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后扶贫时代的到来,我国防返贫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社会组织作为一支扶贫济弱、助人自助的专业组织,与反贫困工作有着天然的耦合,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参与反贫困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文章运用社会组织独特的优势视角,对社会组织参与反贫困工作的路径进行了探寻。  相似文献   

2.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期,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为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做出了新的规划。十九大在继续"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精准脱贫"的要求。宿迁作为江苏省贫困人口庞大的最年轻地级市,要通过整合资源加大农村精准扶贫的成效,社会组织的介入正是在这关键时刻为宿迁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助推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已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在经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后工业社会特有的复杂性社会治理生态,催生了社会力量的崛起,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对政府职能的"稀释"和"分散",形成了多元主体治理格局,最终指向政府职能转变。其中,引导型政府职能作为解释我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的"斯芬克斯之谜"的可能因素,在非政府组织话语权得到肯定后,二者呈现出合作与发展的逻辑转向。这一时代定位,成为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中国公共行政本土化理论建构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扶贫任务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了精准扶贫的伟大战略。精准扶贫政策是针对中国扶贫进入攻坚克难新阶段而提出的新战略。精准扶贫的"精准"不仅仅体现在政策本身的精准、实施的精准,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精准、科技的精准。  相似文献   

5.
嵌入的信任:社会信任的发生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约社会中的信任是一种包含成本与收益评估过程的理性行为.信任游戏的展开嵌入于游戏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社会网络及其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等因素.从信任的社会嵌入性来看,信任的生成主要基于三种不同的机制:基于行动者自己或第三者过去的信任游戏经验的信任;基于行动者自己、其社会关系网络成员、或正式的社会控制体系对受信人滥用信任动机的控制的信任;以及同时基于上述经验与控制的信任.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依据自身使命和社会需求,一直致力于农村扶贫。但是,由于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影响其长远发展。本文就在分析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扶贫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求推进非政府组织在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残疾人扶贫政策的演变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贫困残疾人制定专门的政策规划,目前已初步建立比较规范的扶贫政策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积极性的“扶贫开发建设,轻“消极性的“安全网建设;重东部,轻西部;重工程建设,轻人力资本开发;重实物扶贫,轻精神扶贫;重新制度建设,轻现有制度整合。为此,需要建立三个层次的扶贫政策。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公共决策方式的变化和人们对于公共管理性质与作用的重新认识,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也急剧扩大。始于20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发展至今的新公民参与运动,不断激发着人们的研究兴趣,并使公民参与成为当今公共决策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不可避免地引入了公民参与,并且经过理论和实践的证明,公民参与对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着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扶贫方式的创新。我们由传统的扶贫方式开始转向“参与式”扶贫,变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为公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提高了扶贫政策的效果,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开展产业扶贫就是为了改善贫困社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社区发展能力。但从社会风险的视角来看,在少数民族的贫困社区,产业扶贫政策则可能产生一些非预期的风险。因此,发展少数民族社区产业扶贫需要在认识其风险的基础上进行规避和调适。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政策工具、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容、精准扶贫机制三维分析框架对2013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进行文本梳理与计量分析发现,政策工具应用组合多样,但权威性工具使用过溢;以技能培训为主要扶贫内容凸显,但部分项目供给相对不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但识别与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决策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基本形成,但相关行政部门政策执行协同性缺失.在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建设中,建议以政策执行者行为网络为标准优化政策工具组合,丰富以服务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扶贫内容,强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识别机制和评价机制建设,应用社会系统管理思维推动相关行政部门形成政策合力.  相似文献   

11.
当下精准扶贫的部署恰逢我国社会工作的初步繁荣,但是社会工作在助力精准扶贫中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难。为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通过政策嵌入、理念嵌入、方法嵌入和角色嵌入的方式将"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建立物理性连接。之后应进一步促进二者的融合,经由精准扶贫场域拓展迈向内涵更为丰富的农村社会工作,使得社会工作能够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相似文献   

12.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工程之一,在真正执行时依然存在许多难题。笔者通过调查乡村居民,考察了其中存在的难题与解决方案。得出结论认为作为开放式的扶贫工程不但要了解乡村个体贫困者的生活需求,而且也要综合考量社区的发展方法。从乡村个体到整个社区两方面出发,结合社区发展的理念和制度,在管理体系与利益相关者的发展平台上,对社区和乡村贫困个体进行准确识别与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可持续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扶贫。  相似文献   

13.
王瑜  叶雨欣 《中学教育》2019,16(2):10-17
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贫困内涵,并以此形成四种不同的教育扶贫政策逻辑,即注重弱势补偿原则的教育物质扶贫、遵循公正平等观念的教育权利扶贫、突显均衡共享理念的教育资源扶贫、强调个体发展本位的教育能力扶贫。以四个贫困内涵为起点对部分典型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进行政策价值与逻辑的探讨,或有助于促进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工作能够在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扶贫没有脱离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政策的影响.克服扶贫政策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修正与弥合扶贫政策不足、提升扶贫对象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社会工作在扶贫领域的介入空间与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在融入乡村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具有实现在场式专业发展、提升扶贫质效的价值。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具有与乡村社会文化、与乡村学校学生以及与乡村社会资源的社会融入意蕴。基于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时存在主体性困境、环境性困境以及制度性困境的日常事实,具体的融入路径有:以乡土情怀培养激发乡村教师的内源性责任感;促进乡村教师观照扶贫对象的职业教育恰切选择;融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价值取向;改善社会支持体系以提升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护"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际发展议程中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其产生与风险社会中贫困问题的严峻性密切相关.与传统反贫困政策相比,社会保护政策主张从整体性贫困治理视角出发,在充分兼顾贫困的多维性和动态性基础之上,建立集"预防性、保护性、投资性及变革性"策略于一体的综合性反贫困框架,在帮助人们彻底摆脱贫困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作为一项积极的反贫困政策,社会保护对于我国"十三五"期间扶贫模式的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在我国扶贫攻坚的历史背景下,实施职业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扶贫是基于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特定需要进行帮扶的职业教育治贫方式。职业教育扶贫存在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诉求。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可以分为初始萌芽时期、酝酿形成时期及蓬勃发展时期。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典型特征包括对象的特定化、主体的丰富化、内容的多样化及路径的精准化。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未来趋势包括: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扶贫对象的持续脱贫能力、为多元主体搭建开放共享机制、创设丰富多样的扶贫内容及深化精准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参与式”扶贫是建立一种公众参与扶贫的行政过程的机制,它通过“赋权”的方式,使公众能介入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提高扶贫的行为的可持续性,体现“参与过程就是村民素质提高的过程”。赣南参与式扶贫的实践表明,村民参与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自身的原因又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建立和完善参与式扶贫机制,政府角色转换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戴妍 《教育与经济》2021,37(5):3-10,31
教育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关键性作用,优化教育扶贫政策是为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行动探寻路径的最佳战略抉择.贫困的"多维性""动态性""相对性"与"持久性"构成了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前提.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优势构成了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起点,贫困与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关照揭示了其政策优化的理念探寻,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支点指明了其政策优化的价值理路,立体交融式战略格局的理论图景表达了其政策优化的发展走向.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要基于"共识""共融""共生""共建""共享"五个维度全面升级,趟出政策优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