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笔,顾名思义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小文。或触景生情,或夹叙夹议,或情意绵绵,或壮怀激烈……虽短小,却不乏意味;  相似文献   

2.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满江红》充满了英雄气慨,就像岳飞和他的星座一样。  相似文献   

3.
面对国运多舛、石化沉浮之情状,壮怀激烈的闵恩泽做出了选择,要为国家危急贡献心力,与石化命运水乳交融。鞠躬尽瘁六,从年少意气, 直到鹤发染染。  相似文献   

4.
让青春留香     
就这样握手道别吧,我亲爱的朋友。告别曾经的迷失与困惑,只把足迹留在心中。再“抬望眼,看潇潇雨歇”,让年轻的心再度壮怀激烈。  相似文献   

5.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  相似文献   

6.
1.在下面横线上紧接上文,再举一个例子,句式大致相同。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__?  相似文献   

7.
王力 《文教资料》2008,(12):12-13
陆游不但有壮怀激烈的爱国诗篇.而且他的诗中还有一个嫣然可爱的梅花世界.梅花在他的诗中是一个诗意的对象,也是一种精神气质的象征,是他自己的化身.  相似文献   

8.
(一)两番垂泪瞻遗容,悲切震襟胸。永辞伟大导师,寰宇痛无穷。继遗志,更葱茏。育新松。神州八亿,壮怀激烈,心同德同。  相似文献   

9.
2006年热火流金的七月,我正式走进北京市某区人民检察院,开始了我紧张、充实而愉快的法律职业生涯。两年后的今天,在回首当年的同时,提笔记下这段曾经壮怀激烈的岁月,以期纪念昨日、感怀当下、告诫后辈。  相似文献   

10.
漫步西湖,处处皆景。 脚下残荷,依稀飘散着不年临安城的酒香;身后栖霞,尽情铺排着岳武穆的壮怀激烈;眼前的苏堤,点缀得空濛的西子如此迷人;更远处的夕照山,荡气回肠的爱情大戏正在上演……  相似文献   

11.
《江西教育》2011,(9):24-24
本刊讯(记者 许雅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整齐而又嘹亮的声音如同一道气势如虹的长剑,划破天空,直入云霄。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那种作家。也许因为他特殊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这有点  相似文献   

13.
对川人来说,剑门、夔门是混合着苦乐和梦想的象征之门,是实现飞升一跃的龙门,多得难以胜数的川人正是从这里壮怀激烈地走出盆地,肩挑日月,脚踏江山,化虫为蝶,化鱼为龙。  相似文献   

14.
徐碧 《中文自修》2008,(6):29-30
二胡曲《二泉映月》,由华彦钧先生(阿炳)创作完成。 阿炳生活的年代,正值近代中国社会大动荡时期,而他的一生历经曲折,饱尝人间辛酸。正因为此,他的作品中或弦弦掩抑、低眉续续,或怒发冲冠、壮怀激烈,曲风独特,色彩鲜明。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当然是诗词中的或壮怀激烈或幽细缠绵的情感在天地与人心中激荡蓉回,久而弥深。那么,诗词又是如何将情感传达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16.
图文播报     
国庆阅兵激荡人心10月1日,备受瞩目的国庆阅兵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场在新中国60年华诞之际的阅兵,牵动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也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还是那熟悉的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三军将士,壮怀激烈,他们步伐矫健地走过天安门城楼,那鳞  相似文献   

17.
稼轩派爱国词作的思想特质即主题及审美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积极进取的功名欲望与始终不渝的恢复情结;二,深厚沉挚的忧国之情与壮怀激烈的愤世之意;三,丰富复杂而又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18.
著名特级教师贺诚执教的<丰碑>一课曾被誉为"当代小语界的一座丰碑".最近,笔者有幸观看了此课录像.感受着贺老师倾情打造的壮怀激烈的课堂场景,仿佛又让人回到了当年那些军歌嘹亮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有别于西方诗学的推崇主体精神的崇高,中国古代诗学重在创造宏大的诗境。宏大诗境的构成依赖深远广阔的历史时空和壮怀激烈的生命情绪。中国民族的整体性思维与对抗死亡的生命需要是造成中国诗学宏大性的深层化根源。  相似文献   

20.
林觉民的《与妻书》壮怀激烈,感人肺腑,是以一腔沸腾的爱国热血书写而成、文情并茂的抒情散文。作者生活在清末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涨的年代,象许多同时代的激进知识分子一样,为寻求拯救中国之道路,曾东渡日本,学习文学、哲学。回国后参加广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