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养活灵魂     
张丽钧 《河北教育》2011,(11):47-47
我读大学时,教授明清文学的是朱泽吉先生。朱先生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红楼梦》。他在讲台上背,我们在下面对着原著看,盼着他"打奔儿"或出错,但我们却每每失望……当时没有觉出这情景有多稀奇。多少年后,朱先生作古了,我却一次次驱遣着自己的心重回那渐去渐远的课堂,有时竟会莫名淌下热泪。  相似文献   

2.
据说朱自清先生做语文老师时批改作文特别仔细。朱先生批改作文从不吝啬心血,有错必改,看到精彩的语句,则用红笔画上圈圈,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有一回,他在学生的作业上改了一个字,过后他又把学生找来说:“还是用你原来的那个字吧!我想还是原来的那个字好。”朱先生的好友俞平伯先生却不赞成多改,理由是学生只注重分数,从不看教师的修改和评语。  相似文献   

3.
据说朱自清先生做语文老师时批改作文特别仔细。朱先生批改作文从不吝啬心血,有错必改,看到精彩的语句,则用红笔画上圈圈,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有一回,他在学生的作业上改了一个字,过后他又把学生找来说:“还是用你原来的那个字吧!我想还是原来的那个字好。”朱先生的好友俞平伯先生却不赞成多改,理由是学生只注重分数,从不看教师的修改和评语。朱先生批改作文的这段逸事触发了笔者对工作中倍感困惑的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的作文到底如何改?作文批改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事情。两周一次的作文,多则一百多篇文章,既要找出错别字,又要批…  相似文献   

4.
我最初知道朱先生的名字,是上小学六年级读了他的著名散文《背影》。文章朴实自然,亲切感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直接接触朱先生,是在1946年暑假,我由北京大学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朱先生是中文系的系主任。  相似文献   

5.
正有教1986年初我接任北京大学教务长。我过去主要管科研,对管教学没有经验,就请教时任副校长的语言学大师朱德熙先生,问他如何抓教学,要不要抓点教学方法?朱先生给我泼了一瓢冷水:"从来没有听说过大学还要抓教学方法的。教师有学问,自然教得好,你要把教师的学问抓上去!"我仔细想了想,朱先生的话还真有道理:  相似文献   

6.
朱绍禹先生是国内知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对语文教育的许多方面都有精到的研究。而语文教材的研究,则是朱先生长期关注并付出了大量心血又收到了显著成果的一个领域。他的语文教材理论,是他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一个体系。这里,仅就朱先生语文教材理论中关于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理解。朱先生说:“文化,是一个使用得异常频繁的词,……唯独语文教材文化这个词好像还未出现过。然而,  相似文献   

7.
吴业松 《中国教师》2014,(13):65-65
<正>每当我看到媒体报道教师有违师德的事件时,总是会想起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一些老师来,他们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展现出自己的敬业精神,让我终身受益。小学语文老师:先生在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地默默耕耘了几十年。在教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课时,他已经60岁了。先生阅历丰厚,执业有道,对学生慈爱有加,但我们还是很怕他。有一次,先生正津津有味地讲解课文,玩劣的我却在低头玩纸牌,以至先生边讲课边走到我的身边,我才察觉,便赶紧装作听课状。他转了一圈儿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06,(10):61-61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 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的显出在黑发中;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圈。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煞有介事地从讲台上大踏步地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丈夫     
张茜 《师道》2002,(4):60
我的丈夫是一位教师。他在走近我时,已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十多个春秋,而且情有独钟,所以他的许多,并不属于我。为了那个梦,他携着自己的才情和青春,像去赴一个生前的盟约,一程又一程地赶去……他站着时,是一个童话他很随意地往讲台上一站,就风度撩人,展示出他的文化气质和  相似文献   

10.
说起朱光潜先生,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位亲切而慈祥的美学大师.然而,殊不知他还是一位不被注意的教育思想家.在香港读大学时,朱光潜先生主修教育学和心理学,后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继续深造心理学、哲学时,朱先生才把重心逐渐转到美学研究上.他的集大成式的美学成就也正得益于早年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他的文字带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儒家风范.他几乎是第一个爱"蹲"下来跟学生谈心的学者大师.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研读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时,读到了先生对自己当年在英国求学时的一些亲身经历的描述。先生幽默而生动的描述引发了我对儿童艺术教育实践的一些思考。当年在英国,钟情于文学和艺术的朱先生自然不会错过对莎士  相似文献   

