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科技新闻是新闻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科技新闻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远不如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等其它新闻家族成员。不少读者对科技新闻的印象是:“圈内人”不爱看,“圈外人”看不懂。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新闻偏离了科技圈内和科技圈外人士共同的兴趣点。科技新闻常常因其专业性强、内容深奥、难以写活而容易被广大读者认为生硬,给予“知识性强、可读性差”的评语。因此,化硬为软,已是改进科技新闻报道的当务之急。如果我们在科技新闻采写中不注意“软化”,不能变生硬的专业内容为通俗明快的语言,必然会进一步影…  相似文献   

4.
刘彬 《新闻爱好者》2005,(11):32-32
我是一个72岁的农民,与锄头镰刀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到了晚年才与新闻结缘,做了一名业余通讯员。回忆16年来走过的新闻路,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想写好新闻,必须多学习,勤执笔,善于下水捉活鱼。  相似文献   

5.
6.
在近年的“好新闻”评选中,我们有20多件作 品获山西广播电视奖,有2件获全国奖、回顾精品创作的经历,我们的体会是:用“心”想新闻写新闻,这里的“想”,并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而是理性的思考,是在积累中思考。通过思考,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抓住心灵为之一动的瞬  相似文献   

7.
美国报业巨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普利策从走进新闻大门那天起,“几乎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统统用于了学习”。目前在基层通讯员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了了解,因此,在采访中省却某些环节,有时甚至懒得采访,  相似文献   

8.
曾建华 《军事记者》2004,(11):72-72
盼上稿的日子笔耕不辍。“不管好不好,一天写三稿;不管上不上,一天投三遍”“初生牛犊”的我敢于品尝“消息、通讯、言论……”组成的“新闻大餐”。盼上稿的日子过得充实。白天出外采访,奔波于训练场上,汗一把泥一把穿梭于战友之间,让所有的故事在心底跳动。寂静的夜晚不顾疲劳,秉烛夜战,让写作的喜悦随着笔尖的墨水一起流淌。  相似文献   

9.
近日,同松藻矿区的基层通讯员摆谈,通讯员反映,他们不怕熬夜动脑筋写稿,就怕采访时吃“闭门羹”。他们说:再三相约,好不容易同被采访对象见面,人家不是三言两语完事,就是根本不谈,那种尴尬场面实在让人忍受不了。采访吃“闭门羹”的情况,别说是业余通讯员,就是一些老记者也时能碰到。我们虽是《松藻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但在采访中就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我们不怕,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寻找不吃或少吃“闭门羹”的方法。一、同你不熟:羞于开口。一次我们带通讯员去松局建安公司采访老劳模李双全。李师傅看到我们一个个拿着纸…  相似文献   

10.
与通讯员谈新闻采访与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处处留心有新闻 在与许多通讯员的交往中,常常听人说:不知道该写啥,觉得自己身边的事都很平常,没什么可写的。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只有造成社会影响很大的事件和人物才算新闻。大人物、大事件当然是新闻,但更多的新闻融于看似平常的现实生活中,融于不引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里,融于默默无闻的普通  相似文献   

11.
12.
人物通讯是十分重要的写作形式,把人物写好了,能够起到非常感人的效果,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因此,我们的报刊始终重视宣传先进人物,注意采写好、报道好先进人物的人物通讯,记者、通讯员要把宣传好先进人物、写好先进人物,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这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工作。(一)以往对写好人物通讯,新闻院校的教授曾经强调要写出人物的三个矛盾,即人物与自然的矛盾、特定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思想上的矛盾。那么,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今天,笔者认为人物通讯写作有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选好典型。新时期的人物要…  相似文献   

13.
14.
薛青 《新闻采编》2000,(1):18-19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土地爷似乎对山西省大同、阳高、浑源、广灵、天镇县交界地带的一些村庄特别不友好,甚至是很残酷的。一次又一次的震灾给本来就不太富裕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次又一次严重灾难。我作为山西日报社一名驻地老记者,理所当然地被推向采访地震事件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第一线,连续“三赴”震区,并坚持实践了对它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在先后三次地震,赴震区采访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自己采写和与其他同志合作共撰写消息、通讯、  相似文献   

15.
赵振义 《新闻传播》2010,(9):118-118
是否能采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关键在于记者的“内功”练就得如何。本文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提出应把握好新闻采访的“四最”,即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最有价值的事实、最佳的角度、最独特的新闻,以为采写好新闻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和有些通讯员朋友一样,刚开始搞新闻时,我总是偷偷地写,偷偷地往外寄,做“贼”似的,结果投出的稿件十有八九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后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写好稿件后让别人看看,对你有好处。我试着去做,果然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我在生产会议上听说张店油田产油建设中有一个项目节约投资100万,感到素材不错,急忙去采访,当时负责人不在,听他的同事说是改了两条管线。稿子写好后,我让几位同事看,有一位无意中说:这么巧,刚好是100万吗?我一听有道理,又去找从现场回来的项目负责人询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相似文献   

17.
2005年8月份的《新浪体育》杂志有一篇有关写备战奥运的马俊仁的稿子,文字不多,语言很有特色,其中一句,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你知道《安阳日报》改版、改革情况和用稿取向吗?你知道如何提高上《河南日报》的命中率吗?11月19日至21日,内黄县委宣传部成功举办了为期3天的新闻通讯员培训班,特邀上述两家报社的新闻编辑专家到班授课,给大家解疑释惑,介绍秘方。  相似文献   

19.
新闻贵“新”,怎样才能出“新”?笔认为,新鲜脱俗的角度存在于新闻工作深入细致的采访、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写作之中。也就是说,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应当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