双峰影响百年——对曾国藩现象的文化解读》一文,提出“近现代湖南能引领中国,这其中与曾氏不无关系。可以说,曾国藩影响了湖南,湖南影响了全国”、“曾国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化的创造者”的评价就有过分拔高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大槐的评价一直是不高的,认为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上不及方苞,下不及姚鼐,仅仅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他的得享大名,完全因为方苞挽之于前而姚鼐推之于后.实际上,早在桐城派的后学晚辈中,对刘氏的评判就颇多争议了.尊之者称其“才力绝出于今古”(姚鼐语),把他与方苞、姚鼐一并比作“太华三峰,矗立云表”(方宗诚);抑之者惜其“于理未是”(恽敬语)“学问不粹”(吴汝纶),而吴敏树、曾国藩更对他的文章不屑一顾,甚至还迁怒于姚鼐,称他对刘氏的揄扬“不无阿私”.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相似文献   

7.
《敢为天下先》等论著和文章,毫不掩饰地亮出了人们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论。但问题之真正所在是,把毛泽东旱年和晚年评价曾国藩的两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理解为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不仅同毛泽东这两句话的真谛和实质相差极远,甚至还有曲解和篡改之嫌:  相似文献   

8.
百余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从“古今完人”到“汉奸、刽子手、卖国贼”,论旨各殊,观点有天壤之别。新中国建立后,曾国藩这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历史人物,因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推  相似文献   

9.
湘军首领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中兴名臣,他对延续清王朝的命脉,乃至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所谓过犹不及。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过度地拔高和过度地贬低其地位和作用都不是严肃的治学态度。当下学术界就有一种过度拔高曾国藩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湘声报》2007年1月29日刊载的《人文双峰影响百年——对曾国藩现象的文化解读》一文,提出“近现代湖南能引领中国,这其中与曾氏不无关系。可以说,曾国藩影响了湖南,湖南影响了全国”、“曾国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化的创造者”的评价就有过分拔高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与清廷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中心位置上作了一番充分表演的角色。这位凭借强大实力和卑劣手腕而跻身高位的新、旧时代的混血儿,在全面继承曾、李衣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曾国藩集团与清廷的矛盾。然而,由于袁氏与曾、李辈“起家的资格不同”,也由于时代的差异,袁世凯与清廷的矛盾在性质和表现方式上都有了变化。曾国藩等人与清廷固然有难解难分的利益冲突,但客观上他们却辅佐了清室,成为清朝皇帝赐予殊荣的一代“功臣”。而袁世凯则最终毁掉了清廷维持了267年的一统江山,成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轶事     
在中国晚清史上 ,李鸿章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然而世人对他的评价分歧颇多 ,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但他也有凡人的性格 ,有着凡人的生活。李鸿章的学问、文章颇受曾国藩影响 ,他对曾国藩启口必称“我老师” ,恭敬如神圣。但李鸿章的日常生活很散漫 ,据说 ,刚进曾国藩幕府时 ,很不习惯曾国藩的规矩。曾国藩每顿饭都必须等到幕僚到齐后才用餐 ,缺一个人也不动筷子。李鸿章因不惯拘束 ,且懒散成性 ,对于这种严格而又有规律的生活很不适应。一天早晨 ,他假称头疼 ,没有按时起床。曾国藩接二连三派人催他 ,一定要等他来了才吃饭。李鸿章只得慌忙披…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绩,那么就得讲究方法。曾国藩则为人们作出了榜样。他虽然自幼读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书,作的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学问,并且戎马十数载,留给后人的学术著作并不甚多但他所创造的治学方法,即使在现在情况下,仍有可资借鉴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影响。一、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曾国藩治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曾国藩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就看、读、写、作这四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作了较为详细而系统的阐述,“目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看书     
曾国藩说,读书看书不同,“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读书道理,本来如此.曾国藩又说:读书强记无益,一时记不得,丢了十天八天再读,自然易记.此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近代的一位书法大家,他的字刚健雄稳,浑润圆劲,备柳体之骨气,蕴赵体之飘逸,章法疏密得当,笔锋跌宕有情。中国《近代碑帖大观》所收的“曾国藩欧阳节孝传”一帖,就足以证明。曾国藩对书法艺术孜孜追求,书法艺术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曾谦虚地说到他平生有三耻,其中之一,便“是少时作书,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然而,正是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二人所处时代的文化冲突不同,王船山与曾国藩的处世抉择不同,生命风貌各异。其中,王船山强烈的“夏夷之辨”、曾国藩的经世致用分别成为各自生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早做京官期间,就目睹了“士大夫司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加步,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觉察到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且“痛恨次骨”。①他提出的救世之道是选拔人才,整顿空治。在《应诏陈言疏》中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②。他还在《应诏陈吉流》中提出了关于“转移人才之道”、“培养人才之方”、“考察人才之法”;又在《书札》、问记》、《杂著》、《治兵语录》等篇章中,总结出了“访求人才之道”、“任用人才之方”、“待遇人才之法”等一整套的人才理论和作育人才的方法。曾国藩这种以…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近代中国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100多年来人们对他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誉之者褒为“一代完人”,毁之者贬之为“千古罪人”。尽管毁誉有天壤之别,但他那对父母、儿女、兄弟、国家的满腔深情,是谁都不能无视和否认的。读其一千多封家书,是那么的荡气回肠,情义浓浓。封封家书,或长或短,字里行间洋溢着款款深情,其自身德行修养、洁身自律方面更是国人之典范。曾国藩是其情殷殷而心默然也。他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放心、欢心;也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真情实意,极为动人;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奏劝咸丰皇帝不要养成“恶直而好谀”的习性,其实,“恶直而好谀”与其说是养成的习性,不如说是天性。一次,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后生告退,  相似文献   

19.
照海倚天     
罗小军 《学语文》2005,(3):48-48
熟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观点自然会不尽相同。作者将目光锁定在颇有争议的曾国藩身上,可谓大胆。刻画人物时,作者不落窠臼,从曾国藩的隽永文辞、清正无私、谦和内敛、严于律紊出发,抒写了自己的独物认识,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巧引伟人的评价,让观点成为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不饱读诗书,不深受史籍,熟能写出如此佳作!  相似文献   

20.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出版后,引起海峡两岸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文汇读书周报》载:“在大陆,此书已第九次印刷,正式渠道发行了十五万册,在台湾,有两家出版社购得此书出版权,同时印行,当地许多高级官员几乎人手一册。”《曾国藩》的作者唐洁明说:“《曾国藩》问世后出现的这种现象,实在极为少见。作为本书作者,这完全非我始料所及.”①近年严肃文学园地日趋冷寂,像《曾国藩》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却如此深受读者欢迎,特别是你曾国藩这样一个在海峡两岸有着不同评价的历史人物,当他的形象在文学作品里出现后,能得到共同的接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