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驾是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警卫队,驾根据卤簿规模可分为大驾、法驾和小驾。大驾卤簿一千八百三十八人,分为二十四队,列为二百一十四行。小驾仪仗一千五百人,分为二十四队,列为一百二十行。大驾行幸有夜警晨严之制。  相似文献   

2.
驾是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警卫队,驾根据卤簿规模可分为大驾、法驾和小驾.大驾卤簿一千八百三十八人,分为二十四队,列为二百一十四行.小驾仪仗一千五百人,分为二十四队,列为一百二十行.大驾行幸有夜警晨严之制.  相似文献   

3.
秦汉车马驾御赐马制度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区别严格的等级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构成了封建社会一个突出的特点。具体就马而言,秦汉时期有所谓“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的思想,而且信守“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的金科玉律,建立了一套从天子到百官等级严格的车马驾御制度。 秦汉车马驾御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皇帝的卤簿之制;二、车驾马匹的等级规定。 皇帝的卤簿之制,按蔡邕的解释是:“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相关内容表述旁插了“北宋文官出行图”(见下图),用以说明北宋时期文官地位提高的社会状况。但经过仔细比对分析,笔者发现,该图是绘制于北宋中期的《大驾卤簿图书》的局部,并不能充分说明北宋文官地位的提高。略述拙见于此,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正>敬称对方的有:阁下、台端、台从、台下、台座、台驭等。这些敬称多用于社交场合或书札中。如:"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白居易《与刘苏州书》)此外,大驾、台驾、尊驾也是对对方的敬称,多用于口语。如:"小子欲求大贤一看,恐劳大驾……"(李汝珍《镜花缘》)谦称自己的有:鄙人、敝人。如:"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相似文献   

6.
读唐诗小札     
陈子昂中进士年小辨《唐才子传》卷一“陈子昂”条云:“开耀二年(公元六八二)许且榜进士。”《新唐书》本传载:“文明初(公元六八四年)进士,时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唐赵儋《大唐剑南东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鲜于公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亦云:“文明元年进士,射策高第,其年高宗崩于洛阳宫,灵驾将西归于乾陵。”《新唐书》说当本于此。子昂挚友卢藏用《陈氏别传》云,子昂“以进士,对策高第,属唐高宗大帝崩于洛阳,灵驾将西归,子昂乃献书阙下。”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云:“考碑言射策高第在高宗崩之前,当以《才子传》为是。”从仁按:高宗崩于弘道元年(六八三),如若子昂对策高第于高宗驾崩之前,则“文明元年进士”误。然细玩《别传》、《赵碑》、《新书》词意,子昂高第并上书阙下,当在高宗“灵驾将西归”之时,而“高宗驾崩”,乃插入追叙之词。《通鉴》卷二百三曰:文明元年“五月,丙申,高宗灵驾西还”,可知子昂高第、上书于文明元年五月前夕,非于弘道元年前。《别传》言子昂“以进士,对策,高第”,乃为唐代进士科考试的三个过程。唐代习俗,各地所进之士曰“进士”,中进士后,称“前  相似文献   

7.
11、辅(辅佐、辅弼、辅相、辅助、辅导、辅车) 辅字从车甫声,其本义应指称与车辆有关之器物。但,具体指什么?《诗经·小雅·正月》:“其车既载,乃弃尔辅。……无弃尔辅,员于尔福”《注》曰:“大车重载,又弃其辅”,《笺》云:“以车之载物,喻王之任事也”。《正义》曰:“《考工记》:车人为车有大车,郑以为平地载任之车,驾牛车也。《尚书》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是大车驾午也。此以商事为喻而云既载,故知是大车也。又为车不言作辅,此云乃弃尔辅,则辅是可解脱之物,盖如今人缚杖于辐以防辅车也。”朱熹注承此说而云:“辅,如今人缚杖于辐,以防辐车也。员,益也;辅,所以益辐也”。所谓“益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家已有众多的评论佳作。狗尾续貂,我想换个角度说说文中的“异”字。《记》前面一段文字交待《记》的缘起:“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咏罢这段文字,深感范仲淹这篇《记》很难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唐贤今人咏岳阳楼景观的诗赋刻在上面,让你再去写《岳阳楼记》,这不分明要和唐贤今人比个高低吗?唐贤今  相似文献   

