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左新蕾 《现代语文》2008,(12):16-17
在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文化和语文教育史上,百家争鸣和新文化运动是两个不可回避的时期。百家争鸣不仅催生了光耀后世的璀璨思想文化,而且奠定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而新文化运动则推动中国从封建旧文化向现代新文化转型,是催生现代语文教育的产婆。但是,背负着几千年沉重历史的文化和教育的转型毕竟是艰难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但其后百年中国文化与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一直坎坎坷坷。现代化产生的迷惘,西方化带来的不适,使得许多人直指“五四”为一切诟病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文化现代化定义为人类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的状态,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对封建传统的猛烈批判,以及文学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都对达到这种状态做出了贡献。当然,新文化运动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笔者试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新文化运动在促进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6.
<正>《新青年》的创办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如今已过去一百年。对于这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运动的研究方兴未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讨论日渐增多,其中不乏认为新文化运动"全面反传统"的观点,甚至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其历史意义。基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再探讨,以探明历史真相。本文在借鉴多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求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很多且研究很深入.但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语言文化,却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论及.事实上语言文化上的革新,对文化的传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白话文运动"以及"注音字母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努力.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使汉语走上了"言文一致"的道路,使我国注音字母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扩大了影响,壮大了声势,并造就了我国教育与文化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文化运动”一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情况,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安排:通过剖析新文化运动的“新”内涵,认识其对近代社会空前的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通过《新青年》刊载的当事人的言论走进历史,解读其所倡导的民主、科学、道德、文学的“新”内涵,感知民主、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科学意识;对比历史与现实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鸣,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早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文化、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功绩、早期新文化运动在抨击封建专制文化思想时,有过激言论.有人认为这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思想.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秀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早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主要抨击的是糟粕部分—封建专制文化,并没有否定优秀部分,也就是说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李大钊在文化调和思想的指引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其探索中国近代文化出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理解这一问题,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与选择、对东西文化调和之路的探索以及其最终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管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逻辑链条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对长达五、六年之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期,是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碰到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中曾涉及到这个问题,并初步开展了一些讨论,但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期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一是三分法,即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一九一五年——一九一七年;一九一七年——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历史性变动的关键。历史上的"五四"包含几个层次的运动:一个是文化革命意义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实现了中国同西方文化的接轨;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文学上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它诞生了中国新文学;当然还有一个从北京的学生运动开始发展为全国性的"五四"爱国运动,不但迎来了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也诞生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并导致一个政党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于这样伟大的运动,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但是,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五四"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一词的产生,出现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热烈讨论。时人在概括身在其中的新文化运动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根本出路等重大的问题,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关于运动发展趋向的三个不同取向:普及文化、提升学术与转向社会革命。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三者虽不应等量齐观,但无疑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善果;从长时段看,新文化运动依文化发展自身的逻辑,沿着普及与提高两个向度纵深发展,以至成为常态,有力地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从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说,它同样为中国现代文明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非政治的"即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五四运动(文化意义上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意义上的救亡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笔者在教学和阅读有关论著之余,感到还有些问题值得讨论。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似乎是一个人人共知的问题。但是,只要仔细对照一下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史、中国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文化运动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新文化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之前的18年间,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五四时期、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3个阶段。同这3个阶段相比较,抗战时期的文化运动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与其文化自觉,以及孔学地位的动摇,是新文化运动要特别突出的两大背景.<新青年>并非一开始就是名刊,其内容也十分丰富,给学生介绍一下该刊很有必要.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孔教"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超越,不是全盘否定,没有将洗澡水与孩子一起泼掉.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代历史上中华文明遭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在与西方工业国家竞争中的落后衰败、被动挨打。因此,"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在讲授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历史事件、历史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具体来说,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如何看待中华文明到了近代开始落后于西方文明,近代史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如何认识西学东渐潮流,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等四个方面的相关内容。这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8.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反传统的激进言行并存的历史图景是官立新式女子学校为女性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多种方式和可能。对传统经典的阐释也不再是男性知识精英的特权,而是通过两性的共同解读和传播,具有更加丰富的性别意涵。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语境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阐释往往与国族主义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出于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对社会失序的极度焦虑,他们不断阐发传统经典的时代意义。近代报刊媒体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播,为传统文化在近代的阐释与传承提供了十分便捷、开放的舆论平台,更凸显了女性有关传统文化的言说的社会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以及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动荡、大重组时期 ,中国的知识精英们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 ,否定传统与权威 ,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革新运动 ,女性主义的崛起是这场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 ,从各个角度和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并作适当的评论。一、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主义运动的研究1 .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主义运动兴起的条件。吕美颐、郑永福认为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对女性问题认识的深化 ,十月革命带来的希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