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园或小学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常常是老师读一句,孩子跟着读一句。读的时候,双方都要发出能听到的声音,我们通常称之为“领读跟读”。这种读书方式每个人都经历过。有了孩子以后,妈妈们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承担着抚养和教育的双重职责,心底里也希望能尽量早地教孩子读书。 妈妈们过去跟着老师读书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一所校园里的真实的故事。 一天,著名教育学家罗森塔尔先生走进学校,拿出一份名单,告诉该校的教师,通过他的测试,发现这几名学生特别有潜力将来定会大有成就。教师们接过名单,发现名单上的这几个学生在他们的眼中是表现平平的,有的甚至是十分笨拙的。教师们惊呆了,想不到这几个孩子身上竟然有如此潜力。连教育家罗森塔尔先生也认为他们将来会大有成就。从此以后,教师们改变了对这几个学生的看法,这几个孩子也从罗森塔尔的话中得到自信,变得积极起来。情况正像罗森塔尔语言的那样,这几个孩子进步神速,很快便崭露头角。几年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教师们纷纷对罗森塔尔的预见表示钦佩,罗森塔尔却笑着对大家说明,这几个孩子的名字是从该校的名册上随便选的,他没见过这几个学生。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测试,这只是他进行的一个心理实验。  相似文献   

3.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两扇门,一扇叫"我能行",一扇叫"我不行".打开"我能行",我们看到的是智慧、创造、自信;打开"我不行",我们看到的是胆怯、无能、自卑.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开启自信之门的金钥匙.但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法,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行为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人格”。比如,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5.
钱建国 《河北教育》2004,(12):35-35
周玉仁教授提出: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这话不错,可是,探索要空间,思考要时间。因此,操作起来还要把握时空的开放程度。要放飞学生的思维.时间要适当,就像孩子进入儿童游乐场,时间过短,孩子会来不及游玩;时间过长,孩子也会厌倦。同样,空间要适度。探索空间过大、方向不明,那么,学生探索起来就会漫无边际,  相似文献   

6.
当你带着孩子串门或路上遇见熟人时,内向的孩子或许不敢说话,甚至不敢抬头。这时候父母经常说的是孩子胆小、怯生、不爱说话。朋友们的回应往往是孩子还小,大点就好了。可是,这样的孩子即便长大了也很难改变胆小、怯生的毛病。原因就是父母给孩子贴上了胆小、怯生、不爱说话的标签。正是这种消极的语言助长和巩固了孩子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生眼中,教师往往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教师职业在学生心中充满神圣感。孩子的年纪越小,这种感觉越强烈,他们很容易接受老师的影响和暗示,这是教师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注意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去影响学生,积极创设环境,对学生进行健康影响,使他们能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8.
韦民 《广西教育》2013,(10):19-20
暗示教学是指通过各种暗示手段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受到暗示内容的影响,从而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学。教师善于运用暗示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学习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以下为几种暗示形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曾指出,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就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儿,如果我们浇灌的是尊重、赞许和肯定,收获的必然是芬芳满园。如果我们施下的是嘲讽、否定和失望,那么收获的只能是一枝枝残花苦果。有时甚至会耽误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暗示教育呢?暗示教育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或群体发出某种信息,以产生心理影响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几种心理暗示:情绪暗示情绪具有感染性和漫延性。若教师情绪低落,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迷,不愿与老师交流互动,进而封闭自己;若教师情绪急躁,则会使学生更加躁动,甚至对抗。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优化自己的情绪,时而充满激情、时而亲和委婉,总之是情绪饱满,学生便会愉快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时刻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智力活动状态。“乐思方能思泉涌”,良好的情绪能制造…  相似文献   

11.
孙莉颖 《宁夏教育》2007,(11):77-77
不要暗示:"我儿子怕羞""我女儿是我们家最胆小的一个""他是一个胆小鬼"等语言只能起到副作用,会令孩子害怕做事或做错事。多鼓励:羞怯的孩子总是从别人那里或自己潜意识里受到批评。当害羞孩子失败时,他们确信是自己没有做好,从而加深其害羞的心理,这里家长就要多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其他方  相似文献   

12.
暗示,是班主任思想意识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的自然流露和具体体现。它的作用在于以无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心理能产生积极影响,其形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梁小萍 《广西教育》2007,(9A):45-45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呢?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的:“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就会产生诸多积极的心理暗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石修银 《考试》2010,(3):12-14
意象,是情感的承载。诗人选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诗歌特定思想或情感,可我们的学生在分析诗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赏析具体语句时,往往常忽视此“暗示”。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在其中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作教育技巧的核心,是找到了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础。如何把握这条规律,使学生在无意中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对于班主任来说是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暗示教学法是暗示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多适用于外语教学,并以超常的教学效果著称。洛扎诺夫针对长期以来教学中忽视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现象,提出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六种有利于学生产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技术。这六种技术共同体现了指向无意识、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动作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暗示的表现形式有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或其它信号和暗号等。现在就本人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暗示,身势暗示和书面暗示三个方面谈谈做法与体会。语言暗示著名演说家海因兹·雷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若能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学生就会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改掉不良行为。有个调皮学生上课做鬼脸儿,常常逗得班上同学的一阵哄笑。这时我没有急于指责批评,先来了个“叫停”的…  相似文献   

18.
学生心理自我防怀机制,是学生的一种自我保护倾向,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可以减轻压力,减少焦虑情绪,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而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则会使学生缺乏自信、丧失斗志,甚至造成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心理自我防卫机制,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使孩子走出潜意识中的心理误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我们老师常常会发现学生说谎的现象。一次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说过谎话吗?有一个女孩子说:“不可以说谎的,要长长鼻子的。”马上就有人反驳:“不的,我说过好几次谎的,也没长。”我紧接着问有多少人说过谎,超过半数的孩子举手。我又问问他们因为什么事情说谎了。他们抿着嘴笑而不答,几经“诱导”,终于来了一次“长鼻王大比拼”。我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学生作了个说谎原因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为了逃避压力。小宇天资聪颖,但有一次考得很糟。恰巧第二天开家长会,他害怕被家长责备,竟然出了十块钱在大街上“…  相似文献   

20.
心理暗示是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给自己投射的心理定势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有两种表现形式:积极的和消极的。消极的心理暗示抑制人的创造力和进取心,甚至于影响人的生存欲望,其危害极大。教育者的期望是一种导向,是孩子前进的目标,是对孩子迷茫的召唤,是孩子在困难时毅然奋起的信心,是孩子受挫折时永不屈服的勇气,是孩子失败时永不放弃的追求,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