9.
杼山考     
杼山因为闻名古今,史籍记载不少.考诸文献有晋吴兴太守张元之《吴兴疏》,唐陆羽《杼山记》、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宋嘉泰《吴兴志》,明万历《湖州府志》,清同治《湖州府志》,以及掌故、旧闻、俚语等等.不同时代给杼山打下不同印记.晋以前称“稽留山”,晋代名“东张山”,唐代始称“杼山”.所谓杼山,是因为这座山是夏杼“南巡之所”.故山西北有夏驾山,山下有夏王村(今称王村).夏杼遗迹的考证是陆羽的功绩,在陆羽《杼山记》前还没有杼山这个名称.《湖州府志》载:“郡有专志,实肇始于陆羽.”陆羽写下不少地方志籍,如《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记》、《湖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过这样几句话:“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所谓“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指滕子京给他写了一封《求记书》这份《求记书》叙述了作者请求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原因,和他对洞庭湖景色的高度赞赏。读一读《求记书》,对于我们阅读《岳阳接记》是有帮助的。为此,我们特从《隆庆岳州府志》中将《求记书》摘抄出来,作些注释,并译成现代汉语,与《岳阳楼记》注译同时在本刊发表。滕子京在给范仲淹写这封信时,还随书附上一本《洞庭秋晚图》以便范仲淹“涉毫之时,或有所助”。但是我们决不要以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搂记》便是看图作文。第一,范仲淹是吴县人,吴县临近太湖,而太湖与洞庭湖的景物有近似之处;第二,范仲淹幼年时期曾经寄寓于洞庭湖滨的安乡县,亲眼见过洞庭湖的阴晴晦明和四时景物的变化。《古今图书集成。聀方典》第一二二四卷中就写着:“安乡县,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县西。”第一二二五卷又有许宗鲁写的《范文正公读书台记》,对范仲淹“束发时依亲读书”于安乡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这就证明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是从实际生活体验中写成的。《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只不过在他,“涉毫之际,或有所助”罢了。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13.
《诗·陈风·株林》云:“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林。乘我乘驹,朝食于株。”《诗序》云:“株林,刺陈灵公也。淫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朱熹著《诗序辩说》,力驳《诗序》之妄,但说:“陈风独此篇为有据。后世治《诗经》者,对汉儒及朱熹说咸无异辞,视为定诠。然质诸灵公淫于夏姬的本事及春秋时代的婚姻观念,刺灵公说颇有可疑。 前贤关于《株林》“刺陈灵公”之说,本之于《左传》。为揭明事实真象,现据《左传》有关记载,将灵公通于夏姬之本末撮述如下: 夏姬是郑穆公之女,郑灵公子貉之妹。子貉早死,无后。夏姬先嫁子蛮(按:杜预《注》以为子蛮是郑灵公之名,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以为是夏姬最早之夫。此从杨《注》)。子蛮死,再嫁陈大夫御叔,生子征舒。御叔又死。宣公九年,陈灵公与大臣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三人怀揣夏姬的内衣在朝迁戏谑。大臣泄冶劝谏,灵公当面说知过要改,背后却将此事告知了孔宁、仪行父。孔、仪遂杀泄冶。次年,灵公与孔宁、仪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明代伟大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传世名著“临川四梦”为我国民族文化之瑰宝,其中《牡丹亭记》更为璀灿,世人谓为“四梦之冠”,与英国莎士比亚的不朽之作《仲夏夜之梦》遥相媲美,蜚声中外。对于《牡丹亭记》的源出,作者在《牡丹亭记题记》中有“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将孝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之说;还有的专家考证《牡丹亭记》传奇很可能出于明何大抡《燕居笔记》卷九之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些都是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稍为更而演之”绝不是参照别人的作品信手挥来。“更”、“演”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盐业有悠久的历史。《太平御览》引《世本》曰:“宿沙作煮盐”。宿沙,相传为黄帝臣,以煎煮海盐而资民食,可谓制盐的一位先驱者。《周礼·职方氏》载:“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管子·轻重甲》:“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封于营丘,以齐地饵卤,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河北沿海地区,古代属燕,又是幽州所在地,山东是古代齐地,可见河北、山东等地的盐业生产在周代已有发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实行的“官山海”、“正盐荚”等发展盐业生产的政策,为齐桓公的霸业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西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实行盐铁专卖,在盐产丰富的  相似文献   

16.
按我国文献记载,与此有些出入。即如《太平广记》谓:“徐福,即徐市,秦方士,字君房。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有鸟含草覆死人面即活,鬼谷先生谓是东海中祖上不死之草,始皇乃遣徐求之。福求得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与偕,乃乘楼船入海,一去不返。《史记》秦始纪谓:“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菜、方丈、瀛洲,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汉书》郊志中有“始皇遣徐福、韩终之属,入海求神采药,”……等记载。此后,民间也有些记传说,谓徐福偕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到日本,因未得药而不敢返,遂留于日本……等传说,可与中村这篇文章对照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些很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无例外地肯定“为”作为动词,能带双宾语。例如: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3.为之驾,比之门下车客。(《战国策·齐策》) 4.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左传·宣公二年》)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2、3、4是“为”  相似文献   

18.
第三类语气上的修辞格13.【含蓄】在说话时,不直接吐露目的,而是利用其他事物,隐约其词,构成一种委婉含蓄的语气,在修辞上称为“含蓄”。先秦古文如《左传》晋楚城洑之战的故事,其中楚国的最后通牒,说得十分含蓄,《左,昭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战,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的回答:“……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请朝将见’。”这种没有火药气的战争谈判实是“含蓄”手法所赋予的说话艺术。前面提到杜甫的“朋酒日欢会,老夫今始知”两句,也是一种含蓄笔法,浦起龙说:“日日欢会今日始知颇致不得与宴之憾,盖戏笔也”。《诗、株林》刺陈灵公淫于夏姬国人作此诗以刺之说:“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匪适株林,从夏南兮!驾我乘马,说(税)于株驾,乘我乘车,朝食于株”。不正面写陈灵公的荒淫,只是形象地写驰驱奔忙于株林之野的一个人,为什么要驱驰于株林?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都不讲明,而是用含蓄的笔触来引人  相似文献   

19.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20.
孙常叙先生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一、二期上,发表了《<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个体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之二,对《楚辞·九歌》作了新的解释。对孙先生的解释,我有不同看法,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来商讨。先说《河伯》篇的错简:今本《河伯》篇共五节,第一节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第二节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第三节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为兮水中?”第四节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