12.
我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  相似文献   

13.
马竞赛 《山东教育》2004,(31):56-56
选择讲台,是因为父亲。父亲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同很多老教师一样,父亲奉献出了青春和健康之后,又把我和姐送上了讲台,当在高考志愿上填上师专之时,我对讲台的理解还仅限于清贫和劳累,但当我捧起书本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它的神圣和责任。在父亲的鼓励下,我走上了讲台。面对台下调皮又清纯的眼睛,我故作镇定却又忐忑不安。突然,我发现父亲坐在最后一排,正微笑着用慈祥的目光看我。那天我讲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范读的时候,不知怎的泪水就流了下来。那瘦弱的身体,鬓上的白发,深深的皱纹,都在告诉我:父亲老了。可他撑着病弱…  相似文献   

14.
讲台情思     
少年时,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曾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深情所感动。17岁时,我登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最后一课》。当我满怀激情地教完这一课,像韩麦尔先生那样在黑板上写下“同学们再见”的时候,讲台下竟是一片唏嘘之声。顿时,一股暖意涌上心头,一种情愫油然而生,眼前变得模糊不清了。就这样,我与黑板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昂起你的头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们班在凯里的五小实习.为了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早在几天前,我就把写好的讲稿交给指导老师审阅.他给我提出了许多修改的设想,分析了在课堂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说出他的处理经验.虽然我所实习的班级是二年级(1)班,我的实习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虽然我也曾经在空大的教室里对着桌凳大声地、装模作样地试讲过,也曾在自己的同学面前同一群嘻嘻哈哈的伙伴一个接一个地、游戏般走上讲台,还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了试讲任务,在同学的一片玩闹中走下台来.但这些戏剧般的模拟对将走上讲台的我毫无用处.离我上讲台还有两天时,我已经感到有一股压力向我袭来.我担心自己走上讲台时出差错.于是我把修改好的教案从头到尾背个滚瓜烂熟,还在自己的寝室里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  相似文献   

16.
那是一九四四年冬天的早晨,我在联大听闻一多先生讲《楚辞》,听得正入迷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呆呆地仰望着这位学识渊博,讲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著名学者,杰出的诗人,产生了崇敬的思想。闻先生掏出手帕抹去美髯上的小水珠,摘下眼镜,揩擦了一下镜片,然后戴上。这时学生已经向教室外移动了。也许是先生看见我望着他发呆吧!他走下讲台问我:“听得懂吗?”我忙起立回答:“听得懂,先生。”他高兴地笑了。我跟随先生走出教室,草屋上冒着气,白头霜正在溶化,一股寒气袭来。闻先生见我没  相似文献   

17.
每次接新班,我第一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周课间,我就发现擦过的黑板,字迹仍然清晰可见,讲台上有化学课留下的火柴棍、水渍,黑板刷随意仍在讲台上,粉笔灰到处都是.我想,下节课上课的老师进来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情一定很糟糕!于是,我把值日生请到讲台,手把手地教他,一一打扫干净.我发现他做得很好,问他为什么开始没做好,他说:"我以为做好了."显然,他对值日生的工作职责还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18.
高志林 《师道》2003,(5):47-47
“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这段情趣洋溢的描述白马湖的文字,是朱自清先生在春晖中学执教时写下的。朱先生是1924年3月到上虞县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的。当时,他讲授国文课。他在国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勇气。他常常以现身说法鼓励学生:“你们不要怕文章写不好,我的第一篇在刊物上发表的长诗《毁灭》,就是投了又退,退了又投,反复四五次才得以录用的。”在朱先生的鼓励下,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和勇气大增,出现了以写作为乐的热潮。许多同学除了投稿…  相似文献   

19.
驹光易逝,转眼之间,朱星先生逝世已经十周年了。早在1971年4月25日朱先生自宣化河北师院写给我和李行健同志的信中,就提出:“我的一生极平庸,因涂子知我,不妨相告一二,将来我老死后,可为我立传,一笑!”就在这封信中,他自述了自己的小传,可见他  相似文献   

20.
华盛顿先生     
华盛顿先生是我中学最后一年的指导教师。其实,早在他成为我的指导教师之前,我就已经认识他了。正是他的谆谆教诲改变了我的一生。同他交往的那些往事,至今我仍旧记忆犹新……第一次见到华盛顿先生的时候,我还是学校特殊教育班低年级的一名学生。有一天,我来到十一年级的一间教室,等待我的一位朋友。就在我刚迈进教室的时候,他们班的老师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把我吓了一大跳。只见他紧绷着脸,没有一丝笑容,神情严肃地看着我。他就是华盛顿先生。那天,他要求我到讲台前,在黑板上解答一些问题。但是,我却对他说不能去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