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情操,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华夏自古是诗礼之邦,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诗教",所谓"诗教",实际上就是语文审美教育。他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今教育的  相似文献   

2.
在美的世界中最富有迷人的美的魅力的是艺术美。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是美的集中表现,是美的高级形态。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它闪耀着艺术家的心灵智慧之光,燃烧着艺术家的炽热的情感。艺术美是艺术家从其审美理想出发经过能动的审美创造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化为富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品。这样的艺术品浓缩了现实生活美以及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的结晶。真正的艺术美总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我们说其艺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这是对该作品的艺术美的肯定性的审美评价。我国的《红楼梦》、《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矛盾着的美学观,为后世美学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层次,所有一切真的、善的,都属于美的范畴。我园地处长江流域,沙子随处可见,休闲时光,家长经常会带着孩子到公园玩沙玩水。因此,我们把"沙"这一资源引入校园,把幼儿沙水游戏纳入美育课程,在沙水游戏中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创造美融会贯通,全方位地实施幼儿美的教育。沙水游戏中的艺术美幼儿艺术教育往往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5.
艺术自律观念滥觞于康德。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并非只是持艺术的形式存在而不及其他;相反,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彰显“意志自律”与“审美自律”的内在关联。本文考察康德审美自律思想的辩证色彩,并对艺术自律观念的发展沿革作出考量。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古雅”说.是为弥补康德“天才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王国维美学观念从叔本华“美在理念”向康德“美在形式”的回归。古雅是第一形式之美(自然美和审美意象)的艺术表出.属于艺术形式美的范畴.不仅本身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而且只有经过它的作用,才能使第一形式之美得以传达,同时还可使第一形式本不美者转化为艺术美。古雅说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艺术美问题,它基于康德又突破康德,是融合中西美学而富有独创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情感人,以艺术美慑服人。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这些课文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可以运用艺术的画面场景,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而自  相似文献   

8.
歌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既是歌唱审美的体验,也是歌唱技巧的展示,是歌唱者对美的感受。每个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对艺术美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声乐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它可以通过人的歌喉把音乐、文学、语言融为一体,构建起一座绚丽多姿的艺术宫殿。通过贯穿于声乐教学之中审美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从而达到声乐审美和声乐技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这种学说认为,美育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把美育看作是提高教育功效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立美教育"的新概念,即美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先建立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自身之美的存在方式,是对教育规律能动运用、自由创新的产物.并非如以往的美育观所认为的那样:美育不过是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外在美的简单照搬和借用.这一观念的"向内转",标志着对以往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为一种崭新的美育观、教育观的出现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1]149。这是康德对其艺术观的集中表述。虽然它鲜明地指出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的亲密关系,然而,其涵义却隐晦含混,几近于同义反复。但至少它隐在地指出了一条理解的线索,即对康德的艺术观的理解,必须首先从其美学思想入手。一、主体性美学与其难题在对美的分析中,康德明显游移于两种不同的立场之间。一方面,在关于美的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的说明中,康德明确肯定了审美的愉快与对象  相似文献   

11.
运动休闲作为人们为了获得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对象化活动,它的审美本质就是主体在审美志趣引导下,发现意境.运动休闲的意境指在运动休闲中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运动休闲的意境美指休闲者成为审美者后进行自观,或整个运动休闲成为审美对象被他观,以运动形式中蕴含的身体美和运动美为"形",以康德美学范畴的审美愉悦为"导向",领悟意境,实现运动休闲向美学的语境转化,审美主体对意境进行观照后,体验或领会到的借助于运动休闲的意蕴和情调隐喻的美.运动休闲者把握契机成为审美者,发现美的意境,领会和感悟优雅的情调与情调.实现审美的生存,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2.
运动休闲作为人们为了获得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对象化活动,它的审美本质就是主体在审美志趣引导下,发现意境.运动休闲的意境指在运动休闲中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运动休闲的意境美指休闲者成为审美者后进行自观,或整个运动休闲成为审美对象被他观,以运动形式中蕴含的身体美和运动美为"形",以康德美学范畴的审美愉悦为"导向",领悟意境,实现运动休闲向美学的语境转化,审美主体对意境进行观照后,体验或领会到的借助于运动休闲的意蕴和情调隐喻的美.运动休闲者把握契机成为审美者,发现美的意境,领会和感悟优雅的情调与情调.实现审美的生存,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艺术美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和内容的审美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它能够培养审美主体鉴别、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通过梳理和解读中小学艺术美育的内涵本质,分析现实困境,构筑未来图景,以期对中小学艺术美育有一个全局性把握,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审美无利害性”是康德作为“质”的契机来规定美的。它不仅在“美的欣赏”层面上与“量”、“关系”、“模态”三大契机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且还在“美的创造”层面上与艺术创造的自由有着内在的联系 ,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康德美学理论的深刻而又独特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5.
顾准 《文教资料》2012,(22):87-89
审美是一种移情,它体现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愉悦的或是灵魂净化的,可能达到思想的启悟,体现为灵魂的终极关怀。正由于无功利无厉害,没有实际目的,拒绝物欲,审美才是精神的高蹈,然而审美的"无功利",却是以"有功利"为历史与心理前导的。原古巫术的目的与功利意识,为原始审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实际功用形式和原始文化态度,为原始审美意识发展提供土壤;审美和日常生活联系,呈现由功利向非功利的过度和转化。审美在功利性转化为非功利性的过程感受精神的愉悦。  相似文献   

16.
“自由”的内容和“必然”的形式,表现出审美判断的目的的关系。康德从批判鉴赏审美不联系任何概念、无利害感的关系出发,指出审美是客观的无目的和主观的合目的的统一,并且分析了美的种类,从依存美上升到了理想美,明确美与道德的关系。进而言之,康德正是对这一二律背反命题的论述中说明审美判断的实质,为现实的人寻求“归宿”。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手段。因为美育能够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艺术鉴赏活动,学生可以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道德教育一味强调科学和理性,难免走上一条唯理性之路。道德教育重视人格的培养,美对人格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艺术是美的,艺术美与人格相呼应。艺术的美与道德的善是相通的,艺术美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将艺术美融入道德教育,从而为偏理性德育注入艺术的美的清泉。  相似文献   

19.
手工工节被安排在初中劳技学科中。教学目的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实现学生技能的捍高。作为工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自然美、形式美、形象美、艺术美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一、用实践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审美感受力是审美能力之一。手工工艺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其审美作用是培养人们一双懂得美的眼睛,能欣赏各时代艺术的美,各种形式风格的美……艺术品的审美教育,是以物感人的,是以自身的色彩美、结构美、形象美的因素,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使人形成美的感觉,加深对美的认识。“劳…  相似文献   

20.
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依据一定的美学观点、美学理想和美学情趣,遵循美的规律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综合美"。课文艺术美的百花苑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为我们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