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屈赋神话传说的图腾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传说理当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屈赋的神话传说,迄今为止尚无人就此专门作过探讨。本文所论,期望得到读者的严肃批评。 一、高阳苗裔的含蘊 《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注:“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刘知几《史通·序传》:“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以后林云铭、奚禄诒诸家亦多能触及《离骚》首句之重要含义。一个人的出生和来历正是古代氏族社会中最关紧要之事,中外  相似文献   

2.
(四) 双关 ①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对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君》) ②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 以上二例中的“玦” “袂”为“音、义双关语”,“佩”为“谐音双关语”,“褋”“杜若”为“借义双关语”。 这两节诗里的“捐玦”“遗佩”“捐袂”“遗褋”“采杜若”“搴杜若”等,究竟应当如何解释,古今众说竞起,如治丝益棼。其实王逸注释“玦”字时,虽拘泥于君臣关系,但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5课,节选了《离骚》的部分文段,其中有“杂申椒与菌桂兮”一句。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选的《离骚》,有一个难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书下的注释是:“(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这个注释有如下的毛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相似文献   

6.
波波提问 1.波波上语文课的时候读屈原的《离骚》,发现《离骚》开篇有这么两句话:“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是古代高阳帝的后代,我的父亲名叫伯庸。)波波觉得很奇怪,  相似文献   

7.
“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文心雕龙·辨骚》)的《离骚》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屈原就使用大量的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开篇几旬诗人抒写了自己的家世与修养。“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少注本在论及“内美”时。常将其释为“内在美”、“内心美”一类,如王泗原《楚辞校释》注为“内在的美德”,  相似文献   

8.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9.
<正>《离骚》是我国“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节选了《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的两个章节,作为古典诗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典范之作,要求学生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认识古典诗歌的各方面价值。基于此,笔者所设计的《离骚》(节选)的教学,一方面旨在促进学生理解《离骚》独特的语言艺术,把握其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另一方面旨在借助品味诗歌之美,与诗人对话,  相似文献   

10.
《离骚》云:“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逸注曰:“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历来楚辞注家多以“崦嵫”为日入之所,并无实指,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引《山海经》《淮南子》予以佐证,多被后人看作神话中的地名。神话中的地名有虚有实,不一定一一能考其实,但亦不当一律斥之为虚妄。今人对于“崦嵫”的所在也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故在此对《离骚》中所提“崦嵫”一地做考证。  相似文献   

11.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续)廖序东通过《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兮”字处在哪种虚字的地位。下面是《九歌》句结构分析的结果。(-)“兮”字处在虚字“之”字的地位按“兮”前后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在用“兮”字的地方,是本可以用“之”字的。这种...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中对《离骚》(节选)句“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注释为:“父亲观察我出生时的器度啊,开始赐给我美名。”这里把“初度”解释为“刚出生时的器度”,笔者认为不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4.
屈赋拾诂     
论道《离骚》:“汤禹俨而抵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古今楚辞在家训释其中“论道”一语,凡有三说。王逸《楚辞章句》云:“周,周家也。差,过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由是观之,王氏是以“论议”训“论”,以“道德”训“道”的。后世朱熹,刘良等均从王说。另一说以洪兴祖为代表。洪氏《楚辞补注》云:“道,治道也”。汪瑗、聂石樵等均从洪说。还有一说,如马茂元《楚辞选》云:“论道,议论政治上的道理。”陆侃如(其著有《楚辞选择》)等人亦有此说。  相似文献   

15.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离骚》结构分析提出看法,认为抒情体杰作在结构上应更侧重于情感脉络的把握。《离骚》情感结构上分三大块,即“前奏”、“奔放”、“回荡”。诗篇开头一节以叙事为主,是情感喷发的前奏、基础;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倒“蜷局顾而不行”,是情感奔放的主体,以若干段落组成情感上由“恐”到“悲”的奔流回环过程,形成情感曲线;最后乱词部分,是《离骚》情感升华的作结。  相似文献   

17.
寅年说虎     
寅年出生的人属虎,所以寅年也叫虎年。 说到寅年,想起了屈原,屈原就生在寅年。他在《离骚》中说自己“摄提贞于孟陬(zou)兮,惟庚寅吾以降”。  相似文献   

18.
算命     
那天的语文课堂上,我引导着学生学习剧原的《离骚》,读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时,一位学生扛举手质疑。  相似文献   

19.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中“皇考”一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的随文注释为“皇考,太祖”。笔者认为,将“皇考”释为“太祖”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诗篇中多次提到“法度”一词以及它的喻词“规矩”、“绳墨”,例如“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惜往日》)、“偭规矩而改错”、“循绳墨面不颇”(《离骚》)等。一般解释为指法家的“法制”或是具有改革性质的“新法”。但仔细考察作品的内容和史实,这样理解似不妥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